工业物联网(产业物联网)的趋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共识。通过对设备智能化的改造并收集和分析设备的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在供应链优化(包含物流)、智能排产和质量动态控制、资产优化管理、产品智能服务等等。而其中产品的智能服务转型是我们看到最新最火的业务之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从业者,都把这样一个应用场景作为切入点。
然而,这样的业务在国内和国外又有着不同的待遇。在国外,由于OEM(装备制造商)在很早以前就在探索这样的业务。往往在设备研发和制造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了数据采集的需求。所以国外很多设备的本身的基础数据或者传感器是比较全的,同时他们的业务流程相对完善。他们要做的只是利用更新的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去驱动业务,改造流程。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创业企业能够快速做出标杆项目以及获得不错成果的最重要原因。
而国内的装备制造商因为一直处于低端竞争市场,同时服务的理念不够深入。所以国内装备制造商数据基础很差同时业务流程也不够规范。这里数据质量很差既表示这些公司在之前没有积累相应的有效数据也表示这些公司没有预留相应的数据接口(很多公司的数据只是为了设备控制服务的,而缺乏对服务业务的支撑)。所以国内的企业想要通过物联网去获取价值的挑战会比国外更大。我经常给合作伙伴总结的就是,国内企业既要在战略和前沿应用上追赶也要在基础业务上补课。
当然,即使是国外的基础较好,但是当我们看到物联网项目成功率的调查后,仍然会大吃一惊。之前看了国外的一个报道,具体数字我不在这里列举。我这里只讲两点。
第一:在物联网POC的项目中,在POC以后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项目占多数。
第二:企业认为物联网项目成功的比例在一半以下,这个调查对象还是企业的CIO。当调查对象是业务部门的时候。认为物联网项目成功的比例在20%以下。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国外在宣传的工业物联网标杆项目比国内多得多,但是整个行业的成功率也不高。我认为这是物联网项目的特点造成的。在物联网项目中企业会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第一:物联网涉及的技术广泛,任何一个环节规划错误都有可能造成解决方案重构。而企业或者供应商往往都缺乏可以全局把控的能力。
第二:物联网项目中的边际价值递增特点明显,很多企业如果没有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对项目回报没有清晰认识和构建路径,往往会造成期望过高或者期望过低。
第三:企业的管理文化,以及对不同背景人员的融合是组织最大的挑战。这种融合既包含业主和供应商内部融合,也包含生态体系的融合。物联网项目中涉及到的人主要会有以下几类:业务人员(OT),产品研发人员(机械或者电气),IT人员,运营人员等等。
所以,不管是物联网项目本身还是国内OEM厂家面临基础太差的事实,目前物联网转型都困难重重。而很多客户已经有了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转型也许会转死 ,但不转型就是等死。所以很多企业的老板其实是非常焦虑和担忧的。我们在面对很多企业的时候,即使在项目前期交流,往往都是一把手直接过问项目情况。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要明确一下几点
第一:要认识到物联网对未来部门、企业、产业链的左右和价值,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同时对企业在未来基于物联网的生态链中做出相应的定位。
第二:梳理清楚目前企业的问题,以及哪些主要问题可以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去改善并获得可观的回报,把这些问题分阶段去解决并设定好时间计划。
第三:加强内部人员的学习,主动接触新的技术以及融合不同背景的文化。一把手首先要为企业创造这样的条件,同时充分在内部进行IT、研发、业务部门的跨部门讨论。
第四:与供应商形成长期伙伴关系,建立长期沟通和协调机制,并充分的沟通需求和建立长期合作公用的商业模式。
其中1-3点企业往往做得不够踏实,很多企业期望通过供应商去解决。或者有的企业认为物联网是救命稻草。我想说的是,如果企业没有想清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没有用。这些都只是技术手段而已。
大家现在都在畅想未来物联网支撑的工业、城市、社会。甚至很多人在争论工业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在我看来,不需要去考虑如何定义这些名词。一个可畅想的未来大家已经有了轮廓,但是现在缺的是思考实现的路径和方法。而企业要做的是,利用现有的内外部资源,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思维,一步一步的去构建自己的物联网应用。在这里,我自己比较认可的DOE的方法。我们可以把DOE的方法运用到物联网项目的规划中,通过DOE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稳步有效的实现物联网转型。
这里我不再详细分解DOE与物联网项目规划的结合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机会线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