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对于家住北京东城区的杨怡来说,新冠疫情的影响不仅意味着需要采购各类防疫物资,还意味着家中三岁多小朋友的奶粉供应安全需要加强考虑。
2019年相关法规实施后,以往的国外品牌奶粉的稳定代购渠道变得越来越少。随着孩子转入主副食为主辅助喝三段奶粉的阶段,她顺势换成了国产某品牌。而在近日看了朋友转发的一则相关部委发布的新闻后,为防万一,她又在某购物网站上新订了几罐奶粉送到家。
这则新闻的主题,与“婴幼儿配方乳粉原辅料供应保障”有关,其中提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对中国婴配乳粉原辅料的生产和进口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脱盐乳清粉、乳清蛋白粉、乳糖、乳铁蛋白等中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原辅料,当前供应链存在一定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饮食结构中乳制品的摄入量正在加速提升。按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10月14日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22.1公斤,比1996年增加17公斤,增长333.3%。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随之而来的,则是除大豆等相关油料作物需净进口之外,包括婴儿乳粉原辅料在内的各类乳制品,也是中国净进口的主要农产品。按照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时,中国生鲜乳产量3200万吨,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约1400多万吨,乳制品对外依存度为30%左右。如果把进口乳制品全部按生鲜乳来计算,进口乳制品约占整个生鲜乳市场份额的33%左右。
作为普通消费者,上述这一系列数字意味着什么?新冠肺炎疫情又正在给中国乳制品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国产奶如何提质增量?
按照国际上主流的划分方法,乳制品可分为液态奶与固态奶制品,大类当中包括了各式各样密切相关的产品,比如酸奶、乳清粉、黄油、奶酪等,也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但无论是对于行业分类还是消费者日常购买来说,能提供大量蛋白质与微量元素的牛奶及其相关制品,是乳制品的绝对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无菌包装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盒装牛奶的无冷链保质期延长,开启了中国乳制品行业以常温包装牛奶为主的快速发展新阶段,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之一。
但受制于地少人多的资源条件所限,加之奶源建设起步较迟,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曾一度呈现出“下游加工能力及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上游奶源发展仍为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尴尬落差。直至2008年时引发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不仅如此,中国的乳制品产销还常年存在着地理和季节性不均衡的矛盾。北方4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牛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人口加起来还不到总人口的12%;东南沿海12省人口占总人口的52%,但牛奶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以成本计算,中国乳制品的奶源并不具备优势。虽然中国的乳业企业近年来不断积极布局上游,这使得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工业化、上下游一体化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但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仍是保证质量安全及供应的稳定。受制于规模化程度、苜蓿等饲料及奶牛需进口等一系列因素,难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去大洋洲几个产奶国家看一下,就明白我们的核心难题在哪里:人家的牛在草场上自由吃草,地是牧场自有的,草基本不用花钱,奶牛觉得涨了会主动去找机器挤奶。相比之下,中国养牛要考虑环保等因素只有部分地区能够圈养,土地成本不得不算;苜蓿、豆类饲料也是每一份都要花钱。”国内某乳企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解析。
正因国内优质苜蓿等饲草料供应有限,中国的大型奶牛养殖场需要依赖进口苜蓿和大豆(作为精饲料的关键成分)。环境和食品安全法规以及不断上涨的人工价格,也增加了相关生产成本。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内很多奶牛养殖地区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
反观需求端:乳制品的保质期等相关特性决定了,虽然中国自产原奶价格并不占优势,但液态奶的需求仍主要由国内生产满足;固态粉则相对依赖于进口。
目前行业内正在积极推动可增加进口奶量的低温冻干技术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国产奶源的价格劣势或将进一步凸显。与常用的喷雾干燥法——温度达到103℃以上,易破坏乳中的许多活性养分——相比,低温冻干工艺能使得冻干牛奶粉保持相对较好的活性,也大大减少对蛋白质活性成分和维生素的破坏。
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之下,虽国内消费量持续增长,但自2008年起至今,中国的生鲜乳产量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2018年,中国生鲜乳产量一直维持在3100万吨左右(期间曾达到过3300万吨的顶峰)。综合折算下来,中国有30%左右的乳制品(以折合生鲜乳计)需求要通过进口满足,而在2007年时,这一数字则约为5%。
中国目前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低于100克/天,但国家的每日建议量为300克;为了改变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由外国品牌主导的局面,相关政策也旨在将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此前非典疫情时期,乳制品在中国相关城市中就出现了销量提升,反映了消费者在特殊时期愿意通过增加乳制品摄入来提升免疫力。新冠疫情亦有望带来一波消费量增加。
为满足各类新增需求、减少对进口奶源的依赖,2018年12月时,农业农村部及其他八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500万吨,同时提升奶业发展质量、效率和竞争力。
从实现途径来看,该意见包括多项措施,例如加快确立奶农规模化养殖的基础性地位(包括支持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发展,积极发展奶牛家庭牧场。强化养殖保险和贷款等支持)、降低奶牛饲养成本(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业,将粮改饲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奶牛养殖大县,支持内蒙古、甘肃、宁夏等优势产区大规模种植苜蓿)、做强做优乳制品加工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低温乳制品,支持和引导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生产。提升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品质、竞争力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等。
市场方面的利好因素是:随着国人对乳制品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及冷链运输的不断完善,行业内近年内出现了低温酸奶、巴氏鲜奶及奶酪等乳制品消费量提升。因其单价较高,对于国产鲜奶原料的价格承受能力也较强。
“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国内的液态奶被常温奶所局限了。议价空间不高,企业只能通过营销等方式拼杀。低温鲜奶和低温酸奶以及奶酪的高利润率是没人想要放弃的蛋糕。各方纷纷‘抢奶’之下,优质国产牛奶的产量提升可期。”一位乳业分析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海外供应链如何保障?
为保障自身乳制品供应安全,中国除了大力扶持国产牛奶产业之外,不断增加进口来源渠道与方式,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而按照艾格农业的相关统计:从2019年中国的乳制品净进口情况来看,折合成液体乳约1400万吨左右,其中奶粉和婴幼儿奶粉净进口量占比达到76%,是中国主要的奶制品进口品种。也是目前受新冠肺炎全球性传播影响较大的品种。
对数字进行细化可见:新西兰是中国进口乳制品的第一大来源国,乳制品实物净进口量为118万吨,占净进口总量的42.8%;其次是德国,处于3至6位的分别是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和美国;如果按折合成原奶计算,2019年中国的净进口量达到1430.0万吨左右,其中新西兰仍处于第一位,净进口总量位826.3万吨,占净进口总量的比例提高到57.6%;而荷兰的净进口量为114.2万吨,占净进口总量的8.0%,处于第二位。
新西兰之所以成为中国乳制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与其天然的生产优势有关。除此之外,早在2008年10月,中国和新西兰就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该协定: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各种乳制品关税逐年降低,2019年乳制品的协定关税全部降为0。而除了进口乳制品之外,新西兰优质的奶源、规模化的生产养殖技术,近年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新西兰寻求收购或者合资合作机遇。
新近出现的希望抓住中国市场乳制品需求机遇的供应地,还包括俄罗斯和越南等国:2019年9月,首批5吨俄罗斯牛奶发往中国。中俄双方企业还签署了一项长期协议,旨在让俄罗斯每年向中国供应50万吨牛奶。
据《财经》记者获悉:俄罗斯此前对中国出口的乳制品多数以冰淇淋为主。为增加贸易量,中俄两国的乳制品企业还计划模仿此前“在俄罗斯种植中国大豆”模式,共同在俄罗斯设立畜牧场。
此外,据中国海关总署在其网站上发表的公报显示:自2019年10月16日起,准许满足有关检验检疫要求的越南乳品出口中国。包括以经过加热处理的牛乳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包括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干酪及再制干酪、稀奶油、奶油、无水奶油、炼乳、乳粉、乳清粉、乳清蛋白粉、牛初乳粉、酪蛋白、乳矿物盐、乳基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其预混料(或基粉)等。越南将力争实现2020年对中国的奶制品出口额由1.2亿美元增加到3亿美元的目标。
供应来源的不断增加已形成长期趋势,新冠疫情肺炎因素会对中国的乳制品进口带来哪些影响?
从原辅料生产角度来看,前述相关部委发布通知的背景,是国内乳企生产婴配粉的原辅料大多依靠进口。乳清粉、乳铁蛋白这些配料的进口受阻,将对国内没有或者较少原料库存的乳企造成损失。主要进口国的疫情持续时间太长的话,会给一些进口奶粉带来影响,一些依赖原料进口的乳企也会面临供应链的难题,可能会面临“断炊”问题。
例如,目前来自欧洲的原辅料供应仍存在物流相对受阻、生产力相对不足、成本相对增加等困难。空运和海运的运力和成本都受到影响,唯一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的是中欧班列。
但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国际性奶粉品牌企业都具有完善供应链体系,能依据疫情防控情况调整产能和供应;近年来国内的一系列综合性乳制品企业也纷纷通过“走出去”构建起自身的供应链。虽成本会相对提升一些,但大企业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应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当然,相对而言,中小企业的日子会难过一些。
在前述通知当中,也对做好国产婴配乳粉原辅料供应保障工作提出了要求:一、做好进口原料储备工作尽量确保4-6个月的原料储备量,防范供应链风险;二、加大国产原辅料采购和使用,对国内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供给优势的原辅料,如植物油脂、OPO结构油脂、益生菌、核苷酸、牛磺酸等,可提前与国内供应链联系对接。
为弥补可能出现的缺口,更值得关注的仍是中国国内短期的生产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奶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养殖环节所受的影响尤为突出。2020年2月28日至3月5日期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通过线上问卷对奶牛养殖场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2019年,因消费需求与奶价的增长,各规模组的平均养殖规模都有明显增长。可以看出,2019年大规模养殖场对奶业市场恢复做出了更积极的反应……养殖场当前及近期一段时间的产奶量受到明显影响,但是长期生产能力受到的影响比较有限。”
但该调查也显示:虽然养殖场普遍表现出对中国奶业发展的信心,希望在疫情后保持或扩大养殖规模,但是对疫情后恢复和发展生产也表示面临系列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资金问题,其次是有46.9%的养殖场表示面临缺少工人,由于环境标准越来越高、环境规制越来越严,也有41.4%的养殖场表示面临环保限制。另外,有22.7%的养殖场表示面临用地不足的问题,包括缺少种植青粗饲料所需的土地。
如前所述,中国奶业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北奶南运”的情况依然存在;而原材料同样存在产区和销区错配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养殖场与加工厂分离的问题。产区销区错位,对交通和物流的依赖性比较大,如果遇到疫情封路等这种特殊情况会有较大影响。例如,因疫情封路就曾在近期导致某些省区出现了倒奶情况。
为此,相关专家建议称:奶业应该未雨绸缪,学会两条腿走路,减少损失。可考虑发展乳肉兼用牛或者考虑饲养奶公牛,遇到应急情况,肉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不仅如此,中国的乳业产业链也可效仿欧洲等国家,进行乳制品结构的调整,增加奶酪的加工,在乳业上下游联结之间建立缓冲。奶酪则具有保质期长的优势。以往在国内生鲜奶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期,多余的产量大多被喷粉生产成为奶粉。用于奶酪生产,其副产品乳清则可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动物饲料,也可降低对进口相关产品的依赖。
“对于中国乳制品产业来说,此次疫情既是大考,也是机遇。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洗盘,但大型国产乳企则认为是个从2008年之后再次抢占婴幼儿奶粉市场主导权的机遇。为了一雪前耻,大家都卯足了劲儿。”前述乳业行业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此之前,国家对于原奶增产有积极性,企业却往往要算原料成本账。此次疫情是一次提醒:为避免可能的供应波动,需要综合考虑产业链如何增加弹性的问题。”
4月15日,日本某乳制品企业再次投资中国市场,其在当日的一份通报中宣布:其母公司以约18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一家从事牧场经营业务企业25%的股权。目的是为实现牛奶及酸奶业务在中国的继续增长,需要保证优质原料奶的稳定供应。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疫情报道
责编| 蒋丽[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