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BOK/CMM/CMMI/OPM3

1968年为了解决大型软件项目的软件危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提出了“软件工程”这一术语,以改进软件开发设计过程。

 1969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组织成立,从1981年起经过30年的努力形成了目前看到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即五大过程和九个知识域,通过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资格以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

 1987年起, 卡内基·梅隆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先后发布了CMM/CMMI,用于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评价和改进。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英文缩写为SW-CMM,简称CMM),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  

  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CMM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其所依据的想法是:只要集中精力持续努力去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过程的基础结构,不断进行管理的实践和过程的改进,就可以克服软件生产中的困难。CMM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已经得到了众多国家以及国际软件产业界的认可,成为当今企业从事规模软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PMBOK/CMM/CMMI/OPM3

2001年2月由17位世界轻量级方法学家又提出了著名的敏捷宣言来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并着重强调了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

 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简称OPM3)是PMI最新发布的标准。

 为了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项目支持和监控方面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在PMBOK和CMM/CMMI的基础上又诞生了组织级项目管理模型(OPM3)。

 1998年PMI(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开始启动OPM3计划,并期望作为标准模型投入市场竞争。John Schlichter担任OPM3计划的主管,并在全球招募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35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800余位专业人员参与。经过五年的努力,OPM3(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终于在2003年12月问世,掀起继CMM震撼后的另一股企业开始追求建立“组织全面性项目管理能力”的风潮。

PMI对OPM3的定义是:评估组织通过管理单个项目和项目组合来实施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的方法,还是帮助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法。OPM3的目标是“帮助组织通过开发其能力,成功地,可靠地,按计划地选择并交付项目而实现其战略”。OPM3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自我评估的标准,用以确定组织的当前的、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PMI的OPM3模型是一个三维的模型,第一维是成熟度的四个梯级,第二维是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和五个基本过程,第三维是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层次。  

  成熟度的四个梯级分别是:    (1) 标准化的(Standardizing)    (2) 可测量的(Measuring)(3) 可控制的(Controlling)     (4) 持续改进的(Continuously Improving)

PMBOK/CMM/CMMI/OPM3

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

项目管理的五个基本过程是指启动过程 (Initiating Processes)、计划编制过程(Planning Processes)、执行过程(Executing Processes)、控制过程(Controlling Processes)和收尾过程(Closing Processes)。

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是单个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组合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和项目投资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    这些相同的过程也可以扩展应用于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投资组合管理。把它们放在组织项目管理三个版图的范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过程组与组织战略规划之间的重要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C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