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武专栏是军武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在当今一些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影视作品当中,“加特林”机枪的数量就多如一战中的“马克沁”。而不少西部片更是将其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甚至不惜让荒漠中的匪徒也用上这种足以横扫千军的逆天大杀器。
▲“加特林”机枪实际在南北战争结束后
才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
事实上,这款诞生于南北战争时期的传奇武器,直到战争后期才得到有限的应用,而正式列装美军更是要等到战争结束以后。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加特林”机枪才逐渐得到普及,而就在它即将大开杀戒之时,又被更具革命性的“马克沁”夺走了光环。
▲诞生于南北战争时期的“加特林”实际
在战争期间只得到有限应用
而现代意义上的加特林,除了在机炮方面有所应用外,在传统的机枪领域反而没有太多存在感。堪称硬汉标配的M134“米尼岗”机枪,更多的则是出现在电影银幕当中,而很少被当今军队作为制式装备采用。
▲M134实际很少作为步兵武器使用
(绝不仅仅是重量的问题)
航炮今后的前景暂且不说,即便是作为舰艇的贴身保镖,近防炮的未来同样让人堪忧。密集阵系统在面对当今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时就已经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去拦截那些行踪诡异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了。
那么,这种在近两百年间就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加特林”,真的就是一个叫好不叫座的摆设吗?答案是否定的!
▲“加特林”确实终结了一个时代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有关机枪早期的应用记载中,长期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马克沁”曾在非洲大陆横扫“祖鲁人”。
▲1879年祖鲁战争期间
使用“加特林”机枪的英军部队
事实上,祖鲁战争发生于1879年,此时距“马克沁”机枪诞生还有好几年的时间,而“马克沁”机枪真正投入到实战中,已经是19世纪90年代的事了。在祖鲁战争期间,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恰恰是本文的主角——加特林。
不过,由于“马克沁”机枪在1893年取得的战绩要更为耀眼(即所谓50人用4挺机枪阻挡住了5000人的进攻,实际守军人数远不止50人),且进攻方又与祖鲁人同样来自于祖鲁兰地区,这使当今很多人将那次惨败记在了祖鲁人的头上,并流传至今。
▲“马克沁”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取代了“加特林”
(一根管子够用,还整那么多干啥?)
虽说传闻有误,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划时代的“马克沁”机枪诞生后,作为人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自动火力的一种特殊解决方案,“加特林”机枪很快便销声匿迹了。
不过,消失了足足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加特林”,却又在上世纪60年代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关于“火神”机炮的重要性
曾经吃过亏的“鬼怪”表示有话要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美国的“火神”机炮了,其在越南战场上空一度是比空空导弹更值得信赖的格斗武器。实际直到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期间,“火神”机炮都是一种在近距离格斗中能与“响尾蛇”空空导弹平分秋色的空战利器。
▲“加特林”系列堪称银幕中的硬汉标配
(M60机枪也只能屈居第二)
当然,关于现代“加特林”,最为人熟知的恐怕还是在电影中经常露面的M134“米尼岗”机枪了。实际上,它也是进入现代以来,“加特林”系列中真正意义上的轻武器(当代的“加特林”多为机炮)。
▲“加特林”是科幻电影中必不可少的暴力元素
包括《终结者》、《铁血战士》在内的诸多科幻电影中,这款狂暴的多管机枪不是超级战士的标配,就是杀人机器手中的终结武器。甚至一度超越《第一滴血》中兰博手里的M60通用机枪,成为如今反映硬汉形象的第一选择。
▲“加特林”机枪更适合作为载具武器使用
除了作为飞机航炮和“电影道具”外,近防炮恐怕是“加特林”在当今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了。面对高速逼近的反舰导弹,此时舰员们不会嫌自己机枪的管子多,只恨携带的弹药少。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尤其是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之后,近防炮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西方国家海军中的标配。在危险面前,射速再次变得重要起来,而这恐怕也是“加特林”能够在这个并不缺少自动武器的时代,仍然能够成功复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岛战争加速了近防武器的发展与普及
受当时导弹发射装置的技术水平所限,早期采用发射臂的中远程区域防空导弹系统难以应对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这使近防炮在上世纪末的舰载防空反导体系当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以至于大到航母、小到驱护舰,近防炮都是公认的最后救命稻草。
作为近防炮的代表,美国的“密集阵”近防系统被数以百计的舰艇所采用,甚至一度成为西方近防系统的代名词。
该系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投入使用,包括警戒雷达、跟踪雷达、机炮和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可在5000米内确定反射面积为0.1平方米的目标位置,并计算出运动轨迹,同时通过监视己方炮弹的飞行轨迹,自动校正射击参数。
▲面对超音速目标,传统近防炮存在着
口径小、射速低等问题
面对如此凶悍的海上门神,上世纪末诞生的大多数亚音速反舰导弹,都无法保证能在最后一刻成功“破门”,包括在实战中屡屡击沉敌舰的“飞鱼”反舰导弹。
▲以法国“飞鱼”为代表的一大批亚音速
反舰导弹难以突破近防炮的拦截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反舰导弹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依靠隐身、机动或高速度来实现突防。其中,以极高的速度逼近敌舰,将使敌舰近防系统的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从而使其拦截成功率减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世的一大批亚音速反舰导弹虽然性能优异,但飞行速度普遍都不快,近防炮面对这一类目标往往会有较好的拦截效果。
▲相比亚音速反舰导弹,超音速目标
留给近防炮的时间极为有限
早期近防炮的有效拦截距离只有1500米,若以法国“飞鱼”反舰导弹为例,其飞行速度大约为300米/秒,导弹进入近防炮的射程后,仍需要飞行5秒左右,此时近防炮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反应,并在这段时间内为舰艇打出一道宽广的防御弹幕。
▲近防炮对目标的跟踪与锁定都相当灵活
同样以美国海军的“密集阵”系统为例,其最大射速可达4500发/分钟,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向导弹来袭方向发射数百发20毫米弹药,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弹墙。
而当今的超音速反舰导弹,能够以每秒1000米以上的速度飞向目标,高超音速飞行器则要更快,导致近防炮的拦截窗口时间大大缩短,不仅系统来不及反应,即便在最后一刻开火,过近的拦截距离同样可能会给舰艇造成伤害。
▲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的扩散
使传统近防炮面临着空前的技术挑战
虽说拥有警戒与跟踪雷达的近防炮并非是靠“瞎猫碰死耗子”来解决问题,但面对如今在速度、飞行轨迹等方面都愈发诡异的新一代飞行器,发射足够多的弹药依然是成功拦截目标的基础。
▲形成弹幕是近防炮成功拦截目标的基础
由于传统近防炮在面对这些高速目标时,难以在较短的窗口时间内打出足够严密的弹幕,导致近防炮在拦截这些高速目标时成功率大减,这也是当今一些国家开始逐渐撤装“密集阵”系统的原因之一。
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近防炮正由原先的近防干将沦为舰载防空体系中的一项补救措施,从舰艇的救命稻草变为诸多点防御方案中的一个选项,且并不唯一。因此,其地位的下降也是必然。
▲美军正逐步用“拉姆”近防导弹
取代“密集阵”近防炮
而对于当今那些几乎武装到牙齿的神盾舰来说,近防炮的重要性更是有所下降。首先,随着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舰艇中远程拦截效率在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近防系统的负担,因此留给近防炮的“漏网之鱼”变得越来越少。
▲“拉姆”的设计初衷只是为填补
“海麻雀”与“密集阵”之间的火力空白
其次,近防导弹技术的逐渐成熟,又进一步“抢了近防炮的饭碗”。导弹的射程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前的近防导弹射程普遍接近10公里,即便是速度高达3马赫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也要飞行近10秒钟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外推拦截线以确保舰艇的自身安全。
▲防空武器多少都会干一些“兼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近防炮就失去了价值。在美国海军当前的防空体系当中,由于已经有了“拉姆”与“改进型海麻雀”构成的双保险,也就没有了对“密集阵”系统进一步升级的必要,其目前仅在舰上少量保留以备不时之需(并非全面撤装)。
▲1130近防炮在我国舰载防空体系当中
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而言,新一代1130近防炮的技术起点要远高于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美国密集阵系统,堪称当代近防炮中的精英。由于射速几乎两倍于早期的近防炮且弹药口径更大,使其在面对超音速反舰导弹时能够更加从容。
▲近防炮能把海盗打到怀疑人生,图为用AK-630
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各地的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在“全盘导弹化”的今天,军舰上的舰炮数量已十分稀少,而在执行护航、反恐等低烈度作战行动的过程中,枪炮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加特林”已被终结?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总体而言,近防炮在今后的反导作战领域中可能不再是首选,但近防炮却依然能够完成一些导弹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作为一种最先陪伴人类走进现代的自动武器,“加特林”在今后的战场上是否会再次崛起,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下方小程序参与军武福利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