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道菜尝起来有点穷

最近食评界也开始搞起贫富对立来了。有人评价时下流行的重油重盐重辣的菜品是“穷苦人才吃的”。言下之意,在美食的评价体系里,这些重口味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低级货。隐含得更深一层的潜台词是,喜欢这些“穷”口味的人,哪怕再有钱,也是low波伊。于是,很多自认为不算穷人、但也喜欢重口味的吃货或是饭桶们纷纷拍案而起,口诛笔伐。

透过纷飞的口水,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真要一本正经地从食材、配料、工序、口感等等方面去评价一道菜,并不能吸引多少眼球。而轻轻扔出一句“这是穷苦人才吃的东西”,才真是挑起口水仗的不二法门。

对食物的讨论,只有超越了“好不好吃”这种“低级问题”,上升到争一争谁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层次,才能吸引众人的火力。很多人的兴趣并不在于一道菜能给自己的味蕾带来多少快感,而是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自己的“高品位”。其实,不光是在吃货界,在音乐、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这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争是司空见惯的。更直白些,类似的争论全都可以概括成这么一个模式:

“那么点破玩意儿都能让你们那么嗨?你们这帮没见过世面的傻X。” 没说出来的潜台词其实是:“老子才是吃过见过的,老子才牛X。”

另一帮人回敬道:“说老子喜欢的东西是破玩意儿?你才不知道那有多好!”然后详细阐述其牛X之处。这里的潜台词则是:“老子的牛X你怎么会知道,你这个自以为是的只会装X的傻X。”

这哪里是在争食物的优劣,无非是牛X傻X装X之争在食物领域的一个分战场而已。

其实只要稍微细想一下,就可以看出,关于“穷口味富口味”的争论里,有好几个本不相关的问题被搅到了一起。其实好多在网上争得一地鸡毛的问题,说到底争辩的双方其实连自己到底在争什么问题都没搞明白。

首先,重口味菜品最初是不是穷苦人才吃的,这是个历史问题,应该不难考证;其次,那些“穷人中流行的口味”是否就等于低档次的口味?由此才能引申出核心问题:如今喜欢吃重口味的人是不是都是low波伊?

再深挖下去,真要进行严肃讨论,其实还有一些更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到底什么是重口味,轻重口味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到底什么人才算是穷苦人?举例来说,像水煮牛肉这种菜如今是很被一些“高端食客”瞧不上眼的,可是,旧时能吃得起水煮牛肉的人,哪怕是不新鲜的牛肉,到底有多穷?还有,最关键的,对于食物的口味偏好,到底有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个高低?

我这里例举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写一篇论文,至少可以在知乎写一篇长文。所以,虽然我自己对这些问题也肯定有自己的观点,但与其一个个地论证过去,不如只在另一个层面上讨论两个问题:

首先,讨论上述这些问题的意义在哪里。

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怎么见多识广,“家乡的味道”、“小时候妈妈做的味道”对自己饮食偏好的影响肯定是无法消除,也无须刻意去消除的,它们的地位就像母语在我们思维活动中的地位一样不可替代。但如果你自认是一个吃货,你就必须抱着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各种不同体系的美食,承认你的味蕾永远存在被完全不同的全新口味所征服的可能性。所以,“穷富口味”的争论对真正的吃货当然没什么意义。但对某些认为自己喜欢的某种口味肯定独步天下的井底之蛙们来说,这种讨论还是有一些冲击作用的。真的,山外有山,不要以为中国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不懂吃的傻X,也不要以为中华美食独步天下而外国人都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了。

另一个问题,则是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候所采取的姿势。跟以前一样,我还是很讨厌那些拗造型的姿势分子。

我觉得,如果某种现在很多人吃上去都觉得很爽的口味真的曾经专属于“穷苦人”,那这反而是相当值得赞美的一件事。有人嘲笑以前那些买个假领子穿在衣服里面假装有衬衫的人,我很不以为然。吃的方面也一样。如果物质条件已然困窘,你还放弃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你真是穷得什么都不剩了。

所以,在“观点”层面,“重口味不如轻淡口味”是一个有资格被进行讨论的观点,有话就好好说。但在“姿势”层面,非要在“食物好坏”以外附加“穷与富”这个与食物本身并不直接相关的价值体系,就让我看不上眼。我们最多只能说重口味最初的源起和穷苦人紧密相关而已。不管穷人富人,能创制一种流行的口味就是牛人了。而如今重口味的流行,则是包含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原因的。岂是一个穷字可以解释得了?

所以说,姿势分子们肆无忌惮地展现优越感,其实就是用来挑逗那些脑子不够用的人的神经的。“你们这帮穷逼哈哈哈哈”,一个“穷”字,就是阿Q脑袋上的癞疤,说不得,一说,必有波澜。

不知为何,脑袋里臆想出这么一段对话:

“老板,这道菜尝起来有点穷哦!”

“穷NMB,不吃就滚!”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板,这道菜尝起来有点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