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是教育,还是管教?

那天下班很晚,在巷口买个夹馍,眼看着移动车里的馍馍炸到金黄,迅闻一声汽笛,卖家说:“完了完了,城管来了。”他夹菜的手突然抖起来,丢下手里的活儿,迅速推着车子离开,几秒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我和几个等晚餐的人遗憾对觑,我转身买了一包挂面回家。今天又见他出摊,我问:“你那天被抓了没?”他说:“没,索性逃过了。”“那抓住会怎样?”“移动车全收,还要罚几百的罚款,问题是现在都神经了,一听到车响,全身大抖。”我看着他无奈地摇头,说着生活的艰难,就这样,20几岁,活成了投机主义式的人生。

这种投机主义的恐惧,相信我们也有过,害怕一件事情的发生,但还会铤而走险,原本是自己不愿承担的后果,但还是要去试探。为什么,因为我们并没找到可以去理性化解的方式,避免或者减少伤害。多数社会关系中的管理者,原本是应该来解决问题的,却往往要营造一种让人畏惧的人设,非要报着惩戒的目的,披着道德感的华服,进行理所应当的管教。摆设摊位的政策,很多小贩并不知道,宣传引导也没有互通互达。如果可以进行集中培训和讲解,把国家政策要点和管理流程传递给商贩,他们应该可以找到正确的经商之路,就能避免在逃城管的经商过程中财产和心理上的损害。

管理与被管理者的沟通互助,教育与教育者的指点引导,要体现仁爱的精神,摧残式的镇压和呵责,不仅起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在《朗读者》的播出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童年印记和与家人相处的关系,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也奠定了一个人对外界世界最原初的判断。体会过家人间冷漠的孩子,会感觉到惶恐,没有安全感,失去对人的信任,甚至找寻不到活着的根基,没有幸福感。相反,在健康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很珍惜家人的感情,更乐观和开朗,敢于探寻和追求新鲜的事物,敢于创新和挑战。

做父母的人,是唯一没有进行过岗前培训就无证上岗的人。如何做父母,课本和教案,多数有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的记忆参照。知道其中缺失的,在育儿经历中会进行弥补和改进;多数不知道的,则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育。这种传统的方式,更多是管教,而并非教育。

对孩子,是教育,还是管教?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孩子每天上学回来,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写作业便好,一旦看到玩了,就大声呵责:“作业还没写完,还敢玩,快点写啊!”要是孩子离开写字台玩了,一旦被管教类的父母发现,就会脚步急促地赶到玩的现场进行毁坏,要不抢走电脑,要不砸玩具,给要把玩的现场破坏了,把孩子骂哭了,提溜在写字台抹着泪做上了作业才肯收手。这举动,多像执法大队好不容易抓到小贩时的满足,终于成功治服了。但一会儿,孩子一看见父母走了,则还会玩,眼睛惊恐地盯着门口,像极了作案的小偷。就此,我们看到了管教的成绩:使孩子成为投机分子,把“玩”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学习”是阻碍“玩”的克星,会加强对“玩”的放纵,以便对父母要求学习这件事情进行消极对抗,甚至,也会故意玩来强加报复。而这种心理的试探,会使孩子更厌恶“学习”。至于学习是什么,这么学,情绪暴躁的家长并没耐心反思,他们往往看的是孩子的成绩,“别人100分,你为什么考不了?就是你不好好写作业啊。”在他们的认知里:学习=写作业。再把这个结论说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更加抓狂,因为孩子是想考好的,是想学好的,只是不知道方法,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是考不了100分。如果家长再拿“你就是粗心、笨、考不了100分”这类话语督促孩子进取,好好写作业,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先天缺陷学不好,反正都这样的了,我就是与100分有差距,我就不学了,这样下去成绩只会更差,内心对家长的话更排斥,亲子关系也会疏离。

多数家长的这类管教成了祥林嫂式的碎碎念,每天放学到睡觉,给孩子念的就是那么几句话:“你怎么还不写作业”“你这么磨叽,作业又早写不完,不早睡,明天又迟到了”……吧啦吧啦永远絮叨不完,孩子听腻了,也更加拖延起来,自尊心和羞耻感都会受到损害,自然学没学好,心理成长也不健康。

对孩子,父母不是管理者,更不是管教者,更多的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产生的行为,要进行分析,对症解决,而不是笼统地高姿态地指责和谩骂。

首先,要划分清楚概念,比如“写作业”并不等于“学习”。作业是检验听课效果的方式,家长的作用不是完成作业的监督者,而是要通过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看出孩子哪方面知识点并没理解和掌握,发现了,依据错题出类似题练习。学习分知识点的掌握、知识框架的搭建、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适合孩子的方法提升认知,并刻意练习,检验出学习效果。家长应在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提升上下功夫,弥补孩子的知识点空缺,用作业来查看学习效果,而不是看到孩子坐那里写作业才认为是在学习,一旦玩了就是不务正业。如果孩子知识点掌握得好,作业做完的空余时间是可以留给孩子支配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精力集中,也是创新思维发生的活跃期,家长最好不要去打扰,也不要去执法似地去破坏现场,大声呵责,一方面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旦形成碎片化的注意力,那他会陷入恐慌,很难专心去做事情;另一方面,会给孩子突发的精神刺激,这种惊吓会影响以后的心态,做事缺乏自信心,没有安全感。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下生活,全面发展他的心智和能力。一方面要让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热爱,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另一方面,家庭生活也要快乐,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认为:父母就是可怕的狂躁症,胆怯和畏惧,就会慢慢疏远,不愿与父母沟通,也体会不到爱。

教育是沟通,是认知的默契,是理性的指引,更是双方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做引路人而不是管教者;学会用爱和平和方式来对待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看到问题的本质;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做一个在孩子心目中慈爱而睿智的父母,还是暴戾而偏执的父母,是狰狞还是喜乐,是怕还是友爱,确实是做父母的人,一生最最重要的课程。父母是温暖的人生记忆和精神财富,毕竟,你参与了孩子的人生,就要善待这堂人生大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是教育,还是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