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推荐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社会心理学书籍


《影响力》_第1张图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我向来爱看书。大学周末,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经常因为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而兴奋不已。

那时候,大概就是处于大家所说的“蛮荒时代”

因为我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书,这么多啊,恐怕一辈子都看不完吧

想想小时候,有所谓的图书室,但是经常是到期末的时候,老师抱一堆书过来

然后分发下去,然后让我们在书里面的借书签上写上自己的大名和虚构的日期

写完一本,传给后面的同学,然后又麻利的接过前面的同学传来的书

这样的场景显得分外的紧张和尴尬。 我想快速写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留点时间,呆会真正的看会书。但是每次都是事与愿违,马不停蹄的签了N个大名,讽刺的是,实际上一本书没有摸到3秒钟

更为糟糕的是,还要写读书笔记

说句实在话,那些书真是年代久远,页面发黄,出版时间比我出生的时间还要早

书中的内容,也是生涩难懂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大学,能感觉到莫大的幸福了吧


因为之前基本接触的都是课本,恩,说来也是一件悲哀的事

所以,自己在图书馆里面漫游,看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口味

难以置信,我们学校的一楼图书馆有很多关于星座的书籍,而且这个书库是常年开放的,

so.......

接着外国名著小说、诗歌、历史、中国经典名著

然后是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便看书,便写读书笔记,大学的日记写了一本又一本,

写满了感悟的纸张一摞一摞的(但是神补刀,还没有我写听力的本子多呢?)


某天,朋友问我:“推荐一部你觉得受益匪浅的书吧。”

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一本,然后我想,这同样可以写下来分享一下


就是这本 《影响力》

《影响力》_第2张图片

年代久远了啊,大概是6-7年前看的

推荐语:看了此书,你能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

能更好的拒绝做你不乐意的事情

同时,也能帮助你更好的达成自己合理的目标


与君共享:


原理一:当某人提出了一个请求,你出于本意拒绝了

那么,当他再次提出另一个更小的请求时,你会更倾向于接受


如果你被别人利于了此原理,很可能你还会浑然不觉

但是这本书会让你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现象,其背后却有那么奥妙的道理

这一原理,利用的便是人的亏欠心理。


第一次拒绝你了,第二次就不太好意思拒绝

但是我们如果被人利用,那么就 很可能吃亏

“借我3万块吧,我周转一下,感谢了,哥们”

“不好意思,我真没有那么多钱借。”

“那就借我一万,好不好,生意一有起色就还你啊!”

“好吧!” 其实心里一百个不乐意


所以要警惕,当你不乐意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能让人利用了你的这一心理


当然,如果这一心理被积极利用了呢?(女生一定要偷偷看,不要让男友或者先生瞟见)


一般,男生不爱干家务是不是,

特别是夫妻间,大家都比较劳累,一回家,作为妻子还有一大堆家务活要干的时候。

“老公,帮我拖一下地好不好?”

“不行,你自己干。”

“那你就帮我煮一下饭,好不好?”眨巴着大眼睛,然后可怜兮兮的望着他

然后补充一句:“我实在太累了,不然肯定不会喊你帮忙的。”

“好吧,好吧!”

恩,基本上屡试不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学习新方法哦。


原理分享二:旁观者效应


大家一定对小悦悦事件,记忆犹新吧

当时,国人对冷漠的路上一片怒骂

对国人良心的绝望等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不是只在中国发生过

臭名昭著的吉娣·格罗维斯(KittyGenovese)谋杀案就是其中一例

那是几十年前发生在美国纽约皇后区克纽公园的一桩谋杀案。28岁的酒吧经理吉娣·格罗维斯在凌

晨3点回家途中被温斯顿·莫斯雷刺死,在半个多小时的行凶过程中,有38个人听见和看到她被刺

的情形,但没有人下来保护她,甚至没有人报警。

事后人们纷纷谴责38个目击者良心泯灭。但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却并不满

意从这么笼统的角度来解释目击者的无动于衷,他俩认为有更好的解释办法。为此,他们做了一系

列社会心理学实验,并提出了“旁观者效应”:突发情况下,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会使旁观

者无动于衷,而且旁观者越多,受害者获得救助的可能性越小。

(对于案件的描述摘自网络)

当然,了解到这个心理以后,或许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社会现象

但是,如果全以这一理论来解析这个现象的话,又未免有生疑之处

旁观者效应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是不可能完全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换言之:就算旁观者效应,能让没有给与帮助的人一点心理安慰,但是也没法说明,中国并不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冷漠的国家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冷漠利已主义者。

(看书之外的独立思考很重要,慢慢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用某些理论根本没有办法去解析一个社会问题,甚至有时候,这个社会现象会和你所看到的理论背道而驰,这时候你自己肯定会想不通)


我的一部分思考:这件事,除了旁观者效应以外,还与一个人是否有社会爱心、慈悲心有关

一个有社会责任心,慈悲心的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场合,施救于人(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见解,欢迎补充)


新闻报道也是屡见不鲜

“你为什么要跳下去救人?”

“没有为什么? 一个人有生命危险怎么能不救呢?”

“你当时想的是什么?”

“我什么都没有想。”


生活应用:一 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最好是找准特定的人寻求明确的帮助

试比较

”谁帮我把这些资料还回去?”

和“小李,麻烦你帮我把这些资料还回去,感谢!”

哪个会更有效一些


二 当面对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主动去帮助,而不是等别人的行动


期待大家的交流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此书,就自己去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