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图片发自App



越来越觉得中国古诗词曲的精妙和正确。

伟大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当然英文也肯定有它的美妙之处,但首先你得精通而且真的钻进去了。

很羡慕那种传播中西文化的人,如许渊冲,林少华。


精妙的比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突然想到这句话,是因为跟我一起来的一个东北的朋友,说来看我,要给我带韭菜盒子,还给我买了涂蚊虫叮咬的药膏。说不出的感动。

好的感情是默默的,润物细无声的。

友情,爱情,亲情和其他感情是不分距离的。

心意相通的人,即使未曾谋面,也能瞬间明白彼此。

就比如朋友圈一位在新加坡待了三年现在去美国浪的作家。

不然即使同床,也能异梦。

即使认识几十年,也是徒劳。

即使有血缘关系,也能陌路。

又比如: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有可能你真的会看到一个人,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

就比如这段时间在风口浪尖的贾跃亭,完美的验证了这句话。

也许读书的最大意义在于,无论你起朱楼,宴宾客,还是楼塌了。或者一辈子待在朱楼里,或者一辈子宴宾客,或者很长时间楼塌了,你都能像年少时追求的那般境界一样,宠辱不惊,不卑不亢,不轻易妄自菲薄。也不会消沉,会一直向前。

诸如此类,实在太多。

年少时多读书,多背诗词歌剧,当时最大的意义以为是获得高分。

然而从一个人的生命长河来看,它的影响却是长足而深远的。


正如少年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一样。

年少时背诵的那些诗句,并不解其意。

看过的那些书,不懂其意境。只是死记硬背背进去了。考完试忘光了。

但它对性格人格的形成,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

但似乎,那时看过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反而更大。

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中,会逐渐体会到看过的书,读过的文字的意境,内容。

去年看过的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当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头去的。

不解其意。

今年却突然渐渐明白它的意思和意境。

记起它的内容,人物关系。

而这么些年,看过的太多书,根本不记得它的内容了。

但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会一直记得,或者猛然想起。

深刻的东西和深刻的人一样,即使你看到TA的时候,稀里糊涂,或者忙乱不堪。

但是一定会在生命中某个时刻。突然想起,回味起来,体会到它的独特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