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初解

   

   

“学习共同体”初解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起源:100多年前,杜威就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引进到东南亚,转变为亚洲的教育革命是佐藤学教授做的。国内对它进行研究、推广最深入的是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和陈静静博士。

  共同体:在这里每个人和其他人是良性的关系。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不分等级和阶层,不分好生、差生,不分学优生和学困生。

  学习:这里的学习是指三种对话,和自己的对话(自主、反思、感悟)、和他人的对话(合作、交流、表达)、和客观世界的对话(探究、阅读、实践)。

    课堂上要实现这种对话的共同体,就需要对课堂进行转型,由教师独白的课堂转型为大家平等、思考、共同对话的课堂。这种课堂,我们称为交响式的课堂。

  交响乐: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声音构成美好的乐章。

    交响式的课堂,正是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在课堂形式上的体现。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在这种模式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的学:由呆坐转变为活动。由记忆、习得、巩固,转变为探究、反思、表达。

    教师的教:由传递、讲解、评价,转变为触发、交流、分享。

    要实现这种教育学模式的改变,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三个要素,就是落实课堂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

  活动,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包括预习、课堂、复习作业。方式、形式、载体可以多样。活动的设计,要围绕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触动学生思考,突破知识难点。

  合作,一是个人合作,主要是不懂的同学问懂的同学,二是小组合作。就是对有挑战性的、较多同学不懂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反思,就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一是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二是有安全、宁静的思考环境。

  总之,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方法。目的是点燃学生的内在的学习激情,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真正做到“真学”、“真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共同体”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