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4月15日。整整108年之前,也就是1912年的4月15日,泰坦尼克号沉没。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海难之一。
作为当时最大且最为豪华的游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就不幸撞上了冰山。如此戏剧性爆棚的故事,怎能不吸引电影人呢?
据统计,仅截止到1997年福斯那个最著名的版本(即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主演)之前,世界上至少已经拍摄了十个版本的《泰坦尼克号》。
1998年,这艘詹姆斯·卡梅隆打造的“巨轮”终于一刀未剪驶入中国市场,引发了堪称是“载入史册”的反响,拿下了3.6亿人民币的票房——而当时这部长达194分钟的巨片,全国平均票价不过才20、30元,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这个票房成绩,令人惊奇地保持了将近十年,直到2007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我们才勉强有了等量齐观的视觉大片。
票房2.9亿,和《泰坦尼克号》还略有差距
曾听不少中年人跟我们分享过他们青少年时期观看《泰坦尼克号》的银幕体验。
尤其谈到,当年他们看到一些不可言说的画面时,感觉到全场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
那实在是载入史册的划时代体验。
在创造了辉煌的纪录之后,上海中录德加拉音像公司引进了《泰坦尼克号》的VCD,一共有四张。三个多小时的片长,不论是对于银幕还是碟片来说,都是超乎想象的。
直到今天来看,这部《泰坦尼克号》依旧是值得一看再看的“超级”制作。
非常有趣的是,世界各地常常会“仪式化”地放映《泰坦尼克号》,比如在水池中进行放映,并把座椅布置成船的样子。大家斜依在小船上看大船,真有一种时而罗曼蒂克时而惊心动魄的体验啊。
2009年伦敦Golden Lane Leisure Centre的泳池上,影迷坐在爱德华时代的救生艇上观看了Sky+HD版《泰坦尼克号》
2012年,也就是当“泰坦尼克号”沉没整整100周年之后,福斯制作并发行了影片的3D版本。
而这年春天,借由3D版重映的契机,北影节邀请了詹姆斯·卡梅隆来华。
此后,2017、2018年北影节又两度放映了《泰坦尼克号》。
2017年,在为北影节展映单元排片时,我们阴差阳错把《泰坦尼克号》排在了与历史真实事件完全重合的时间。大家都说,这是和当年的泰坦尼克号“同呼吸共命运”,仿佛“身临其境7D观影效果”。不过这真只是一个美丽的巧合,没想到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呼应。
2018年为了庆祝电影上映20周年,杜比重新特别制作了杜比视界3D格式。詹姆斯·卡梅隆表示“它超越了3D,超越了70mm胶片。《泰坦尼克号》从未这样好看过”。
第八届北影节展映单元放映的便是这个版本,创造了12秒所有场次售罄的奇迹。
如果各位喜欢詹姆斯·卡梅隆的版本,在此还需特别隆重介绍另一部“泰坦尼克号”——1958年的《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又名《铭记的一夜》)。这两部作品描绘同一个历史事件,但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拍摄手法。
这是研究英国与美国电影之间差异性的极其重要的案例。
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以灾难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冰海沉船》则是一种类似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在泰坦尼克号中由阶层引出的诸多社会问题。
影片由英国著名的兰克电影公司出品。公司老板阿瑟·兰克(J. Arthur Rank)是一个影迷今天已经不太熟悉、但实际上怀揣巨片梦想的伟大实业家。
兰克靠影院业起家,并曾在英国成立著名的松林片场,依托战争时期兼并重组的本事,他在三四十年代迅速崛起。及至二战末期的事业巅峰,他垄断着全英60%的影院和半数的制片厂;
之后,兰克的势力扩展到意、荷、法及英国各自治领的几千家电影院,甚至还远及美国,有一时期甚至控制了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中的环球影片公司。
说这位大老板的名字,大家不熟悉,一说电影,大家就都知道了。
这位老大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给与了一些著名导演和独立制片公司极大的创作自由度。这里面便有迈克尔·鲍威尔和埃莫瑞克·普莱斯伯格1940年合作组建的射手影片公司(Archers),拍摄《生死问题》《黑水仙》《红菱艳》《毕林普上校的生与死》等著名作品,兰克通过自己的垄断权利将其发行到海外市场;
还有大卫·里恩的拍摄,如彪炳史册的《远大前程》《雾都孤儿》《相见恨晚》等;此外还有卡洛尔·里德(《群殴》,1947)、弗兰克·劳德、西德尼·吉尔廉、肯·阿纳金、穆里尔·博克斯等等著名导演都在他旗下工作。
喜欢看古典英国电影的朋友,一定错不过“兰克”的那面著名大锣。
当然,兰克之所以如此,也并不代表着他多么热爱电影艺术,他心目中的最大目标还是在于占领海外市场,与美国八大公司一较高低。
如此,一般规模的影片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只有豪华巨片才是他从事制片业的目的。
几乎在所有关于阿瑟·兰克国外电影史书籍中,大约都会提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劳伦斯·奥里弗导演、主演的《亨利五世》(1944);另一部是加勃里尔·帕斯卡尔导演的《凯撒和克利奥帕特拉》(1945,又名《女王殉国记》)。
只可惜,费雯丽主演的后者,虽然获得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提名,票房却不幸血赔。
继而加之进军美国市场失败,曾经叱咤风云的兰克,竟然最后混到濒临破产的尴尬境地。
虽然担任兰克公司的主席直到1962年,但他在制片中已经受到严格的约束。公司的主导权实际上已经落到前会计师约翰·戴维斯手中,后者再也没像兰克那样赋予导演胡思乱想的权利,一切按计划进行。但是,50年代的兰克公司仍然延续了巨片的拍摄计划。
这便有了今天本文的主角——1957年由洛伊·贝克导演的史诗片《冰海沉船》。
《冰海沉船》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者、号称“泰坦尼克学之父”的沃尔特·劳德的同名小说(诺兰的《敦刻尔克》原著也是出自他手),据说他九岁时便对泰坦尼克号感兴趣,曾经向《伦敦日报》《英国日报》发信寻求海难幸存者,得到了6064封回信。
可以说,今天我们得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便是由此而来。
因此,《冰海沉船》更加地客观及冷峻。它采用了一种群像式的描写,较为客观地展现出在灾难到来时不同人物的所作所为;
而对比卡神的《泰坦尼克号》中,灾难却是为爱情作铺垫的,杰克和肉丝的感情线索主宰、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除此之外,《冰海沉船》还关注了整个事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在4月14日沉船之夜附近其他船只的动态;以及,船员在大船沉没之后,为拯救生命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由此,整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一部煽情的虚构情节剧。
《冰海沉船》是关于泰坦尼克沉没事件最为真实、详尽的纪录,制片人威廉·麦克基蒂生于1905年5月15日,他在1912年在贝尔法斯特的阿尔斯特亲眼目睹了泰坦尼克的下水仪式。
《泰坦尼克号》几乎“照搬”了不少《冰海沉船》的镜头取景
在他向约翰·戴维斯申请立项时,曾一度遭到反对,因为谨慎的老板认为灾难片已经拍得太多(光“泰坦尼克”已经拍了五部),实在没有新意。
威廉·麦克基蒂却说,这绝不是普通的海难,下等仓船票12镑,上等仓则高达875镑,这本身就值得描写;救人的时候,船长吩咐“妇孺优先”,但船员却会错了意,以为“只限妇孺”,结果造成了有的船可以装40人却只装了12人……
但这些尖锐的问题,在后来卡神《泰坦尼克号》这种较为煽情的灾难大片中都消失不见。
泰坦尼克号沉没,不光是一场海难,还透露出了阶级问题,透露出了性别问题。
它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
作为影迷,我们需得庆幸,今天在纪念泰坦尼克号事件时,不光能看到《泰坦尼克号》,还有那部同样不朽的《冰海沉船》。
不知道你会更喜欢哪一部?欢迎各位影迷留言区畅所欲言,也欢迎聊聊你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