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术解读:职场中,集多智谋与好人缘的人,为什么会被上级清理铲除?

【出自】资治通鉴宋纪十五

【译文】当初,吴喜讨伐寻阳政权的会稽郡时,报告明帝说:“如果俘虏寻阳王刘子房与贼寇的将领,就在东部当场诛杀。”后来活捉了刘子房,押送建康,并释放了吴郡太守顾琛等。明帝因吴喜刚刚建立大功,没有追究,但内心深为痛恨。等到攻克荆州,吴喜大肆抢劫,贪赃以万计。寿寂之被诛杀时,吴喜正任淮陵太守,督豫州诸军事,得到消息,十分恐惧,上书明帝请求调任中散大夫,明帝大起疑心。这时,有人暗中指控萧道成在淮阴私通北魏。明帝用银壶装酒,加上封条,派吴喜亲自送给萧道成。萧道成惊恐,打算逃走,吴喜把实情告诉萧道成,并且先饮下一些,萧道成才敢喝下。吴喜回到京师,向皇上保证萧道成忠贞。然而,有人秘密检举,明帝认为吴喜计谋太多,而又素有人缘,恐怕不能侍奉幼主,于是召吴喜到后宫内殿,纵情闲谈,间或打趣开开玩笑,十分亲密。吴喜告辞出来,明帝又赏赐给他名菜,接着命他自杀,但仍下诏颁发丧葬费用。

【解析】 职场即是利益交换的场所,其中物欲横流,上级与下级间的关系,不会无限制的信任,因此,上级不会永远相信下级,那么,下级也应该要时刻防备上级的暗害。在职场这种利益超级集中的地方,作为下属只能以当下的利害为导向。那么此段历史材料中,吴喜的悲哀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死于非命?他触碰了什么?此刻,就来揭露帝王的职场谋略:

一、口是心非,违背君意

宋明帝一心要铲除诸王,免留后患,这是帝王的最高纲领。而吴喜表面向明帝报告会当场将他们处决掉,但背后却放了其他贼臣,同时将寻阳王放到明帝面前。吴喜此做法第一是玩弄了明帝,在明帝看来这是用些假话之词来糊弄自己,已然侵犯了权威;第二,释放贼寇,是在给他人施恩,作为领导最忌讳下级绕过自己独立施恩与人,有收买人心之嫌;第三,将寻阳王送至明帝面前,相当于是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了明帝,明帝如果处置了,即直接伤了手足之情,又对个人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不处置,这就违背了原则,始终成为潜在的祸患根源。因此,吴喜此一失误即足以让明帝找到清理的理由。

二、贪赃枉法,打草惊蛇

吴喜在攻克荆州后,大肆抢劫,贪赃枉法。犯此律法,如若明帝追究当然就要处罚,如若明帝不追究,就不会有问题,毕竟那时的君主就等同于法律,因此,此事可大可小。但最大问题,在于吴喜在听闻寿寂之被诛之后,立马就反应到明帝要求调任。吴喜的行动第一在时机上太过敏感,在别人一出事时,他马上就做出反应,只能说明他可能也参与其中,与所犯之人有勾结。第二说明吴喜的胆略不够,缺少沉稳谋划,以致于打草惊蛇,惊动了明帝,表现得很有智谋,也表达了其不好控制之意。

三、自作聪明,卖弄人情

明帝用银壶、加封条,让吴喜去送酒给萧道成。实则为明帝一箭双雕之计,而吴喜却不自知,反而自作聪明,不但告诉了萧道成实情,还潇洒自如的告诉明帝,萧道成是忠心的。明帝本已对吴喜强烈不满,充满猜忌。如吴喜按照明帝的意识办,不自作聪明,不卖弄人情,那么既可以解除明帝对自己的怀疑,也能试探出萧道成的忠心与否。但是吴喜此时相当于把明帝给卖了,而对萧道成的忠诚没有测试出来,此时明帝当然即做好要铲除吴喜的决定了。

四、被人检举,毫无防备

既然明帝要他去试探性的工作,同时对他又猜忌的情况下,明帝必定会在另派其他密探去探听跟踪,求证事实详情。因此,吴喜有小聪明,但却未能识别帝王之意,对帝王,对官场规则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其为了小利益而招致明帝的厌恶与猜忌,以致于引祸上身。也因为他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自己没有防备,毫无应对之心,也无应对之策。

五、大祸临头,不知收敛

明帝在最后召他闲谈,其实说明了明帝还留有一丝的善念,也是吴喜最后一次生存的机会。如果明帝要马上杀他,根本用不上与聊什么天,直接派人暗杀,或者召进宫,宫内路上就可以处决掉他了。因此,明帝第一是想再给一次机会,通过与他聊天,依据他的言行态度,判定他是否有留存的可能性;其次让其自杀,是为了避免影响扩大,好维护帝王的形象;再次,下诏颁布丧帐费,是为了给其他人看的,毕竟吴喜也是有功之臣,表明自己是不会亏待有功之臣的,只要大家忠诚于自己就行。

经上分析:在职场,一切的祸患来源,其根本就在于你的上级领导。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袒护,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反而遭受上级领导的厌恶、不满、猜忌。在阳奉阴违,糊弄领导之后,还志得意满,而不知收敛,那么,来自上级领导给你的祸患将会接踵而来,让你痛苦难耐,穿小鞋的有木有.

-t���K���

你可能感兴趣的:(权术解读:职场中,集多智谋与好人缘的人,为什么会被上级清理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