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庆幸自己不是生在印度

看《摔跤吧!爸爸》,是因为网上好评如潮,周末闲着无事跟随大众潮流。

没看电影之前,对印度了解不多。只是在中学历史书和地理书上有提过,领土和中国接壤,国家人口世界排名第二,即将赶超中国。网上有他们挤火车的视频照片,只看到人叠人,看不到火车,戏称他们为开挂的民族。

电影的剧情是属于看了开头基本就能猜到结尾的,掺杂了梦想、父爱、女权、体育运动、奋斗等元素:父亲的梦想是替国家拿到一枚奥运金牌,实际条件不允许,只得寄托于下一代。媳妇接连生下四个女孩,让父亲几乎放弃这个梦想,但大女儿和二女儿同其他男孩一次胜利打斗,让他重燃梦想,强迫女儿训练摔跤。女儿们坚持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被人一顿嘴遁给吹正了,之后积极努力训练。接着大女儿参加地区比赛、全国比赛,轻松得到全国冠军,进入国家体育大学。遇到一个二流教练负责日常训练,国际比赛接连失利。最终父亲再次出马,助力大儿女成就世界冠军拿的奥运金牌。

关于电影积极内涵的影评网上一大把,我只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悟:庆幸自己不是生在印度。

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印度真穷。父亲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家运动项目冠军,但住的房子很破,还是那种土建房子,周围乡邻也是。房间里面看不到什么电器、装饰,饮食很简单,吃肉的机会都不多。道路是黄泥地,而且看不到什么汽车。

接着就看到,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父亲的妻子、女儿、兄弟、同村乡邻,都不赞同父亲训练女儿摔跤,这种训练要让女儿放弃了自己爱吃的美食、睡懒觉、休息的时间,但父亲一意孤行,女儿只得委屈遵从。看到这里,我是很反感的。梦想,这个词在现如今中国已经被用烂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在我看来有梦想也没啥了不起,特别是父亲的摔跤梦想还是建立在牺牲女儿快乐的基础上。女儿非暴力不合作抵抗,在我看来已经很温和,这要在我周边,酿成流血冲突我也不奇怪。但女儿的抵抗,在村里一个十四岁出嫁女孩嘴遁之下消解。这让我清醒认知,中国的生活环境、物质基础和印度是不一样的,影片主题开始升华,由父亲强加自己的梦想给女儿,上升到父亲帮助女儿摆脱贫穷社会坏境对女性不公平对待。

在这之中,有一个小细节。女儿锻炼需要吃鸡肉补充能量,但母亲坚决不让父亲在厨房煮肉,甚至煮肉的锅都不要再放进厨房。这证明印度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度,信仰可以成为动力,但也可能成为阻力。电影中父亲训练女儿摔跤,除了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周围人的冷眼笑话,恐怕还要抵抗与信仰不合所带来的精神压力。

大女儿进入国家体育大学,接受教练的指导,摒弃父亲之前训练法。回到村里,用教练指导的技巧打败了父亲。看到这可以想象父亲内心的恼怒,他不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如果是被自己的女儿,用自己所传授的技巧打败,父亲的心中大概只会感慨自己老了,还有一点欣慰,孩子长大了。但被女儿用别人传授的、自己不认同的技巧打败,而且还是在把自己敬若神明的二女儿和那么多人围观之下,父亲心中更多的可能是难堪和伤心吧。

如果大女儿接着用教练指导的方法,在国际比赛中拿下奥运金牌。可以想象,这个电影即使不说崩了,至少催泪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电影接下来安排教练成为了一个技不如人、目光短浅还气量狭小的反面角色,存在的价值就是反衬父亲的伟大,凸显父女之间的信任、父女情深。我也搞不懂,为什么退居二线长久不参与实战的国家冠军会比一个常年游走在摔跤一线的国家教练还厉害?只能自己解释说,最了解女儿的还是父亲吧。

从力排众议、克服万难、顶着众人的不解和唾骂训练女儿摔跤,到最后坚定女儿信心,指导女儿得到奥运金牌,摆脱印度女性本应悲惨一生的不幸命运,为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奠定基础,父亲的身影高大伟岸。电影至此圆满结束,从小至大,从个人至国家,从现实至思想,再在加上其中蕴含的奋斗、自强元素,难怪网上一片好评。

但,我想说的是,这个电影是依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因此更加打动人心。如果只是虚构故事,这么简单无意外的情节,恐怕得不到那么多好评。正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要考虑它的发生条件。这部电影绝对不足以成为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子女的支撑依据。看过这部电影,最大的感慨是庆幸自己生在一个相比印度更好的国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摔跤吧!爸爸》:庆幸自己不是生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