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行政供销社8个月来的反思

        转眼间从生产部调岗到行政部已经有8个月了,想一想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是时候做个复盘。总结一下这几个月来的经验教训,人常说不懂得总结的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不然会陷入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不总结就不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成长, 不知道还有那些坑,以后可以不用再跳下去。

一 接手是什么工作?

         想刚接手时,供销社、瑞光整合,供销社人员人心不稳、多事推进不动,导致各种工作问题层出不穷,时不时有投诉到集团、珠江街,积压下来的物业招租、物业纠纷、维修事项各种问题此起彼伏。在行政部内部由于原行政部经理离职,内部各种事项刚刚办理交接,行政原人员全部更换,一时间作为公司的中枢行政部几乎到达了堵塞的地步。一开头就要做年度预算,年度物业招租,工作开展困难重重。那时整个成为矛盾的焦点,而我一直以来都在疲于奔命,工作开展没办法得到周围领导同事的认同。经历几个月的救急,目前供销社、行政部处于基本正常运行的状态。

二  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

但是从3月到6月这几个月以来,团队内部存在的一些现象,让我明白其实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

1、关于汽修厂档案资料

         刚到供销社总经理交办,需要我们辖区内供销社物业汽修厂档案材料,以便报送集团,准备盘活。结果一件事情,竟然找了将近2个月,找不到材料,也不交代。

2、薪酬考核方案

对于公司的薪酬考核方案,其实集团公司、公司领导、一线员工大家都希望改变,就这麽一件大家都希望做成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迟迟推进不了,竟然一拖再拖,一下子几个月过去了,作为负责人,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做法,严重了公司的整合进度。最具有讽刺的画面出现了,我自己做了没法让人满意后,在总经理直接交办我部门人事专员一周后,他都能做出让领导满意的方案来。

2、关于通知一次会议

7月2日晚,总经理交办在明天下午15:10分召开会议,参会人员由两位分管领导、当事人,并要求我前期向当事人所在部门了解情况,并在会议时作好记录。在7月3日早在与其中三个当事人询问了解完具体情况后,经初步洽谈,都觉得没有继续洽谈的必要,就临时决定下午不再通知开会4时在未征得总经理意见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就擅自决定终止会议,未通知当事人到场开会,并未将调整改变会议情况反馈给总经理,导致影响工作进度。

三 反思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其实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层次运行的逻辑根源,任何反思如果不能触及其内部的核心问题,所有的解释与反思也都是流于形式,就算应付过去这一次现象还会有下一次同类问题的产生。唯有痛定思痛,找到根源,才能够对症下药,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这些问题背后的衍生逻辑以及发生轨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所有问题,要从自身去找原因:

1、“和稀泥”思想作怪

        工作思想不到位,总是抱有一种和事老心态,总想着先想办法把事项做完再说,对自己、对部门人员要求标准不高,甚至没有标准不够,导致一些工作大家做起来全靠自己的职业情怀。甚至 对于消极怠工、不接受工作安排的同事,都还一味容忍,致使自己工作越积越多,时间久了就影响工作的进度。严重与一个完全市场竞争的企业应该有的氛围相背离。如果再以这种思想指导部门工作,将严重影响公司工作的开展,那这样的公司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2、权责体系分工不明

      心里一只想明确分工权责,甚至总经理也曾多次借公司会议如何安排,谁负责;公司内花草谁来养护?考核方案那个负责做提醒?但是这件事我却一直只是在口头简单分工,并未将团队内部的分工予以明确。这样下来的结果直接导致,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就会产生责任的空白地带,甚至在团队内部扯皮,推诿,这样就直接导致内部运转效率低下。演变到最后,空白地带的责任问题越积累越多,为了补位,只能自己去加班。就形成了一种越往高层加班越严重,越基层到点就下班的怪现象。

3、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

       其实一个人想要走的远,首先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如果自己不明白方向,那任何一种风都不会是顺风。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首先是协调,调动整个团队去完成公司任务,去沟通协调。而我却在自己冲锋陷阵,留下一众队伍在风中凌乱。公司水管漏水,我去处理;公司房屋补漏,我去处理;公司厂区绿化,我去处理;把一线人员的工作都抢了。通盘考虑整个部门,整个公司方向,整合以及未来事项却没有时间,自己的疲于奔命也导致一些重要事项开展不利,影响整个公司制度化、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4、跟上级沟通不足

          “一直在埋头拉车,却没有抬头看路”,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辛辛苦苦奋斗一年结果种出来的是荒草,却不是需要的粮食。接到一个指令,还没问清楚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计划怎么执行落实,就吭哧吭哧干了,干完了才发现做了无用功。做出来的结果根本就不是领导想要的结果。本身接手的是一个单位的物业管理工作,其中包含众多历史遗留问题,每天都在忙于各种应急、救火,却没有及时与上级沟通争取到应有的支持,直接导致很多事情开展不利,不能让公司及时了解公司的动向。

5、做事不敢放开手脚

       在工作中,思想过于保守,总想着循规蹈矩。甚至工作推进都有些步伐过于谨慎,以往的思维定式导致工作的固步自封。做事总想着操正步,开拓创新思想不足,导致工作的进展速度较慢。对于消极怠工的人员不敢去处理,导致团队内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直接影响团队的士气。团队负责人性格像个小绵羊,不可能带出狼一样的团队。

四 接下来如何开展工作

        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工作总要继续。面对整个公司、整个事业部越来越好的现状,以前亏损现在通过大家的努力,公司盈利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这个群体作为行政部、物业管理单位,要弄清楚自己的责任、定位,去引领公司走向,而不是成为一个公司管理的低谷,问题爆发的中心,效率的最低点。那作为部门的负责人,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接下来我会更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明确自己的定位

       明白自己的位置,公司请我来放到这个位置到底是来干嘛的?我能为公司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能为公司解决多大的问题?如果这些都搞不清楚,我就是公司最大的问题,这个要想明白。之所以给我团队让我去带领。是要我分工合作,发挥、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去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事无巨细,都是我冲在前面;要去调动周边的资源,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公司把我放在这个位置希望我解决:

(1)物业--能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由于绿色食品事业部还没有形成足以自我生长的能力,物业的管理能为以后公司的发展提供粮草。那为什么不是给置业公司而是由我们来管呢?因为我们能管的更专业、更好、更能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接下来在保障物业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就要以物业开发,更深层次发掘物业潜质,提升物业效率为中心开展工作。

(2)行政---能为公司提供高效运作的中枢

       由于行政是整个公司的中枢环节,各种公文、合同事项,对内工作落实,对外汇报协调都需要行政作为中枢上传下达。在7月3日开会这件事情上,就看以看出由于一个人的不作为,可以直接导致整个公司的运作滞后,想要补救,可能要花费更大的成本代价。作为中枢,我们要上传下达各种各样的事项。并监督跟进落实。这个首先要求我们这个中枢团队能够落实到位,才能够为公司决策提速,为公司执行力护航。

2、明晰权责体系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公司权责关系,要把所有的工作可视化、制度化,把每个人的主要职责予以明确,把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予以具体。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扯皮,推诿。想来在这方面,一直停留在口头方面,讲诉有余而问责不足,这直接导致很多的权责关系流于形式。最终变成空文,接下来将形成书面材料,每周汇报签名、公告。第一周未完成,会议批评,并作检讨;第二周连续未完成,由分管领导总经理面谈,第三周未完成,扣减当月绩效。并将规则予以签名公示。

        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就是尽快建立新公司的制度体系,制度服务于经营,要做到能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又能做到可控。

3、多与上级沟通

        我们工作都是对上级负责,那具体工作的进度,工作的开展,需要定期向上级汇报。同时接收到上级任务时,要问清楚任务的背景,希望我们完成的程度,希望达到的效果。了解具体背景后,把自己计划做这件事情的思考方式以及做的思路予以汇报,确保不会有太大偏差,做没有必要的无用功。同时定期将工作进度向领导汇报,确保上级能掌握最新进度。

4、勇于担当

       抛开固步自封的思想,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要勇敢突破,敢做敢当,勇于担当。一切以服务经营为中心,敢于做事,不做老好人。对先进者予以奖励,让想在团队磨洋工、混日子的没有日子混,从我做起打造一支能战斗的队伍。在公司整合重组的关键时期,要去靠前思考,敢去承担。

5、做事要做闭环

      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对于做事来讲不能闭门造车。7月 2日关于会议通知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我交办给人的事情,如果他在做的过程中,没完成有变化,不汇报,不反馈,不跟进。我会怎么想?凡事将心比心,接下来打造出一种团队文化,从收到信息回复开始。凡是接手的事项,要一 跟到底,落实到位,凡是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做一个靠谱的人,不让事情在自己手里掉在地上,不了了之。


目前,面对国企改革,企业间整合重组,“公司不养闲人”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迎接新的挑战,而不是用机关的做事方式和思维去运营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那样企业必亡,是对企业不服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服责任,年纪轻轻就在这里浪费青春,毫无价值可言,也是对团队的不服责任,因为公司没希望,团队成员既没有更大压力锻炼的机会,也不能提高收入提升价值。

        感谢在30岁后,还愿意批评我的人,毕竟谁也没有必要对我的成长负责,谢谢要愿意拉我一把,用教诲亦或是批评,把我推行快车道,逼迫我加速成长的前辈,我会把每一次的教训当成一种台阶,走向更高,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同一个地方翻跟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手行政供销社8个月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