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154: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孟子》感言集之154:古之君子过则改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下》其中对于齐宣王看到燕国人背叛他,他没有好好听从孟子的话,而感觉到非常惭愧,他的大臣劝他不要放在心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周公这样的大圣人,也有犯错误的事情。但对于古代圣贤犯了错误,孟子认为他们会立即改正,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像日月一样,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对与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古之君子有过则改之,但是今之君子,有过则顺之。现在的君子一旦犯错,就会将错就错,并且还要找一堆借口,找一堆理由来搪塞此事!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如下: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大意是:

        燕国人背叛齐国.齐王说:“我对孟子感到很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必忧虑.大王自以为和周公相比,谁更仁爱而明智?”

        王说:“哪里!这什么话呢!”

        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凭借殷国发动叛乱,如果知道他要叛乱而让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要叛乱而让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尚且不能完全做到,何况大王呢?请让我见孟子并向他解释.”

        陈贾见了孟子,问道:“周公是什么人呢?”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让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凭借殷国发动叛乱,有这事吗?”

        孟子说:“有”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要叛乱而让他去的吗?”

      孟子说:“他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犯这个错误,不是很自然吗?况且古时候的君子,犯了错误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误却将错就错.古时候的君子,他的错误呢,就像日食和月食一般,老百姓都看得见;等他改正了,老百姓都抬头仰望着他们.现在的君子,不但将错就错,还接着编一套说辞文过饰非.

(这段翻译来自-翻译来自海潮出版社的《孟子全集》)

个人看法: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什么 古之君子能够做到有过则改之,而今之君子却有过则顺之,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古之君子他们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他们的言行举止受到全天下的关注,他们非常爱惜羽毛,有什么过错,他们能够立即纠正。今之君子,有过则顺之,而且还要找一堆理由。这个是孟子最看不下去的地方!这里的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其实应该重点指的是身居要职的人,尤其是身为一国之君,其行为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齐宣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时候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是死要面子,不愿意虚心接受批评与改变,由于没有人能够在他面前说真话,他自己也愿意被假大空给欺骗!

      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真正要做到有过则改,不容易,人,需要冷静客观的看待自己,在工作中,犯点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是不是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怎么发现?曾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能够做到这个功夫,就能够达到君子有过则改之。有时候我们发现,并不是我们具体某一件事做错了,而是我们的习惯内容有问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决定了我们的我们的健康、决定了我们的财务。比如长期养成的不运动、睡懒觉、吃垃圾食品…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症。比如长期养成吃光用光,乱花钱,无规划,就会成为穷人,就会财务破产…错误的动作,不发现不及时纠正,就成为错误的习惯,错误的习惯就会造就悲剧的人生!所以,人一定要有自知自明,一定要像古之君子有过则改之,而不是今之君子,有过则顺之,最怕的还要找借口,还要从为之辞。

余超林早读 《孟子》感言集之154: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2018-10-25 于上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感言集之154:古之君子过则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