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耕耘,莫问收获。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第六期行动营一连二排46号泛舟


    “42岁了,我还能干什么??”我说。

    “42岁了,你还折腾什么?!”老公说。

    “42岁了,你再学,还能比专业人员更优秀吗?!”同事说。

    “42岁了,你有工作、有存款、有房子、有车子,你还学什么?!”朋友说。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 古人说。

      我就这样加入了读写说剽悍行动营。

      从小我对写作就怀有深深地恐惧。上学时的作文课,我总是最后一个完成。高中时,我同桌的作文是全班的优秀典范,而我的作文则是反面教材。

      入营后的第一周,每天一睁眼,写作的压力就扑面而来,从起床、刷牙、吃饭、走路,甚至是在单位工作、开会时都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完成当天的打卡文章。每天尽力地“搜索枯肠”完成文章后,也只落得文字勉强够数。

      慢慢地,从第一周的焦头烂额,到第二周的重拾信心,再到第三周的淡定从容。这一路的心路历程,犹如独自观看了一部惊悚片,有恐惧,有疑惑、有不安、有好奇、有纠结,心中五味杂陈。

      虽说“莫问收获”,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努力,我也收获满满。

      1、认识了牛人。牛人,一直被我视为诸如马云等重量级人物,对其也只可远观,难以望其项背。可是在行动营的每一天,却让我近距离地看到了生活中各行各业中真正的牛人。他们兢兢业业地投入本职工作,同时也是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的斜杠人才;他们养儿带娃照顾家,同时也在读、写、说方面处处开花;他们不但自己乐观向上,同时也积极分享他们的欢乐和知识,积极影响、带动、帮助身边的每个人。我不应该好高骛远,盲目仰望那些我倾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人,我应该脚踏实地,学习身边这些平凡普通却有非凡作为的人,而这些应该是猫叔所说的牛人。以这些牛人为“镜”,我感到自身对于“分享”的极度欠缺。我深深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将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欢乐、知识、幽默和悲伤,展现自身的生命质感,从而唤醒别人内心的某种生命力,发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2、认清了自我。与其说行动营教会了我如何读写说,不如说行动营指导我认清了自我。进入行动营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自信、独立、好学、内心强大的人,可入营后,才发现自己“不能自见其眦”。行动营每天的打卡材料,如同针灸一般,针针紧扎我的要穴。《深度模仿》让我意识到,学习新知识时,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犹如沙上建房;《快速阅读术》让我认识到,没有转化为己所用的文字输出的阅读是低效的;《零秒思考》教会我要克服惰性思维,不满足于“知道了”,要多问自己“为什么”,不断训练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别独自用餐》则深刻反映出我“贫穷”的思维以及潜在弱点。通过每日打卡文章的反思,我看见自己深藏的自卑,发现自己的局限,认识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些自身的不完美,我学会了理解和接纳。同时警省自己要学会觉察自己内心、反思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探索自我、完善自我。

      3、升级了思维。读、写、说的能力也是思维的综合体现。这些天的写作训练,是对我前几十年生命的梳理,是对我散乱思想的归整。刚开始之所以写不出文章,是因为这些思想散落到了记忆的各个角落,没有形成完整的立体的思维,经过写作训练,这些思想如同出版成册的书,完整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通过训练,我有了简单的思维转变,之前我对写作的恐惧,慢慢转变为对写作的自信和写作完成后的兴奋。有了这种思维的转变,无论以后我的写作水平如何,我都不会再为写作而焦虑了。另一方面,我的语言表达清晰了,也有条理了。以前总是急于表达,不分前后因果,一股脑儿地把想说的话全面倒出来,结果别人半天也听不出重点。思维转变后,在表达之前,大脑已经对所说的内容进行了区分主次的脉胳梳理,自己不仅能够淡定地发表谈话,还同时会对词句做出从容的选择。

    “42岁了,just do it and stick to it !”我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但行耕耘,莫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