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点线面谈

现代生活的变迁和茶艺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对壶具产生了新的要求,壶具不知有其基本的实用性,它的内涵、神韵及造型美感,更赋予了紫砂壶更高的声誉。经由实际的使用或茶艺的推广,从壶的形、神、气所创造的艺术感染力,紫砂壶创作已具其独立自在的艺术世界。

紫砂壶的艺术经过几百年来的技术实践和不断改进,形成了一系列独有的、近乎合理的制作工艺技法,制壶者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逐渐锤炼演进,并且借助砂陶原料以及必备的制壶工具,将自己的情感,对环境的体验,对生活的理解,对美学的审视观点,汇融到作品的创作中,透过不同类型的制作手法,具体的表现紫砂创作者独特的造型语言。紫砂壶蕴含有深厚的美学与设计观念,只得紫砂壶收藏者以及爱好者,细细品味。

欣赏紫砂壶,首先是观其形,视其态,在经由点、线、面、体组成的壶的整体与局部。如壶的嘴、把、口、底、足、盖、的等等的配置关系,以及各个方面的比例状态,是否协调、均衡、平衡,外轮廓线的结构上的缓成的虚实对比等,从如此的审美条件作出发点,才能使制壶创作者与紫砂收藏者,在两者之中产生共鸣,相互感触以便逐渐领悟紫砂艺术的真谛。

紫砂壶的点线面谈_第1张图片

局部与整体:

中国传统器物的构成,基于实用性的要求,几乎都有口、颈、肩、腹、底等局部。因此,各部位之间的比例配置,相互关系,形体的转换、衔接等,成为整体造型的基本促成要素。

紫砂壶也不例外,其口、颈、肩、腹、足、底、盖、钮、嘴、把、流等都市造型的局部,也就是造型变化的细部。这些部位必须统一在一个整体的设计之中,并且与整体形成有机的结合与融合。

一、壶的口沿、底边、圈足的转接线条要交待明确、干净利落,造型能给人精致流畅的感觉。

二、从壶口与壶盖的结合上看,制作成嵌盖或压盖,使壶盖与壶体结构形成变化丰富。而截盖的结构是壶体与盖面连接一体,加强了壶形的整体性。

三、壶钮(的子)的造型为求于壶体的协调,往往将其外形做成壶体正立型或倒立型的缩小状,或者是壶体和盖面外轮廓的延伸。壶钮(的子)和壶身,设计者往往也运用于壶体有连贯性的题材做成有象的造型钮,由此取得整体造型的统一协调,(比如:蒋蓉的夜色蛙莲壶)。

四、壶把和嘴部是壶体肩线的延伸,对于壶体的结构均衡有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于柔弱,或是壶把向外转得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壶体造型的均衡,打乱其平衡。

因此,在求得壶嘴和壶把与壶身之整体的视觉平衡;利用壶的嘴和把在壶身两侧以对称的形式展开,使其壶体具有端庄、安定的效果。如:何道洪的疾风壶也有壶体两侧的嘴和把朝一个方向倾斜,壶把的曲度与壶嘴的伸展方向相同,不但可取的整体的均衡,也能产生相应的动感状。

此外,不求嘴和把在壶体上相等,而是一嘴上部和把上部的曲度相呼应,并以壶口两侧至嘴把部分相等的虚空间来取得整体的均衡,在视觉上有发于型外的稳定感。

五、壶的肩、腹部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如壶体比较矮,底部较小,造成重心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感和重压感。如:吕尧臣的华径壶。再看如果壶体较高,底部较小,为求造型稳重大方,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轴上升,并使其壶嘴和把在外观上对称,已产生平衡,如:何道洪的集思壶。

紫砂壶的点线面谈_第2张图片

六、壶底的大小也会影响视觉对壶的稳定性,以侧立面近于正面的三角形。如顾景舟的石瓢壶其中新全*在壶体底部,而壶底却以三粒乳钉状支脚架空,使造型稳而不滞。再以汪寅仙的曲壶提梁壶为例,壶的重心也是在壶体下部,但通过提梁的虚空,构成壶体上部的空间与实体形成虚实对比,整体舒展大方,增加了整个造型的气势,同时也增强了其装饰性,更衬托出壶形的稳健端庄。



紫砂壶的点线面谈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紫砂壶的点线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