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D笔记之《奖励的惩罚》

作者科恩,极力反对金钱奖励。

作者反对“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就是:巴普洛夫和狗故事:条件反射。

早期行为理论。小艾伯特实验:摸老鼠,敲锤,建立条件发射,老鼠出现,就会恐惧,后期延伸到:恐惧“毛茸茸的东西。”

控制决定论,斯金纳箱:按杠杆-奖励,让老鼠探索,以取得食物,建立“拉杠杆-奖励”理论。

描述学习到底是怎么进行的?由此。

奖励,两面性,奖励背后是惩罚。

幼儿园,小红花的奖励。老板,金钱奖励。

家长,做作业,奖励“看动画片”。

奖励有效,就是源于“行为主义”。行为-奖励-强化。

奖励直观上,有效,简单,文化中有奖善惩恶。

转折点:核心,控制别人。暴力手段控制,奖励是柔软的控制和操纵。

奖励,立即获得,效果会很明显。负面作用,很久才出现。

人们就没有注意到奖励后面的伤害。

第一部分笔记总结就是这样。


首先谈谈我的看法。

1,奖励和惩罚是有用的管理手段。

在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第一条: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倾向。

而我觉得,奖励和惩罚分为几个层次,对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我的理解:只有把奖励建立在“个人的需求”上,才有最大的效果。

比如你奖励3岁的孩子金钱,她觉得没什么(因为日常生活太小,没有用到钱),但奖励她喜欢吃的巧克力,就非常有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1,生理需求的奖励。

基于生存的物质需求奖励,必然是刚性的需求。由此,孩子爱吃糖,用糖进行奖励,绝对是非常有效。

《魔鬼经济学》的纪录片里列维特为了让2岁的孩子能够自己拉便便到便兜里,使用了“你只要每次拉便便都拉到便兜里,就奖励一包巧克力!”他女儿结果非常听话,每次都能获得奖励。

房屋中介销售员为了尽快达成交易,会在“金钱和效率的奖励”下,尽快让你做出一点价格让步,以促成交易。

而日本的相扑比赛,由于比赛规则,经过统计分析,存在很多的“作弊行为”,都是源于规则中的错误“奖励”机制。

列维特甚至做学校实验,用学习成绩换“金钱和豪车一日游”的方法,对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以进行提高学习成绩的实验。

具体成绩的提高率我未记得,大家可以看纪录片《魔鬼经济学》。

2,安全感需求奖励。

人都需要安全感。而获得别人的肯定、夸赞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其次,能够带来安全感的奖励,包括金钱、身份认同、成长等……

3,社交需求的奖励。

社交需求,有时会扭曲自己的行为。比如,追求社会认同,人会刻意掩饰自己的一些看法,以符合群体的“价值观”

4,尊重的奖励。

这个在军队中,对“荣誉”的奖励,是非常常见的。

荣誉感、证书、勋章等奖励,能够带来心理上的被尊重的满足。

5,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奖励。

这就是使命感达成的奖励。为什么出色的公司,都实行用“使命、愿景、价值观”,作为员工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强大的驱动力。例如,阿里巴巴,员工非常具有“阿里”的烙印。

使命、愿景、价值观,听起来有点虚,然而真正实现了,都是根植于人内心强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人直观上,会看到物质奖励的好处:迅速、直观、有效,但是,作者科恩,又会在后指出这种奖励的实质:也是一种惩罚。

我个人认为,奖励的本质,是通过满足个人需求,以实现“产生行动和行为”。

而物质奖励只是最浅层的奖励,对人来说,在习惯几次以后,就会进入“麻痹状态”。这带来的是奖励效应的下滑,以至于,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比如说,一旦奖励少,或者停止物质奖励。就会产生“你亏欠我”的“愤怒感”“怨恨”,当条件反射形成,这种愤怒感就会加强,成为一种无法弥补的情感鸿沟。

而我个人认为,奖励内心需求,可以带来内在更强大的动力。

期待第二课的更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ORID笔记之《奖励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