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都长一个样?

为什么手机都长一个样?_第1张图片

如果你用这个问题问一名普通消费者,他必然会随声附和到:“是啊,我也是这么觉着的,好像设计师都在吃白饭呢”。

但如果将同样的问题抛给一名设计师,他什么都不会说,他会拿出两张你认为一样的手机图稿。

按着你的头,告诉你,这里的圆角有0.5的差异,那里的线条不是直线,两侧的弧度有多么微妙,更不用说摄像头的元素还稍微放大了一点点。

林林总总,两款你看起来一样的手机设计,单就这些差异点而言,两只手绝对数不完。

然并卵的是,哪怕这样的差异点数出了一百个,你依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到:“看起来就是一样啊!”。

不光如此,你还可以呼朋唤友,来佐证你的观点,成功率高达90%以上。


1.神奇的“峰终效应”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悬殊的差异呢?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峰终效应”很适合用来解释这件事情。

为什么手机都长一个样?_第2张图片

这条定律来自于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会接受两种强度噪音的冲击,

A方案中受试者接受的整体噪音强度偏低,但中间会夹杂短暂的超强频率噪音。

B方案受试者接受的整体噪音强度远强于A方案,但在结尾处噪音频率会下降,甚至达到柔和的程度。

受试者分别接受完A,B两种方案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让其再挑选一种方案做第二轮测试。

按照一个理性人的判断,方案A的噪音整体强度低,受试者的疼苦程度当然也就比较低,相比较下,A当然是更容易接受的方案。

但出乎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受试者在第二轮选择的是B方案。噪音整体强度高,但在结尾会舒缓。

心理学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又尝试了几种场景。

最终摸索出了“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物的感受,主要取决于两个部分,一是峰值体验,二是结尾体验,对体验的整体评价,在于两者之和。

至于过程中的其他部分,大多记不住,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其实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带小朋友打针,打完后总是会给一粒糖吃,从而让整体体验变得更好。

股市早盘亏损5000.尾盘时回升了1000块。心理体验远比,从早到晚一直跌,跌掉4000块要好的多。


2.要想飞向太空,你得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那么用到设计上,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把消费者识别手机特征也看做一种体验行为的话,那么只有给到消费者尖峰体验的特征才会被记住。

也就是说一个特征类别,消费者顶多记住一种。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比如,手机看起来是方一点还是圆一点,很多人能回忆起的只有sony万年不变的圆筒形,几乎没有圆角,至于其它,应该都和IPHONE差不多的有圆角的类型吧。

再比如炒的很热的全面屏,能记住的也只有iPhone的大刘海(他有先发优势),至于其它家标榜的刘海越来越小,屏占比越来越高,都被归在仿iPhone类。

还有很久没有提起的“薄”,大部分人的印象应该还停留在摩托罗拉的V3上,这一点的体验上,并无后续者。

所以你看,每年全球正式发布的手机大大小小能有一百多款,这里面除了极个别能提供给消费者尖峰体验的,其余的都被归到了“一样”的行列。

不光手机,所有大众产品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只有在一个点上能给消费者提供尖峰体验的设计,才可能被记住。

为什么手机都长一个样?_第3张图片

这一点很类似第一宇宙速度,你的速度不仅要比对手快,还要快到突破第一宇宙速度才有意义,否则最终结局都是一样---凄惨地落回底面。

产品也一样,薄一点点,轻一点点,屏占比大一点点,只要没有突破阙值,无法给消费者带来尖峰体验,最终就是被成堆的同类产品掩埋掉。

所以反过去看,苹果的产品从来不去说今年自己屏占比改进了多少,厚度又薄了几分,因为这些对消费者而言,没有意义,也没有人能够记住。

它只在能给消费者带来尖峰体验的点上反复宣传。

所以从这一点意义上说,一名设计师如果不能努力尝试提供“尖峰体验”的设计,确实就是吃白饭的。


一句话总结:

能让消费者记住的产品,需要在某一个点提供“尖峰体验”,而在这一点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设计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手机都长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