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我看英文一向很慢,这本Carson McCullers的长篇我看了足足两个多月。《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中文译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默默地说了两个聋哑人的故事。看故事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力感,这个无力感不好形容,好比你期待一个爽利干脆的碰撞,可是主角却只是简单拥抱了一下,或者说你想要一个振奋的高音,可是听来却无来由低了一个八度。情节在我看来淡淡的,好像一缕烟,你要抓是抓不到的,总以为下一分钟烟就要消散了,可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烟又还在。又有一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三句“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觉。

第一次知道卡氏这本书是在念大学的时候,恩师借我夏志清先生的《现代英文选评注》,隔了两年拿起原著来读,发现整本书竟然不是我当初看节选的样子。

那时候我以为故事会一直围绕着两个哑巴,奇妙历险,家族纷争,江湖风气云涌……跑题了。

故事说了什么呢?

——孤独

主人公Singer,我觉得名字起得很妙,singer在英文里有歌者的意思,可是在小说里是主人公的姓,冲突有意思。很惊奇地脑子里就会冒一句诗,来自于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一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看有一本中文版把这个名字译作了‘辛格’,翻译这个东西讲究,有些我们现在觉得顺理成章的事儿,其实有前人很多汗水在里边。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是很复杂也很有意思的,比如‘孔天威’和‘孔天薇’这两个名字给你的感觉就差别大了,那么‘辛’和‘格’两个字组合在一块儿,起码你第一印象不会觉得主人公圆润富贵李大财主王大善人,最起码这个名字是一个中性的,或者说带了一些冷色调的。这个题外话了。

书是拿着kindle在每日上班的巴士上看完,所以没做笔记,不济是用kindle标注了几个句子。

诸多细节处就好像一幅苍白的水彩。

Singer looked as though he could not be surprised anything. 世界上的任何尘土都好像无法在辛格的心海里泛起一丝丝涟漪。

那么他到底是强大了还是麻木了呢?

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发现作者把empty 和 lonely反反复复用过很多遍。Some kind of music was too private to sing in a house cram full of people. It was funny, too, how lonesome a person could be in a crowded house. 有些音乐实在是太私人太微妙,不适合在人头攒动的房间里听。有点意思,一个人在拥挤的房间里到底能有多孤独。

又比如:

He was left an old man in an empty house.

The way I need you is a loneliness I cannot bear.

书里面的很多句子,直接可以拿去给多愁善感的初中生做个性签名了,一个字都不用改。

而对于场景的描绘和颜色的叠加,我觉得卡氏实在是太精通了。她说There was no part of the town that Singer did not know. He watched the yellow squares of light reflect from a thousand windows. The winter nights were beautiful. The sky was a cold azure and the stars were very bright. 镇子上没有一个角落不是辛格熟悉的。他看了看被千百个窗户反射的光映照成的黄色广场。冬夜如此之美,冰冷幽蓝的天空上,群星璀璨。

The early morning sky was deep, silky blue and the moon had turned from a silver to white. All was still. The only sound wss the clear, lonely song of a spring bird in the darkness outside. 清晨天色深沉,呈现出如丝绸般柔和的蓝色,月亮由银色过度到一片白。唯一能辨的声音来自于一只春鸟,黑暗里清晰地传来一首孤独的歌。

于我而言,全书高潮从Singer最后一次离开镇子去医院看望他此生唯一的朋友。他的右手在口袋里不安地移动,思绪如一缕轻烟在身后的镇子里来回。镇子被遗忘,肮脏的窗户外是明媚的仲夏乡村,他脑子里的一切想法都是关于医院里的朋友。卡氏说:He surrendered himself wholly to thoughts of his friend. 这里用了个Surrender. 可即便这样,这位朋友却还是离他而去了,好像你小时候把大人们玩的麻将堆成一个金字塔,放着放着,你以为还可以放得更高,可是塔倒了,只是我们那时候小,哪里又知道孤独了。这之前对镇子所有场景人物的描绘都只为这一个事件做铺垫,一波又一波把所有的孤独之浪的力量叠加起来,猛拍在辛格这一座孤岛上。

How can the dead be truly dead when they still live in the souls of those who are left behind? ……And Singer was dead. He began to cry. He sobbed aloud, and water dripped down from his nose and wet his mustache. …… He could go there no longer. He was alone. …… Nothing had happened except that he had made a friend and lost him. 如果一个人的灵魂还活在尚在人世的人心里,那他又如何能算死去了呢? 辛格也死去了。他开始哭泣、嚎啕,泪水从他的鼻尖滴落,打湿了他的胡子。他再也没法去那里了,他真的是一个人了。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只不过是他辛格交过一个朋友然后却又失去了这唯一的朋友。

镇子上的人把辛格当作一个智者,对他倾诉。可是一个聋哑人只有一个朋友且过分依赖这个朋友,近乎偏执,仿佛有点佛教里“贪”的意思了,烦恼顿生。辛格信仰崩塌,不得解脱,只能结束生命,只怕最后的一瞬还在念着故去的希腊人。

我的翻译是不足取的,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还欠火候。在这里不自量力把一些句子写出来,若是你能对书本产生兴趣,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我也是会很开心的。

我读《双城记》的时候,半夜两三点看到结尾后一直在被窝里哭到睡着,后来跟恩师说,也许这世界上不存在一流和伟大的分别,如果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阅读享受,那么作品就是好作品。后来读完《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又觉得当初错了,世界上确实是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的。可是即便你我都极力追求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可我们总还是会在很多低级趣味上浪费时间。卡氏这一本书,在有些评论中可能连“一流”都算不上,有人拿着原文读不下去,有人在翻译腔前止步,种种原因让这本书不得呈送于读者面前。

作者23岁时作成此书,23岁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们理解了孤独吗?

有同名电影,没有看过,网络上介绍说比小说简单,但是语言的魅力的的确确是要读书才看得到。

就写到这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