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每周工作70小时惹巨大争议,不过就是国内996!


吴恩达每周工作70小时惹巨大争议,不过就是国内996!_第1张图片

不久前,吴恩达的创业公司 deeplearning.ai 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面向全球招聘深度学习工程师。招聘启事当中,不仅希望应聘者会流利的中文(加分项,非硬性指标),还要求应聘者能够适应每周 70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然而就是这个 70 小时工作时间的要求让全世界的网友炸了锅。

更多精彩文章请添加微信“AI 前线”(ID:ai-front)

吴恩达每周工作70小时惹巨大争议,不过就是国内996!_第2张图片

每周 70 个小时的工作?What?怎么可能?70 个小时,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天需要工作十个小时,如此高负荷的工作量简直不人性!

没错,有这样想法的外国朋友真的不少,在知名社交网站 reddit 上,关于“70 小时工作是否合理”的讨论话题也是异常火热。我们为各位读者整理了一部分讨论的内容,让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网友的观点是什么,总结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观点:

这种工作时间极其不人性

回复 1:

这无疑是种痛苦的经历:如此漫长的工作时间将摧毁你的身体、精神以及人际关系。不要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请注意保持正常的工作方式。

回复 2

吴恩达极富智慧,但这样的心态与期望确实有违常理。他来自顶尖大学的学术圈子,也有着自己的顶级研究计划。相比之下,年轻人很少需要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我对这样的工作方式并不支持,因此在这里将吴先生的背景以及作此主张的原因分享给大家。学术人士存在抑郁心态甚至因此而日渐消瘦确实是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不会把毕业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更像是种劳动力单位——负责尽快发布论文以及毕业。

回复 3:

吴恩达先生在几个月前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

吴:作为文化当中一类较少被提及的组成部分,人们似乎并不太关注工作伦理。事实上,强调努力工作的重要意义往往并不被广泛认可。强调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虽然我并不主张任何人疲于奔命甚至彻底失去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机会,但实际上如果不努力,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我没有兴趣雇用不想努力工作的人,因为我们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

而在此次采访当中,我发现吴恩达先生在招聘职位要求当中对中文水平的严格要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讨论:

吴:……在发展中经济体内,特别是在中国,人们以努力的态度面对工作。在中国时,如果星期天召开会议,人们会按时出现且绝不会作出任何抱怨。相比之下,这一点在硅谷就很难实现。……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文化与决策速度,而人们可观的工作强度正是中国工作文化的重要方面

回复 4:

说句实话,我认为即使是顶尖高校的学术带头人也不可能每周工作 70 多个小时。另外,研究教授并没有直属上级。他或她面临的是一种长期压力,而非日复一日较为明确的单位任务。当他们感到压力巨大时,则可以停下来去喝一杯——不会有人过问他们的行踪。

回复 5:

那些特别的人会穷其一生钻研一种事物,而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东西都不重要。

那么这种事物是否正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成功的科学家们往往拥有创造性的兴趣爱好。“一般来讲,科学家群体在统计学层面不具备一般公众对于艺术或者爱好的集体倾向,但国家科学院与皇家学会成员——根据各专业成就及发现所选拔并组成的精英科学家团体——在艺术或者爱好方面的兴趣达到平均科学家群体的 1.7 倍与 1.9 倍,而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对于艺术或其它爱好的兴趣则达到科学家平均水平的 2.85 倍。”

亦有部分证据表明,爱好运动的年轻人在成为专家方面拥有更高的成功机率。不过这方面说服力仍然比较有限。

在计算机领域,这类专长的表现也似乎较为有限。Zuckerberg 相对更擅长将编程与心理学技能相结合,而 Jobs 则认为自己在早年的嬉皮士旅行中获得了成功灵感——在评论 Biil Gates 时,Jobs 表示“我希望他能变得更好,真心的。但我觉得他和微软有点狭隘。如果他也能在年轻时来这么一次旅行,相信他会变成另一个更年轻的自己。”

业界学界不同,70 小时是在耗费生命

回复 1:

在阅读这个主题时,我发现争论双方都给出了一些很有用的观点。我认为需要澄清的是,在研究环境中工作 70 多个小时,与在企业中工作70多个小时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为描述二者之间差异的最佳方式在于,研究环境中的工作更多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单纯是在工作。您可以通过非正式对话来集思广益,您可以投入时间阅读论文,也可以在悠闲的散步或者与同事一起喝咖啡时考虑问题,并在会议末尾的垃圾时间里写论文。其中大部分工作都已经自然地融入到研究人士的正常生活流程——相较于普通人在睡前读一会小说,研究人士们会利用这段时间查阅 arXiv 上的最新论文 ; 而在普通人喝咖啡休息时,您则可以借此开展一段头脑风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严格地讲自己是每周将 70 多个小时花在电脑前、花在编码身上——对于许多人来说,真实而更为惬意的学术生活方式正是他们的理想所在。

相比之下,在企业当中的工作则更为紧张,因为大家通常需要考虑每季度或者每年的考核指标。尽管少数职位会以合同或者论文数量作为绩效指标,但大多数工作仍然需要建立新模型或者改进现有模型,并在大型项目的标准软件生命周期当中逐步推进。在这类常见环境当中,每周进行 70 多个小时的工作将导致您无法像学术人士那样兼顾自己的生活,甚至带来非常可怕的后果。当然,头脑风暴与阅读研究论文同样属于这种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但其往往不那么悠闲,且通常伴随着一项相当严格的目标。除此之外,大多数身处这些职位的人们都不习惯研究型生活方式,且肩负着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日程安排。

考虑到上述情况,对于推文当中提到的软件工程师一职,我认为人们很难长期身处其中而不被工作所压倒。专注于概念研究工作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身处其它职能角色的人们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松地把工作内容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复 2:

我曾经尝试过一周工作 70 个小时以上——在那一年多时间里,我同时身负两份全职工作,并运营着一家初创企业。

而我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家初创企业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了。而最终,我也被迫告别了自己的全职工作。

而在找到新工作之后,我在参加一次普通会议时,突然感到头昏脑胀、站立不稳,甚至很难自己走出房间。

事实证明我不仅搞垮了自己的生活,还弄坏了自己的身体——我得了高血压,这是我之前从未想到过的情况。

我花了几个月才逐步恢复正常。

我所总结出的经验是,每个人都会为长时间的工作以某种方式付出代价

认真做事没有错,但千万不要以牺牲自己为前提,否则代价迟早会出现。

最后总结一句——企业虽然可能表现出关心,但最终,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什么不可替代的大人物

回复 3:

这通常取决于员工在组织机构当中的地位。

对于创始人 /CEO 来说,他们在工作时间层面往往不存在具体“限制”,即可以根据意愿安排工作时长 ; 而他们是否成功(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财务角度还是其它角度来看)直接受到相关工作单位的影响。最终,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已经无法周转(假定他们每天已经只能睡 5 到 6 个小时),因此他们需要雇用职员(并借此获得管理者自身不具备的技能)并将后者视为自己工作能力的延伸——就像是手臂与心脏间的区别。那么,为什么你的手臂或者心脏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进行超强度工作?

实事求是地讲,高层管理人员通常能够获得高额报酬,但也需要承担起身为 CEO 的执行 / 交付责任。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延长工作时间往往物有所值,毕竟他们的努力会直接给自身带来收入提升

但真正的问题出现在相对较低的层级上。员工们面临着来自上级的压力,包括要求他们“做什么”,但却往往无法因此得到对应的回报。他们对于企业本身不具备任何所有权,拿的是相对较低的报酬,而其获得的成功只会出现在自己的领英个人资料中——而非《华尔街日报》的头版上

总结来讲,企业拥有者 / 创始人当然有动力进行长时间工作,因为他们能够得到直观的回报。他们在这条道路上一边前行,一边慢慢失去人际往来,并最终将工作变成赤裸裸的劳动剥削。

那么美国在这方面制定了怎样的法律要求?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与地区,法律要求雇主为每周超过特定小时数之外的工作时长支付加班费。而如果不作出相关规定,就相当于鼓励雇主作出疯狂的要求——例如每周工作 70 个小时。

我就因此拒绝了谷歌英国的工作机会。具体来讲,那边提供相对较低的基本工资与变动巨大的资金额度。资金数额由你的直属经理决定。恭喜大家:您已经成为经理的奴隶,因为这家伙会将期望设定在一周之内根本无法完成的程度。在与其他员工进行交谈后,你就会发现这就是这里的常态。即使只是看着他们的身体与面孔,大家就能判断他们到底在办公室里待了多么漫长的时间。

回复 4:

我曾经在一家于伦敦及纽约设有办事处的企业工作。每个人都需要拿出大量时间两地出差,但美国那边的员工显然更为疯狂——每周工作 60 甚至 70 小时对他们来说完全就是家常便饭。他们其实并没做什么真正有用的工作,而在拜访他们的办事处时,我发现他们的办事效率要比伦敦办事处更低我觉得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能够承受每周 70 个小时的工作强度,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或者说,他们能够实现的只是低下的效率与糟糕的自我管理效果

年轻人创事业初期,应该 70 小时吗

回复 1:

真正特别的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除了关注的当前目标,其它一切皆不值一提。Steve Jobs 就是这样一个肆无忌惮的浑球,并给后来的企业家们作出了恐怖的榜样。世界上没那么多 Steve Jobs,也没人应该指望年轻人们像老板们要求的那样拼命工作。

成功的单身人士也是种很好的例子——通过他们,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拼命的生活方式只适合极少数人。

这就像你正在为自己的小乐队招人,却希望前来响应的家伙能够像 Jimi Hendrix 那样疯狂练琴。

回复 2:

可以做到——前提是你还年轻,而且刚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曾经一周工作了 90 多个小时,并为此感到自豪。但事实证明这种玩命的作法根本行不通,我也借此吸取到了宝贵的经验。我相信吴恩达先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也有过这样的玩命阶段。对于有意申请的朋友,我的意见是如果不适合请不要勉强,但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为之竞争。

回复 3:

这就是大人物们的思维方式。年轻人刚刚离开学校,并花上几年时间为了无休止的工程技术与家庭作业而耗费心力。他们的面前只有这一项任务,所以他们乐于一直做下去——还能为此得到报酬,多好!但在意识到自己遭受剥削之前,你需要投入一段时间积累自信并提升能力,从而找到下一份真正尊重你工作时间的、更理想的工作。但到那个时候,他们又会招来新的毕业生,并继续这个循环。

回复 4:

每周 70 多个小时相当于每周工作 6 天,每天 12 个小时以上——具体来讲,朝九晚九、每周六天。这实在太夸张了。如果都这样工作,整个人类社会将无以为继。

人们会谈论“心态成长”。关于这种成长概念有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忘记在哪里看到的),其中提到了三大因素:压力、休息与成长。如果没有时间休息,成长自然无从谈起。如果你像机器人那样工作,显然将不适用这种成长的心态。

吴恩达先生显然非常睿智,但这样的心态与预期确实有点过分

看过了这么多来自国外网友的观点,你认为吴恩达这“70+ 小时工作时间”的要求是否真的有些过分或者不人性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留言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投票:

灯光话筒音响摄影都已就位,来吧,说出你的故事!

关于我们:微信公众号“AI前线”。ID:ai-front , InfoQ旗下AI领域垂直号,面向AI爱好者、开发者和科学家,提供最新最全AI领域技术资讯、一线业界实践案例、搜罗整理业界技术分享干货、最新AI论文解读。每周一节技术分享公开课,助力你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技术。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恩达每周工作70小时惹巨大争议,不过就是国内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