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

                                一 

从王金庄村西头向南拐,就是大南沟,分南叉和北叉两条大沟。

永乐年间,李昇迁至王金庄,选择了大南沟开荒造田。所以大南沟是李家的沟。李昇给儿子分家时,土地按沟分,把南叉分给了次子李选,北叉分给了四子李堂。李家世代在大南沟修地造田,练就了砌石垒堰造梯田的好把式。

                                  二

南叉的石崖沟,是王金庄240条小沟中,其中一条小沟。沟口两侧悬崖峭壁犬牙差互,故名石崖沟亦称石牙沟。两崖夹一沟,如同石门,最窄处一丈左右,只能容纳一头毛驴驮着驮子上下。

石崖沟的地理位置:东径113度,北纬36度,海拔875米。下至渠地,上至山顶,东至东角,西至后崖根。

石崖沟是黑土地,宜种玉米谷子和高粱、更适合种花椒树黑枣树。石崖沟花椒,粒大骨朵稠,这里种的花椒,一个劳力一天能摘40多斤。2018年8月12日,河北卫视《家政女皇》栏目组到王金庄拍摄花椒纪录片,就选择来石崖沟拍摄。

【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村民逐渐摸索出了适合石崖沟的种作方式,把花椒树、谷子、玉米、豆角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将谷子、玉米倒茬轮作。

石崖沟分下口、中凹、东凹、西凹四个地形,共有梯田122块,23.4亩,石堰长7071米,花椒树911棵,黑枣树57棵。柿树两棵,桐树14棵。

石崖沟属南叉地区,南叉是李让分得的祖产,石崖沟梯田都是李让及其后人所修建。土改前归个人所有,共八家,大集体时期为三街和四街各生产队集体所有,调整插花地后归四街第一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所有,1982年,分给28户耕种。

                                  三

2019年,86岁的李凤祥,向他的后人讲了当时修地的一些细节。

“我十岁时在岩垴开垦荒地,我在北小凹崖头以下开荒,玟沙在崖头上面开荒。
玟沙的男人叫起堂,他孤单一家住在岩垴,有水窖有碾有磨。起堂往内蒙移民走后,家里丢下玟沙一人,玟沙夜里不敢躺,怕狼吃了,让我住下,给她做伴。早晨,听见有人吆喝着驴上山了,我们才敢出门。
那时穷,接不上顿时,玟沙煮几个水糖梨就是一顿饭。绵糖梨像葡萄那么大,把绵糖梨切成片,晒成糖梨干,饿了就吃些糖梨干。
开荒垦地是重活,早晨喝点稀饭,干一阵就饿得不行了,我就爬在堰上,让堰上的石头顶住肚,头往下探,就感觉好受一点。
岩垴对面的石崖沟,是兰顺家的坡,兰顺的爷爷叫考进,我们还在石崖沟买了兰顺家的坡。我在石崖沟东面坡上开荒,起元,黑元弟兄俩在正凹开,起元弟兄还给我窝头吃,是黑米面窝头。黑米面就是谷坏了,长成了黑米。谁帮了我,我都记着,起元是好人。
盲石狗的也是好人,盲石狗的有没有正名我不知道,只知道他叫盲石狗的。他在东沟的开荒,常常翻过东角,过来看看我。盲石狗的也把他种的南瓜给玟沙送一些。
苍的给盲石狗的当长工,中午吃小米闷饭,煮上一些洋山药,洋山药不同于一般山药,洋山药不绵,有股斜味,不好吃,生吃还行,有点甜,现在石崖沟獾窟窿前面,还长着一片洋山药,生活好了都没人刨、没人吃那个东西了。

石崖沟石多土少,黑土是金贵的东西,修地时要用铁筛过滤,石渣填基,黑土铺地。当时山坡都是私有的,不允许别人到自己的坡上取走一锨土。78岁的李振祥回忆起这样一件事:

“李坤山爷爷脾气可暴了,有一次我赶着毛驴从南丫豁往回走,看到坤山爷爷没在,就去他的坡上往驮子里除了半驮土,准备回去垫圈,不曾想他在西凹,让他逮了个正着,被臭骂一顿,又让把土倒回原处,一锨也不能驮下山去。”   

李振祥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先民对水土保护的强烈意识。     

                            四

石崖沟正凹有两个石檐,门口的横槛上刻着建造石檐的时间:

“光绪十三年正月八日立”。

【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同治十四年正月八日立”。

【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石崖沟西凹上面的磨盘垴也有两个石檐,门楣上刻着:

光绪十三年正月三日立”。

【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建石檐和修梯田是同时进行的,在修地时挑选出比较方正规则的石头和石板,把方石头和薄石板存放起来,准备篷石檐,不规则的石头垒到地堰上。所以修石檐的日期就是修梯田的日期,那么石崖沟正凹的一部分梯田则建于1885年左右。

“光绪十三年正月三日立”,初三,正是过年时,王金庄先人却不分年节在山上修地造田。从历史文化角度可以看到王金庄人在石多土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条件下所练就的愚公精神。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后人在自己的地头也建造了新的石檐。石崖沟下面的石檐就是曹铁灵1985年建起的。

石檐就是家,雨天遮风挡雨,睛天供中午做饭休息,农忙时赶活,夜里住下不用再回村中老家。

建造石檐子,选址就角不就凹,一是干燥不潮湿,二是下了大雨,地里满堰流水,而石檐子安然无恙。石头砌墙,石板呈圆椎形盖顶,无梁无柱无钢金无水泥,简简单单却又不简单,历千年而不蹋不漏不坏,表现了祖先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智慧。

石崖沟的特点是,山太高坡太陡,上到山顶还没到顶,再往上才是主峰,海拨高度1075米,是王金庄最高的地方,这样的地形,遇上山洪暴发,泥石流从上到下,一块地压着一块地,不顾一切往下冲,一道道石堰被冲毁,修复石头堰,成了大农活,丢了耙子拿扫帚,犁罢秋地就垒堰,一年四季没个闲,凭着一双勤劳的手,挑根基打石券垒堰豁,自李昇在石崖沟修地始,距今已22世矣,梯田仍然完好,土壤仍然肥沃,树木仍然茂盛,村民的春播秋收仍然在这里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金庄地名志】石崖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