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一)

《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一)_第1张图片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诞生

这一章讲的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位置何在,处于希腊、波斯、罗马、埃及、印度、中国等帝国互相产生繁荣的商业贸易的地方。在这片大路上,先后有着数个大帝国兴起和消亡。兴起大多由于强硬的军事手腕,而当军事扩张之后,不可避免地又被繁荣的商业贸易带来的丰富物资和奢靡享受所腐蚀,进而轰然崩塌。西方大帝国(如希腊、罗马)的君主总是梦想着能够侵吞波斯,进而占领印度,远征中国,从而尽享所有财富,但我们都知道其最终都没能成功。在那个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这一块区域的商业却异常繁茂,从而各地的商品、思想、艺术、生活方式都互相影响和交融,有趣的是来自古老中国的丝绸作为西方人奉为珍馐的享乐产品,同时也被一些保守派所抵制,认为将丝绸穿在身上会让女性的身体显露无疑,从而失去神秘感,甚至颁布法令禁止男性穿着丝绸服饰,这倒是耳目一新的说法。总而言之,在这片互相交融而又处处充斥着战争的酝酿与杀机的大陆上,丝绸之路从中逐渐诞生了。

第二章 信仰之路

除了商业的繁荣和交易外,各种宗教信仰也在这块大地上遍地开花,各自发展、碰撞。刚开始时是各个宗教在各个国家内都互相发展、竞争、融合,说融合是因为各个宗教想要在竞争中获得发展、赢得信徒,就不得不去打破自己原本的习俗,比如原本崇尚个人努力领悟的佛教,也不得不开始修建众多的庙宇来展现影响力,并鼓励信徒捐赠财宝以收集资金。佛教在印度逐渐发展起来并为多个统治者所接受,而一旦统治者本人皈依了一个宗教,这往往会成为国家的国教,并进而排挤国内存在的其他宗教。波斯国内也开始发展起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有趣的是国王有时也会为了巩固统治而去宣扬信奉某一宗教,并大力支持该宗教的发展,同时,利用宗教的信仰力量来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这可谓是政治与宗教的互惠互利了。到后来,基督教渐渐发展起来,并为君士坦丁大帝利用来加强自身的统治,推行其为国教,排挤打压信奉其他宗教的国民,可悲的是,波斯帝国却由此开始打压自身国内的基督信徒,认为其是罗马帝国的奸细,去残忍的迫害他们,而罗马也不得不陷入既要保护国内的国民,又要保护国外的基督信徒的尴尬境地。

第三章 基督之路

就在波斯的基督徒处于水深火热之际,转机出现了。由于气候的变迁,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开始发起向整片南方大地的侵略过程,这个侵略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同样发生在古代的罗马和波斯。两个原本互相对立的国家,由于野蛮善战的游牧民族侵略,开始转向共同合作防守:两个国家开始友好的联盟,并一同构筑一道常常的防御工事。同时,西罗马由于受到猛烈的攻击,开始节节败退,失去了一座座城池,此消彼长之下,波斯也就显得强大了起来。基于此整体大环境,原本因为罗马进攻波斯而在波斯境内饱受欺凌的基督信徒,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当威胁不再为威胁,也就没必要继续进行迫害了。而且波斯的统治阶级似乎也总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各个宗教,因此基督教在这一“东方”大地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各地的大主教纷纷开始联盟并互相争夺领袖地位,而争夺地位的表象便是对教义解释的争论,这一争论也表现为口头的辩论,也表现为与统治阶层的私下勾结。东西方基督教开始互不承认,同时又和犹太教互相斗争。但是对于佛教,基督教似乎是采取一种吸收与同化的态度,找到很多共同点,从而去吸引更多的其他教徒皈依。这一时代,是基督教迅猛成长的时代,远远早于其在欧美大陆上的蓬勃发展,基督教本有可能成为亚洲的主要宗教,然而世界总是充满着变化,正在这时,伊斯兰教开始出现了。

第四章 变革之路

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罗马和波斯这两个大帝国也在互相进行着你来我往,有赢有输的战争,明明之前还都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抬不起来而联合在一起,现在稍有起色就又开始了互相的征伐。而处于这两个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徒也按照地理分为了西方和东方的基督教,各自有着自己信仰的教义,都企图宣称自己才是正宗的真正教义,对方都是邪教,是错误的解读。归根结底,还是在教内的权力之争——谁争赢了,谁就是宗教的内老大。所以可以看到,当时两大帝国的民众互相征战,在信仰上信徒也互相争斗,而正当基督教内部分歧争斗之时,另一个新兴的教派——伊斯兰教则开始渐渐在阿拉伯大地上缓缓壮大。要说伊斯兰教的兴起史,会有种原来你是这样的宗教感觉,也是读这本书,在一个大的历史和地理上来看各大宗教的历史,才对宗教这一颇具神话色彩的团体有了一个更现实的认识。伊斯兰教本身开始时是很小且到压迫的,当时也有很多人宣称得到了天启,宣扬类似的教义,其出现的地区,也是一个过去总被两大帝国蔑视的小地区。但短短几十年就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足以和基督教抗争的宗教,甚至代领穆斯林人民打败了波斯帝国,同时欺负着罗马帝国,这是如何办到的?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做法,教义创造性的宣称:

仅靠纯粹的精神指导并不能赢得人们对伊斯兰教义的信赖,充足的物质资源也十分重要。据说有一位阿拉伯将军告诉他在萨珊帝国的对手:“我们不再执着于尘世的得失,远征军要做的是传播真主的启示。”很明显,传道的热情是早期伊斯兰教成功的关键,但也需要辅以创新性的战利品及财富分配方案。穆罕默德愿意通过物质鼓励来换取忠诚和服从,他承诺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财富全都归他的追随者所有。这样,物质兴趣和宗教兴趣便被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这变成了一个类似传销的组织,说起来可能不好听,但我读完的感受就是这样,基督教虽然也互相征伐,也会影响到统治阶级,但依然还是靠着信仰的力量,靠对神明的崇敬,但伊斯兰教却引导信徒去追求真金白银,并由此鼓动其去侵略其他国家,大肆掠夺财产,先入教的分得的财产多,后入教的热切希望分得利益,未入教的积极观望充满兴趣,这样也就为其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真是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第五章 和睦之路

在罗马和波斯两个帝国互相角力之时,阿拉伯大地突然崛起,伊斯兰世界迅速靠着与物质绑定的教义扩充势力范围,从而成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有一点做的很智慧的在于,在侵略和进攻的过程中,它并不残害其他的宗教信徒,而是积极地拉拢基督教、犹太教,去在教义解释上寻求同化,甚至去帮助其他宗教。这一举措大大帮助其在新统治区域站稳脚跟,并维持地区的稳定。由此可见,开放和包容始终是无往不利的利器。然而,这一优良传统在穆罕穆德死后一百年后,未能继续坚持下去。当新帝国已经逐渐稳定,伊斯兰教开始逐渐地打压其他教派,吸引其他信徒来信仰伊斯兰教,这似乎又是一个宗教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之一。而另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是分裂。当先知穆罕穆德在世时,伊斯兰世界尚能维持稳定,但当其去世后,面对庞大的统治疆域,必然有人蠢蠢欲动,于是,在教内开始发生了分裂,不外乎表现在对教义的解释和继承权的争论上,这一点和基督教的东西方争论简直如出一辙,确实人心的欲望实在很难避免,即使是虔诚的宗教内也一样,何况,宗教内身居高位之人,并不一定有比底层信徒更加虔诚崇敬的心。新的伊斯兰世界建立后,由于帝国的疆域庞大,商业贸易必然会开始蓬勃发展,这一阶段是非常让人欣喜和向往的,那时候的伊斯兰世界,一如之前鼎盛时期的罗马和波斯,鼓励商贸,寻求享受,各种商业、文化、思想都在发展和碰撞,中国的造纸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阿拉伯世界,进一步促进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想必阿拉伯数字也是在这个时期得以向世界传播。而此时的欧洲,却过得很是艰辛,真是风水轮流转呐。

这几乎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相反:当时的激进主义者并非穆斯林,而是基督徒;当时那些思想开放、求知欲强、慷慨大度的智者都在东方,而不是欧美。正如当时的一位作家所说,在涉及非伊斯兰世界的时候,“我们不愿将其写进书中,因为他们根本不值得花笔墨描述”,那里是知识的荒漠。
……
穆斯林的征服行动创造了一种新的世界秩序,以及一个自信、开放、热衷发展的经济巨人。繁盛富足,没有政敌,没有宗教对手,这是一个真正的、靠着讲规矩就能取胜的地方,一片商人能够致富、智者得到尊重、异见可以陈述和争论的世界。麦加山洞中那个毫不起眼的开端,居然孕育出一个全球性、多样化的乌托邦。
生在伊斯兰帝国边疆甚至更远处的壮志男儿,像蜜蜂逐蜜一样聚集在丝绸之路上。无论是意大利的沼泽之地,还是中欧大陆或者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不足以吸引年轻人前去建功或赚钱。在19纪,西方和美国是年轻人成名和致富的地方,但1000年以前,年轻人的目光聚焦在东方。

第六章 皮毛之路

商业贸易其实不仅仅属于“文明人”的游戏,只要有利可图,一贯被视为野蛮人的草原游牧民族也可以很快熟悉商业贸易的规则。随着伊斯兰世界的逐渐发展和稳定,商业贸易逐渐蓬勃,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有些处于比较接近这些文明城市的部落,便开始了与其的交易。原本游牧民族部落之间争夺的是丰富的水源、草场,而这时,随着贸易带来的利润逐渐客观,部落们的地域争夺开始变成了靠近文明城市最好。而地处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罗马衰落后剩余的君士坦丁堡帝国)交汇处的部落变首先得到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城市,当地的游牧民族不再搭建临时性的帐篷,也开始建造起了房屋。而这些商业贸易中的主要货品,或者说游牧民族的主要供应品,则是动物皮毛。皮毛由于其出色的御寒能力而大受欢迎,不仅价格昂贵,更是身份的象征,这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出售皮毛,换取其余物品,该地区便逐渐壮大,并且吸纳其余部落,成为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国家——可萨。当国家出现,宗教也就不可避免的嗅着味道而来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在此地竞争着主导权,最终犹太教获胜成为国教,这其中应该也有着犹太人在商业和语言上出色的天赋以及频繁因贸易而活动的原因吧。除了游牧民族之外,还有一个著名的野蛮民族也开始从事商业贸易并发展成国家,那就是维京人,一直以来维京人都以凶猛的维京海盗著称,但其实他们也会进行贸易并赚取利润,然而其特点是凶猛特色不改,依然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互不信任,刀剑不离身。而其建立的国家,直到现在依然被大家看作是战斗民族,那就是——俄罗斯,而他们贸易的一个重点“商品”,就是奴隶。

第七章 奴隶之路

贩卖奴隶也不仅仅是维京罗斯人的特权,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世界也在买卖奴隶,奴隶也不仅仅来自北方,还有来自北非的黑人奴隶,看来奴隶的买卖不是到了后来才有的,而是有着长远的历史。在商贸的繁荣下,却也隐藏着伊斯兰世界底下的暗潮汹涌,广阔的版图和优渥的生活必然会导致各地区贵族的互相分裂征伐,曾经强大的伊斯兰世界逐渐分崩离析,像它崛起之时面对的罗马和波斯帝国一样,它也开始了生命中的衰落过程。而此时拜占庭帝国则趁势崛起,收复失地,并积极地和西欧各国加强联系。同时崛起的还有俄罗斯,即使伊斯兰世界的混乱导致一些商路被影响,但商人追逐着利润也在开辟着新的商路。而分裂的伊斯兰世界则渐渐兴起了一些新的王朝,这些王朝有些会雇佣突厥人来组建雇佣军队,而随着雇佣军队的发展,其本身也在渐渐“转正”,成为正规军,更进一步独立出自己的王朝来。所以这本书带来的重要特性是从一个长远的宏观角度来观察历史,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出现是有其规律和必然性的,如能掌握,便可以更好的预测我们的生活。为了应付这些新兴的王朝,拜占庭帝国也在积极征战,可惜战斗示例,甚至有的战争全军覆没,皇帝都被俘虏,拜占庭帝国也很快陷入被动之中。这时候,这个东方基督教国家想起了他们的西方“朋友”,曾经势同水火互相争利的西方基督教世界。于是拜占庭皇帝开始向西方教皇请求支援。由于大量的圣物都在君士坦丁堡,以及对圣城耶路撒冷的向往,西方基督教徒们早就对东方充满崇敬,因此教皇立即同意了支援,并组建了大军发起支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虽然名义上是打着宗教战争的旗号,也是利用了信徒们的狂热信仰,但究其根本,恐怕还是利益作祟。

第八章 天堂之路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狂热的信徒们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抵达圣城,甚至绕城行走几圈以表虔诚,然而当他们攻破耶路撒冷后,带来的却没有任何美好与仁慈,而是疯狂的屠城,烧杀掳掠,如强盗一般,这些行为在信仰的支持与与惩罚异教徒的借口下,显得无比讽刺——借光荣的信仰之名,行卑劣的抢杀之实。简直无法想象这是一群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一群被教义所约束之人坐下的事情,与强盗没有任何区别,这充分说明广大的群众在利益和错误的引导面前,能够犯下何等的罪行,而即使近千年过去后,他们依然没有反省,来到中国大陆后,也自然地做了如出一辙的事。在西方国家占据耶路撒冷后,西方国家的商业逐渐得以强势起来,并积极的和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合作,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更低的关税,而拜占庭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养虎为患。要知道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方国家就打破了与拜占庭的誓约,没有归还攻下的本属于拜占庭的城市。随时时间发展,阿拉伯世界重又崛起,并攻下了耶路撒冷,西方国家当然怒不可遏,既因为宗教信仰,也因为财路被断。于是新一轮的十字军东征重新开始,但这一次,西方国家干脆撕下了虚伪的面皮,竟然不去直接攻打耶路撒冷,而是一路攻占拜占庭帝国的重要商业港口与城市,最终打下了君士坦丁堡,何其悲哀!何其无耻!更为残暴的是,同为基督教徒,十字军居然在攻破君士坦丁堡之后,受将领蛊惑,要对东方基督教——东正教徒施罚,竟然又血洗了君士坦丁堡,对基督教堂也大肆破坏,对各种圣物更是直接抢走搬空,烧杀奸淫掳掠,这是多大的罪行。在欲望面前,在财富面前,在权利面前,什么信仰什么虔诚什么光荣什么尊严全部丢失,只剩下内心的欲望和邪恶疯狂暴露,可笑。

第九章 铁蹄之路

在西方和中亚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来自东方的另一只鼎鼎大名的游牧民族开始崛起了,那就是蒙古,而当时领导蒙古的核心人物,便是铁木真,或者说另一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成吉思汗。蒙古收拢各个部落后,开始四处出击,而且战无不胜,铁木真更是极富军事和政治天赋,因此他所领导的军队能够快速的贡献各个城市,虽然传言总说蒙古军队非常残暴,经常血洗攻陷的城市,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屠杀每一个城市的人,相反,他的屠城是有目的的,在于威慑其他城市不要抵抗,尽早投降,这样才能够保证庞大的军队不被后勤补给消耗拖累,这一策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另外,实际上蒙古常常将资金投入攻陷的城市建设,帮助当地人更好的去建设城市,因此,蒙古军队的残暴其实是被过分夸大了,当然,并不能说他们就没有罪过。由于蒙古过于强大,原本争执不休的东西基督教会甚至不得不开始寻求议和,放弃争端,这也算是蒙古对基督教的贡献了。

只有来自东方的进攻,才会使基督教会走到一起。

然而还没彻底放下争执,来自蒙古军队的威胁便减轻了。这一方面是由于蒙古的首领去世,包括成吉思汗和其继任者,去世后庞大的蒙古帝国也避免不了地开始分崩离析,由此力量也被削弱。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埃及的新生力量,同样是原本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军队,被作为奴隶贩卖到埃及成为战士,最终取得了埃及的政权,同为游牧民族,他们也非常能打,和蒙古平分秋色,甚至由于蒙古的分裂,此消彼长,埃及的军事力量开始替代蒙古的角色,威胁到西方世界。这时候,蒙古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基督教国家的友好同盟,共同抗击埃及的侵略,并想方设法重新夺回圣城耶路撒冷。然而最终还是未能如愿,坚挺了两个世纪后,十字军也不得不逐渐放弃夺回圣城的目标。

中世纪西方的发展过程中,十字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教皇层次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变化:罗马教皇本人不仅是宗教权威人士,而且是一个具有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的人物;精英阶层的职责转向了服役、奉献和虔诚;基督教作为欧洲大陆共同基础的思想已经生根。从理论上讲,夺取并占据耶路撒冷是一个美妙的想法,但从事实上讲,很难、很贵、很危险。所以在欧洲人的意识中存留了两个世纪之后,圣地已开始逐渐消失。正如英格兰诗人威廉·布莱克在19世纪所写,重建耶路撒冷绝对可以选一个更容易和更方便的地方一比如在“英格兰青青快乐的土地之上”。

第十章 重生之路

在蒙古统治广阔疆土之时,西方的欧洲世界也在逐步发展,热那亚与威尼斯的商业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互相争夺商业之王的地位。其实蒙古真的不如人们印象中那样粗暴、残忍,相反,蒙古非常具有统治的智慧,攻略各个部落和民族后,遣散到各个地区和军队中去,改变其名字,使其尽快融入新的身份和环境中,同时他有同样的资格在之后的战役中获取利益,因此很轻松就能融合各个民族,此外,在宗教问题上蒙古统治者也相当宽容,各个宗教都能自由地在帝国内发展宣教,而统治者本人则采取中立的态度,或者对各个宗教都保持亲近,以赢得好感。

伟大的帝国:军事强权之后必须是宽容和善政。
对于重要的、有潜力的盟友,蒙古人还会精明地给予他们一些慷慨的回报。比如在俄罗斯,蒙古人宣布免除教堂的税收和军队服役义务,这让他们在当地大受欢迎,可以作为野蛮征服后再施恩泽的一个好例子。另外,将责任下放同样也是消除敌意和缓解冲突的有效手段。还是以俄罗斯为例,一位当地统治者被挑选负责收税征贡,以至于他能从中抽取丰厚的油水。

在贸易方面,蒙古促进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商业发展,除了之前所说的以热那亚、威尼斯为主的欧洲商贸外,中国广州、印度南岸等地区的贸易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发展,中国广州俨然成为东亚最重要的贸易港口,每天都有数百艘大船来往。所以蒙古其实对整个亚欧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好的影响,而且统治也较为开明,与人们印象中的完全不同。但伴随好处而来的,同样还有悲惨的部分,那就是鼠疫,也就是横扫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亚洲的黑死病,贸易来到哪,商人和货品就把病菌带到哪,各地都在疯狂的死人,而且人们对此毫无办法,最后只能抱希望于祈祷以及禁欲禁食。最后,黑死病的肆虐使欧洲减少了1/3的人口才慢慢得以平息。但世界的好与坏似乎总是相辅相成的,让人感叹命运的神奇——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死亡,但也在死亡下酝酿了崛起的种子。由于人数大量减少,劳工数量也大为减少,企业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工资来招工,而获得数倍收入又不习惯存钱的年轻人们则大大涌入了消费市场,促进了消费的发展,从而给整个欧洲的商业带来了新活力。

欧洲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不平衡。大陆北部和西北部的变革最为迅猛,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与南部相比经济水平更低。这意味着地主和租户的关系比较融洽,因而更容易达成适合双方利益的协议。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即北方城市与地中海城市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在地中海城市,几个世纪的地区及长途贸易已经形成了一些能够操控商业竞争的机构(如行会),由个别商业团体垄断。相比之下,欧洲北部的繁荣则是得益于在商业竞争方面没有限制,因此在都市化和经济成长上比南方更为迅速。

这一点也非常有趣,原本经济更差的地方,在重新洗牌后,却由于更好的人际环境而获得了更迅速的发展机会,只能感叹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人品也是守恒的。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这时候随着欧洲商业的发展,更多的商品来到欧洲,从而催生出了伟大的艺术成就:

威尼斯还是绘画颜料的进出港。这些颜料通常被统称为“海外来的威尼斯产品”( oltremare de veneciaverdigris,直译就是“希腊绿”)、朱红、胡芦巴、铅锡黄、骨黑,还有黄金的替代品,比如紫金(purpurinus)或彩金(mosaic gold)。不过,最著名、最独特的颜色是从中亚开采的青金石中提取的纯蓝。于是欧洲艺术的黄金时期—也就是15世纪法拉·安吉里柯(Fra AngelicoPiero della Francesca),以及后来的米开朗基罗、利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和提香等艺术家生活的时代孕育而出:一方面,与亚洲贸易的扩大使得他们能够接触到这么多样的颜料;另一方面,富裕程度的增加使他们有钱购买这些颜料。

在这一时期,穆斯林也在壮大, 并最终包围和贡献了最后的圣地——君士坦丁堡,西方基督教世界为了捶胸顿足,但谁让他们不去救援呢?他们不加以反思,反而开始大量迫害和驱逐本地的犹太人,所以和平时期,不同教派可能可以共存,但一些特殊时期,异教徒就会变得相当危险。这些犹太人只能逃亡君士坦丁堡寻求庇护,穆斯林反而对其极为关照,享有同样的待遇和权利,由此可见:

容忍是一个社会自强自信的主要标志,反观基督教世界,却越来越走向愚顽和激进主义。

但命运似乎依然选中了欧洲大陆,虽然当时欧洲大陆的人大多都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但有一个人还没有放弃夺回圣城,为了夺回贸易的利润,并因此获取军队的开销,在往东贸易被锁死的情况下,他开始游说统治者资助其向西航行,也许可以抵达亚洲,他就是哥伦布,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由因此一举将欧洲大陆从贸易的终点、丝绸之路的末端,转变为世界的中心。

《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二)
《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三)


图片来自表现唐朝汉、胡互动的画作《丝绸之路》(谢振瓯绘)
《丝绸之路》豆瓣
查看作者首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世界十字路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