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04|诸侯非侯 五爵九命

关键词:资治通鉴 背景知识 诸侯

《资治通鉴》04|诸侯非侯 五爵九命_第1张图片
冕服

本来捋五等爵位呢,结果又出来“九命”了,额,原来都没听说过呢。你知道“九命”吗?

一、诸侯非侯

1、诸侯就是“一把手”

在史书中,“诸侯”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这里的“诸侯”就是指一些地方势力的首领,代表自己的家族或者部落来表示臣服。

《史记·夏本纪》: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这里的“诸侯”是指地方势力反叛夏后氏。

当然,《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也可能沿用了西汉时期的称谓,周朝之前是不是就出现了“诸侯”这个词了呢?难说。

不管有没有出现这个词,咱们可以设想一下,诸侯指向的是什么?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诸侯”指向个人的时候,就是指某个地方势力的“一把手”。可以这样来理解:

对于几个村子来说,诸侯就是指各位村长;

对于几个部落来说,诸侯就是指各位部落首领;

对于几个帮派来说,诸侯就是指各位老大;

对于武林门派来说,诸侯就是指各位掌门人。

周朝之前的诸侯很多,有些诸侯属于土生土长,没有经过官方的认证,只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就可以称之为诸侯,这些诸侯代表了本土的原生力量。

周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对原生力量的控制,实行了分封制,所有诸侯都要经过官方认证,才有资格建立诸侯国。如果没有官方认证,即使实力再强、地盘再大,名义上也不能称为诸侯,所建立的诸侯国也是非法的。

“立为诸侯”就表示,得到了周王允许,可以建立诸侯国。相当于网络游戏中拥有“帮会令牌”,就可以建立帮会一样。

诸侯多数情况下是指诸侯国的国君,有时也指诸侯国或拥有建立诸侯国的资格。

2、诸侯和侯爵没有必然联系

侯爵是五等爵位中的一种,虽然也有相应的待遇,但是,如果没有“立为诸侯”,就没有立国的资格,就不能建立自己的封国。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均有封国。

公爵封国:陈、杞、宋、虞、虢;

侯爵封国:齐、鲁、晋、纪、管、蔡、卫、滕、杨、蓟;

伯爵封国:燕、曹、成、霍、秦;

子爵封国:楚、吴、莒(jǔ)、邾(zhū)。

显然,诸侯和侯爵没有必然联系,诸侯不等同于侯爵。

也就是说,周朝的阶级存在两个序列:等级(实职)序列、爵位序列。

实职序列:王—诸侯—卿大夫—士

可以参照:省(部)长—市(厅)长—区(县)长—局长

爵位序列:公—侯—伯—子—男

可以参照:省(部)级—市(厅)级—县(处)级—科级

诸侯代表了实际统治权,侯爵主要代表了一种级别。

二、五爵、九命:

1、五爵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公爵最尊,侯、伯、子爵依次而降,男爵最卑。爵位不同,待遇也不同,主要体现在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级别管理方面。

由于卿大夫和五爵不属于同一个序列,怎样来排列他们之间的次序呢?通过“命”来区别他们之间高低,确定先后的次序。

2、九命

周朝的官爵分为九等,称“九命”,对应的仪制分为“九仪”或“九仪之命”。这个可以参考九品官制,九命可以理解为九品,只不过,在九品官制中,最高为一品,而九命制中,最高为九命。

《周礼·春官宗伯·典命》: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

凡诸侯之适子誓於天子,摄奇牸(zì),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誓,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shì) 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壹命,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眡其命之数。侯伯之聊、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壹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各眡其命之数。

释文:

《典命》,掌管诸侯的五等礼仪,以及周王直属诸臣的五等礼仪。上公九命担任伯,其都城、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的规格都以九为节度;侯伯七命,其都城、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的规格都以七为节度;子男五命,其都城、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的规格都以五为节度。

周王属臣:三公为八命,卿为六命,大夫为四命。当他们离开王畿,回到自己的封国后,命加一等,其都城、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的规格也依命数为节度。

凡诸侯的嫡长子被天子命为太子,代理他的国君来朝见天子时,就比国君的礼仪降一等;如果未经天子任命,朝见天子时就拿着用皮裹饰的束帛排在子爵、男爵的后面行礼。

公爵的属臣:孤卿为四命,朝见天子时,手拿用皮裹饰的束帛而比照小国之君的礼仪;普通的卿为三命,大夫为二命,士为一命。侯爵和伯爵属臣(卿、大夫、士)的命数和公爵的属臣一样。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的规格,各依他们的命数为节度。

子爵、男爵的属臣:卿为二命,大夫为一命,士不入品,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的规格,各依他们的命数为节度。

3、关于“上公九命为伯”。

依周制,三公本来是八命,离开王都,回到封国时,加一命成为九命,称为“上公”。

《大戴礼记·朝事》:“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 孔广森补注:“九命之赏者,加九锡命作方伯。”

“上公九命为伯”中的“伯”,不是指的伯爵,而是指方伯,是统率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大诸侯。例如,商纣时期的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东西南北四个方伯,各自管理200来个诸侯,总共800多诸侯。

三、不同爵位的区别

1、封地的区别

《孟子·万章篇》:“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2、都城的区别

王城方九里,其城墙周长应在1200多丈,诸侯国国都的城墙则不得超过300丈,卿大夫食邑的围墙不得超过诸侯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3、朝见天子时的区别

《大戴礼记·朝事》

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sāo)借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旒(liú),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饕礼九献,食礼九举。

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借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旒,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诸伯执躬圭,其它皆如诸侯之礼。

诸子执谷璧五寸,缫借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旒,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飨礼五献,食礼五举。

诸男执蒲璧,其它皆如诸子之礼。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诸侯之卿、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大夫、士皆如之。

4、军队的区别

天子六军(12500人为一军),大国三军(上、中、下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5、在典礼舞蹈时的区别

天子用八佾(yì)舞(八行,每行八人),诸侯用六佾舞(六行,每行六人),大夫用四佾舞(四行,每行四人),士用二佾舞。

6、妻妾方面的区别

天子娶十二女,三夫人九嫔;上公诸侯娶九女,一妻八妾;侯、伯诸侯只能娶七女,即一妻六妾;子、男诸侯只能娶五女,即一妻四妾。

宫室、车旗、衣服方面的区别待考,不过对理解《资治通鉴》影响不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04|诸侯非侯 五爵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