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4

2018甘南川西自驾游记(二)

D2天  20日早6点出发,一路向西翻秦岭进甘肃,狂奔615KM在下午两点半到达本次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拉卜楞寺。


秦岭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段连霍高速的是由长短不一隧道组成的。


秦岭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一座宝库。


冒雨来到临夏服务区盼着吃上顿热午餐可惜餐厅还没开始营业,只好每人泡面一碗外加火腿肠,一个字“香”。


海拔升高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带的小零食也都胖起来了。


看到藏式风格的门楼了,预示着进入藏区了。


这次的自驾行程第一站先从拉卜楞寺开始,它在藏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城西1公里大夏河滨的桑科草原上,旧称扎西奇寺,是中国著名的藏传佛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曾经是甘、青、川毗邻地区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拉卜楞"是藏语之译音,意为佛宫所在之地。拉卜楞寺占地8.2公顷,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主要建筑面有闻思院(又称大经堂)、续部下院、续部上院、时轮院、医药院、喜金刚院等六大扎仓(学院)和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还有经塔、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整个建筑布局周密,造型宏丽,富丽堂皇,风格独具。寿禧寺是全寺最高建筑,为六层宫殿式。

闻思院为全寺之中枢,分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松赞干布像。正殿内悬有乾隆皇帝御赐匾额。大经堂中有大庭院,可供4000人同时诵经。

寺内有许多铜质佛塔,其中有的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国。寺内还有一尊鎏金佛像,高达10米,是尼泊尔工匠的杰作。这里还珍藏一部用金银汁书写的《甘珠经》,为稀世之宝。寺内珍藏文物数万件,藏文经典、书籍6万余册,在中国喇嘛寺中很有影响。


来到拉卜楞寺感受一下绵延3.5公里长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


2018-09-14_第1张图片

虔诚的朝拜者转动着永不停息的经筒,口中默念着六字真经。


2018-09-14_第2张图片

拉卜楞寺的经幡柱高纵入云。


2018-09-14_第3张图片

古老而神秘的拉卜楞寺也是外国友人的向往之地。


2018-09-14_第4张图片

寺中一棵没有树叶的树不知树名,我暂且叫它“菩提树”吧。


2018-09-14_第5张图片

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让人顿生虔诚之心。离开那喧嚣、繁华的都市来这里净化一下疲惫的身心。


2018-09-14_第6张图片

这护法神殿不知有何魔力竟禁止女士入内。


2018-09-14_第7张图片

拉卜楞寺高大神圣的白塔


再看一眼拉卜楞寺,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雄伟的寺庙,赶往今天的目的地----郎木寺。


一出夏河县城便又进入了那辽阔无际的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8公里,有公路直通。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这里设有藏式帐篷接待站两处,每年7-9月搭起藏包,为游客准备新鲜奶茶、糌粑、藏包、手抓羊肉等藏区特色风味,还为游客准备了马匹、牦牛、射击篝火晚会等草原旅游节目。游人在这里可以尽情体味神秘淳朴的藏族风情。


站在桑科草原上的观景台,眺望由草原托起的蓝天、白云、凤山、大夏河构成的巨幅山水画驰骋在草原之中,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深吸一口这新鲜空气,闭上眼睛,瞬间忘却了世间烦恼。


蓝天、白云、草地让人情不自禁的舞起来跳起来。


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如同巨幅水彩画。



天色渐暗牧民们正赶着吃饱的牛儿回家。


2018-09-14_第8张图片

今天到达郎木寺入住的酒店,这个季节家乡在开空调才能入睡可这里要开电热毯。

郎木寺具体是一个地域名称,它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郎木寺同时也是四川格鲁派寺庙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的简称。在郎木寺沟里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寺庙:一座是四川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另一座是甘肃的赛赤寺。郎木寺的发源地是四川境内的郎木寺大峡谷,在峡谷内有郎木洞、虎穴、和白龙江源头。到郎木寺旅游郎木寺大峡谷是必须要去的!不然你就看不到郎木寺的真谛!

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溪北是甘肃的“赛赤寺”,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安多达仓郎木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

一条小溪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尽管郎木寺的名气与日俱增,不过它目前仍然是一个安静而风格独特的小镇。


2018-09-14_第9张图片

酒店旁边的这条河便是发源于此地的白龙江,咆哮着向东流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