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din
头图|IC photo
将供应链搬出中国,似乎成了过去两三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衍生出的热门话题。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让中国供应链的生产活动几乎完全停顿,影响席卷全球:苹果的新 5G iPhone 有可能因疫情而延期推出,特斯拉新款芯片无法及时交付、陷入“芯片门”纠纷。其余像三星、小米、索尼等著名跨国企业,均受到供应链停摆的影响。
因此,开始有海外评论文章指出,全球科技的下一个趋势就是——Not made in China。
美国和日本的某些政府官员是此股言论的热心吹鼓手。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 Larry Kudlow 表示:“对于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所有支出,美国政府应该给于100%的报销。”而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推出了价值 2435 亿日元的“改革供应链”的项目,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
一时间风声鹤唳。
事实上,中国目前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工厂也开始逐渐全面复工。但“把供应链撤出中国”的噪音反而愈加强烈,那么,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会因疫情而受到影响?以及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迁离中国”的声音不是今天才冒出
外资企业并不是今天才决定在这里建厂,也绝不是今天才打算把供应链迁走。
身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曾经历过两波“逃亡潮”。
从 2005 年左右开始,随着中国经济起飞、人民收入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也在增加。本来冲着廉价劳动力才来中国生产的外国企业,陆续把供应链从中国搬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越南、泰国、孟加拉等新兴经济体生产,带来第一波的供应链出走潮,这波搬迁集中发生在服装、玩具、皮鞋等传统制造领域。
而另一部分重视生产质量的高附加值企业,发现大量新兴经济体在各方面配套上远比不上中国,而且熟练工的数量与质量完全不足,只能选择留在中国。
中国、印度、越南三地的出口数据比较,中国出口在2008年前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之后继续向上
数据整理自 CEIC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科技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智能手机、数码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这些高精密产品,无法用传统生产线、简单廉价劳动力来生产,而有赖大量熟练工人。因此,尽管中国当时经历了一波供应链出走潮,但中国的出口金额不降反升(上图)。
2018 年美国入口的家具和鞋类产品当中,只有约一半来自中国;但手机和笔记本电里,超过 70% 均产自中国。
图片来源:Drewry Maritime via Supply Chain Diesgest
反而,这一拨“供应链出走潮”,使中国制造抛弃了一部分以成衣鞋具为主的低附加值产品,转为生产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高附加值科技产品为主(上图)。为了满足生产,跨国企业在中国兴建了高科技生产线,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机床、复杂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从传统工业时代转型至以自动化、信息化为主的工业 3.0 代。
不过,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供应链出逃记”仍然持续上演。美国顾问机构波士顿咨询 (BCG)在 2011 年就曾预测,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中国的供应链一定程度上会向美国回流。但尽管如此,它强调这并不会影响中国在供应链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拨供应链出走潮,源自 2018 年起的中美贸易冲突。以苹果为例,在特朗普的萝卜加大棒下,苹果就不断推动供应链往海外迁移,并要求富士康在印度和巴西等地设厂。
但为何逃离不了?
不过,路透社在2019年8月一篇报道中指出,尽管中美贸易战在 2019 年尚未平息,但苹果供应链反而更加依赖中国,科技企业始终离不开中国制造。
上图可看到中国仍是苹果供应链的大本营
图表:路透社
苹果们为什么离不开“中国制造”?答案很简单:“中国制造”仍然是科技业供应链的最佳选择。
没有从事工业生产的的朋友,也许会觉得企业在中国设厂,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种想法显然狭隘了。
如今的工业 3.0 供应链,早已不是上世纪那种以劳动力密集的手工作坊式工厂,而是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的生产线。要推动这样的高科技生产线高速运转,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师。
9 年前,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曾要求苹果把生产线迁回美国,但当时还是苹果 CEO 的乔布斯就一口拒绝,原因是,美国不可能为苹果的生产线提供足够的工程师。尽管奥巴马承诺会加强美国工程师培训,但到了 2017 年,苹果的现任 CEO 库克依然说:“在美国,你可以召开一次模具工程师会议,但我不确定我们能否把会议室坐满。但在中国,这些模具工程师可以坐满几个足球场。”
这并不代表中国教育制度比美国人要好,而仅仅是多年来中国的供应链发展,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经验丰富的硬件工程师;庞大的制造业生态,也为工程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年轻人也更愿意投身供应链产业。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本土科技供应链规模相对较小,也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来养活大量的工程师。连美国都无法提供足够的工程师,其它新兴国家就更为困难了。
数据整理自:Intouch,红标者为该数据中表现最好的国家。
而且,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并不仅限于人力资源。由于中国发展供应链远比其它地区要早,所以拥有更完善的供应链配套。供应链服务商 Intouch 公司比较了中国与印度的整合几组供应链数据后,指出印度供应链的优势仅在于低廉的人力成本,但基建和管理上却让人头疼(上图)。
优良的生产线,除了需要低成本的工人,也需要充足的电力供应、完善的物流体系、安定的社会秩序、高效率的政府效率等等。尽管中国特定条件上不一定能比得上欧美国家,但仍然会比不少新兴市场要好很多。
高新科技产业供应链,已不再是单纯的一家工厂,而是一整套生态系统。完整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中国供应链的巨大粘性,让众多科技公司无法果断作出迁移供应链的决定。即使苹果、三星能把工厂迁出中国,但无法把植根中国多年的上游产业也全部迁移出去,同样无法把当地的物流运输业一并迁移。
三星算是最早一批把供应链迁到越南的韩国科技企业,但由于越南工业实力不足,其生产线仍然无法摆脱中国供应链的粘力。根据路透社及电子工程专辑的报道,三星在越南的生产线,有三成的手机零部件来自中国,中国疫情爆发后,越南封销了中国的陆运交通,使供应链和物流陷入困境,导致三星无法达到生产目标。《华尔街日报》后来讽刺说:“三星迁出中国的决定看似聪明,但最后他们还是被疫情打倒了。”
2013 年版本的 Mac Pro,其必须要从中国进口的螺丝钉。图片来源:New York Times
我在虎嗅 4 月 10 日的文章《苹果的供应链艺术,如何成了它的软肋?》里说过,科技产业供应链设计,均以低库存为目标,只要上游缺了一颗镙丝钉,下游很可能就会因为缺货而停摆,导致整条生产线瘫痪。
现成的例子就是苹果。以往苹果最高端的 Mac Pro 电脑,均在美国生产。但去年《纽约时报》报道称,苹果由于在美国找不到足够的螺丝钉,不得不从中国入口。最后逼得苹果在去年底决定把 Mac Pro 大部分生产线搬回中国,只有在美国出售的 Mac Pro,才在美国生产。
好吧,你可能会说,跨国企业富可敌国,只要有钱,不就能吸引上游生产商造螺丝钉吗?不是的。现代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是任何一家螺丝钉供应商,都可以为苹果生产螺丝钉的。
及时生产制示意图
目前,跨国科技企业大多使用及时生产制 (Just-in-time),供应链需要通过信息系统,监控销售渠道的库存量,通过频密而少批量的生产,降低库存(如上图)。一些大型科技企业更会使用供应商库存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等更复杂的系统,将上游的多个供应链,垂直整合到自家的生产和信息系统里。但万一如果上游供应商无法配合,连锁反应将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因此,科技企业在海外建立能运用自如的供应链,不但要重建立上游生态圈,也要跟这些上游供应商长期磨合,了解、适应甚至是改良他们的运营方式,才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般地操作。
换句话说,即使这些跨国企业真的要彻底迁出中国,也绝非在几年内就能实现。
因此,一条灵活而又高效率的供应链,其价值绝非少许税务优惠或补贴所能相比。
要知道苹果在 2020 第一季度收入逾 900 亿美元,如果因为供应链跟不上而缺货,那每天损失的销售金额就超过 10 亿美元。所以,美国的税务优惠再有吸引力,也不足以弥补缺货带来的损失。同样的,苹果生产成本达到 500 亿美元,如果要通过快速降低产能来避免库存积压,每天能减少接近 6 亿美元的生产成本,也比日本提供的一次性 2400 亿日元(约 22 亿美元)搬迁补贴,更有吸引力。
既然中国的供应链有如此优势,既然要迁出中国这样不容易,为什么这些企业仍然要迁出中国?事实上,跨国企业并不是要“完全“迁出中国,仅仅是“部分”迁出中国,他们仅仅是为了分散风险,不想把鸡蛋全部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短期目标:找一个“备胎”
虽然现代供应链管理很重视策略性地培养长期的合作伙伴,但也同样很重视多样化采购模式。
华为 P30 系列(2019)和 P40 系列(2029) 的供应链分布。图片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2018 年,中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警觉到危机逼近,遂快速推动相应计划。2019 年美国把华为也列入实体清单后,华为准备多年的备胎芯片海思“一夜转正”,推出的手机也几乎不需要美国的零件(上图)。
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的经验,让企业们产生巨大的危机感,但也对华为在“备胎”上的操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坊间的评论不断指出,贸易战将会使企业把供应链迁出中国,但美国媒体 Axios 就曾引述供应链业内人士的说法:脑袋正常的人,是不会把所有的供应链都撤出中国的。同样地,尽管外媒不断报道称疫情导致中国供应链停摆,促使供应链加速脱离中国,但企业在疫情里的经历,让他们再次确认:他们目前需要的,根本不是把供应链迁出中国,而是要降低风险,寻找备胎。
2020 年 3 月底,中国的疫情开始得到有效控制,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已基本恢复,但紧接着疫情在海外突然爆发,反而轮到中国以外的供应链停摆,拖累了苹果的生产计划。Wired 因而表示,那些本来叫嚣着让供应链迁出中国的评论,在全球爆发疫情后都静了下来。
要知道全球跨国企业,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在中国建立起来的供应链生态,经历了各种考验,已经证明了“中国制造”是目前最可靠的供应链体系。根据向小田转引著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的信息,全球龙头企业均认为:中国供应链在疫情受控后迅速恢复正常运作,而东南亚供应链目前生产停摆,验证了中国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优势,因此反而减慢了他们把供应链迁出中国的脚步。
在短期内,科技企业仍然会以可靠的中国供应链作为他们的主力生产线,但这些企业也会继续寻找备胎,确保供应链有双重来源。
但是在长期来说,供应链离开中国的趋势,仍然会继续。毕竟在学院派管理模式里,最完美的供应链,只有足够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也能最大程度增加生产弹性。
长期目标:发展新兴市场
事实上,虽然中国供应链面对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力挑战,也要面对跨国企业追求多元化供应链的风险,但真正的最大威胁,其实是新兴市场本身的需求。
目前,不少企业会针对不同市场的需要,弹性调整供应链。例如我上文提到,苹果通过中国的 Mac Pro 的供应链为全球市场供货,但苹果也针对美国提供的税务优惠,特别在奥斯汀开了一条 Mac Pro 的生产线。近年冒出来的新兴国家,其市场形势与欧美地区更为不同,这些企业更加需要按照其独特的消费模式、市场规模和政府法规,对供应链进行针对性的布署。
近年,小米、OPPO 等厂商面对全球手机市场饱和,也为了应付中国市场份额的急速下跌,开始大力进攻印度这个新兴市场,并成为印度市场最大的几家手机生产商。但虎嗅曾报道,这些在印度出售的国产品牌手机,都不是“中国制造”,反而是在印度设厂生产的。随着中国品牌在印度愈来愈火爆,促使愈来愈多的中国供应商去印度设立工厂,慢慢建立起一个印度的供应链生态。
小米、OPPO 等产品走低价路线,对供应链质量要求较低,所以能适应印度的供应链环境。但售价昂贵、对质量要求极高的苹果,曾多次尝试在印度或巴西等新兴市场生产 iPhone,但这些新兴市场的供应链无法满足苹果的质量需要,导致苹果迟迟无法落实在这些新兴市场大规模生产的计划。
iPhone Xs 的全球售价(部份)。图片来源:Statista
苹果一直想在印度建立供应链,并不是因为印度的供应链真香,而是因为印度政府鼓励在本地生产,并对进口手机征收各种关税。要知道 iPhone 本来就卖得贵,再加上进口税,就更难打进这种对价格极为敏感的新兴市场了(上图)。同样的,巴西的 iPhone 售价为全球最贵,也是因为巴西的进口税极高,所以,尽管苹果在巴西生产 iPhone 时也遇上各种困难,但多年来仍在尝试把供应链迁入巴西。
此外,这些跨国企业要适应新兴市场,也不一定因为政策或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在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时,往往开出各种诱人的优惠,再加上新兴市场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也更低,企业也乐于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售价以适应消费力较低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分散供应链,降低风险,也能通过区域性的竞争,在与中国供应商谈判时,也能取得更大的议价空间。
所以,跨国企业仅仅是暂时无法离开中国,不代表他们不打算把供应链迁出中国。只要新兴市场的供应链环境逐渐成熟,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把供应链(部分)牵出中国绝对是喜闻乐见的。
中国如何应对?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不过他也强调,但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短期内不会,也无法和中国脱钩。
长远来说,这对中国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但我们仍然占有优势。因为我们有着很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变化。
对于区域决策者而言,要继续把跨国科技企业的供应链留在本地,绝非单纯仿效欧美国家,搞搞税务优惠、或地价补贴。对于高科技供应链来说,降低成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当地如何协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严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高科技供应链的优势,并不是成本,而是强大的生态系统;未来的工业,也不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而是所谓工业 4.0 时代。
那么总结说来,面对未来供应链格局的改变,中国应该怎么做?
中国必须强化生态系统的粘性。目前,中国的 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远远领先其它新兴市场,我们需要发展更智能的供应链,为科技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吸引跨国企业加强投资。
中国也必须要进一步开拓内需市场,强化本地供应链的吸引力。即使中国不打算通过贸易战保护自己的市场,供应链与市场的距离和便捷性,也会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要吸引力。试想:如果特斯拉在中国卖得不好,Elon Musk 真的会来中国设厂吗?
而供应链从业者,也要认真适应多样化来源的供应链趋势,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少批量、长距离、多来源协作做足准备。工厂需要部署更精密的信息系统,处理来自多个地区、零碎又杂乱的生产和销售数据;也要开拓更多的物流渠道,进一步适应把少批量的货物频繁地送到从未接触过的区域;此外,大家也需要预留出更多的冗余时间和库存,寻找更多的多样化供应链,以应付国际贸易里可能出现的各种磨擦和意外。
但无论如何,时间仍然在中国这一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