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下自己

今天来反思一下自己。

开始日更以来,文字数量确实是上去了,已经突破9万字。有点收获,就是写文字开始变得简单,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有点想法就会用手机或纸笔记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已经没有障碍。但所得也就这么多,问题依然不少。

列出来就是以下几点:

有了想法会写出来,但却难以把想法表达的详尽。而且文字、词语、句子储备还是很匮乏,

1、条理不清晰,文章没有一个大的框架去构建,想到哪写到哪,很乱。

随想随写是我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但因为水平所限,所写的却总是非所想的那么多。有一个想法,把它形成文字之后,似乎就有点思路跟着文字走的感觉,自己有点掌控不住。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框架,没有结构,真的好似天马行空,让人看不出来我到底说的什么意思。

因为文字、词语、句子储备不够,表述起来就有点捉襟见肘,往往一个词语翻来覆去的出现在一段话中,自己看着都烦,但却找不到它的替补。

前几天《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老师去世,看着节目中对杨洁老师的回顾。我心中很是感慨,非常有表达的欲望。立刻打开电脑想要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但是,我写出来的又是个什么玩意呢?来来去去就是说杨老师去找如来佛祖聊天了,我们不用太想她,还有个意思我没表达出来——我们都有去西天极乐世界的那一天。

2、思考太少,文章太短。

有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念头,就动笔把它写出来,但写出来也仅仅就是写出来,没有衍生出更多的东西。干巴巴的一句话放在那。然后再想另一个念头,又是干巴巴的一段。凑到一起,也凑够了几百上千字的小文,起个题目《一些杂感》。

真的是杂感,相当的杂,彼此之间没有关联。这些东西我是不敢向专题去投的,我自己都臊得慌。

3、标题起不好

我发现阅读量似乎总是因为标题,标题起的能引起人的兴趣,就会点进去,然后内容再有点意思,就会读下去。不管读不读的完,阅读量那个数字都会增加一个。足见标题的重要性。

我自己阅读也是这样,各种媒体,各种平台每天产生成千上万个内容晃在眼前,我不可能每个都点开看一下。我也是点能最吸引我眼球的文章。但见过的文不对题的作品也太多了,网上前一阵还流传着UC编辑的笔试题——如何给一件平凡的新闻搞出一个煞有介事的大标题。

我原来也是不愿意取博眼球的标题的,但现在的情况看来,像那些最经典的散文《春》、《背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作品就算上了首页,点开看的人还是不会太多,因为太没有意思了嘛。比如《春》,古往今来无数人咏叹过春天、春雨、春花,这样的一篇文章,能带给人多少阅读的欲望呢?我想,即便是一百多年前文章刚发表时,也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名气大粉丝多才使这篇经典流传开来的吧。

这也能看出纸媒阅读时代的优势,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一眼扫过,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句干巴巴的标题,还有它的篇幅、语言,甚至一句开头就能抓住读者。可惜,这样的情况在充斥着各种标题的互联网时代再也不会有了。

当然也有例外,王小波的作品刚开始都不让出版,全凭文艺青年们手抄和传阅——作品好口碑就好,用现在的话说是自带“五毛党”、“自来水”。

我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并不想取什么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标题,像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宝柱同志的新手机》等等,我自己看了都不想点。所以阅读量相当低,后来想拾人牙慧,也弄个好点的标题,但功力太浅,还是没有什么读者。我自己安慰自己说要耐得住寂寞,慢慢写,总有一天会写的“洛阳纸贵”。但因为虚荣心在作怪,每天发了文章就隔一阵一看消息的行为真的不好杜绝。

4、自嗨着写的多,提供干活的少

我自己定位就是“以写代练”,写的这九万字大体来说还是习作,难入众人发眼。我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的文章,就别说给读者有什么帮助了。再者说,在这个平台,也没有那么多读者,大部分都是作者。在作者这个群体里,我还是个小白,其他人就更别想在我这学到什么东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