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学知识普及。
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一千例以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4月22日,湖北现有重症病例降至2例,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一千例以内,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已有半数以上治愈出院。但个别地方聚集性疫情确诊人数仍在增加,要尽快阻断传播途径,补上防控短板漏洞,坚决遏制疫情反弹。
五一出行如何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对于大部分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出去旅行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目前每日仍有新增境外输入病例或者本土病例,要保持警惕。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这些高危人群不建议出行旅游。对于出行人员要注意预防:
一是出行前做好准备,建议就近错峰出游,尽量避开热门景点或者景点的高峰时段,避免在密闭空间内开展一些娱乐项目。如果准备跨地区出游的话,应该选择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并且要提前去联系景区,了解当地的防控政策,按要求做好准备,也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口罩、手消毒剂物品,以备路上使用。
二是途中要做好防护,如果乘坐飞机或者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的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要做好手卫生,并且妥善保存票据以备查询。
三是旅行期间要做好防护,在游玩过程中在景区有序排队,保持人际距离,当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咳嗽礼仪,随时做好手卫生。出去住宿的话,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宾馆,入住后要开窗通风,旅途中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该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冯录召强调,当前仍然不推荐大规模的聚餐,也不建议携带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幼儿进行堂食。普通就餐我们还要建议选择一些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就餐前要做好预约,做到错峰用餐来避免拥挤。如果多人共同用餐时,推荐使用公筷和公勺。另外,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尽量减少饮食次数,在景区内建议首选外带的食品。如果在餐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学生返校中、开学后该注意什么?
近期多地高校陆续公布开学时间,针对返校途中如何正确防护,开学后上课、用餐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冯录召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安排进行返校,返校的途中如果是长途旅行返校,应该随身携带口罩、手消毒剂这些物品,在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还要按照乘务人员的安排,全程佩戴口罩,妥善保存票据,在旅途中要做好健康监测,到校后应该按照所在地的防控政策和学校的安排进行登记和健康管理。当然,学生还是要主动学习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采取一些科学恰当的防护措施。
第二,开学之后上课,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应该主动测量体温并且佩戴口罩,座位之间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在教室停留期间也要避免扎堆,宿舍内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近距离接触,当然宿舍人可能比较多,所以必要的时候也要佩戴口罩,各宿舍之间不鼓励互相串门,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这些症状,应该主动报告学校,并且及时就医。
第三,在就餐方面,建议学生自备餐具,避免混用,就餐保持一些距离,可采用间隔错位就餐、分时段就餐等制度,学校也应该避免外卖入校。当然这些建议我们也会根据疫情形势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
气温升高疫情会消失吗?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表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相对来说,这种传播方式受气温的影响会小一些。而且我们也注意到南半球国家目前处于夏秋季,天气比较炎热,但是新冠疫情依然持续发生。最终情况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施一说,新冠病毒是一种囊膜病毒,相对来说,对温度是比较敏感的,气温升高是不利于病毒存活的。但是,还需要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尤其是不同的病毒传播方式是不太一样的。比如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流感病毒主要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相对容易受到气温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流感一般是在气温比较低的冬春季高发,夏季不常见。
新冠病毒源头找到了吗?
针对网络上美国有人怀疑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可能是新冠病毒来源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表示,美国方面对此没有公开回应,我们无从做出判断。
施一说,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学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发生同类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开展病毒源头研究,对新冠病毒的来源提出了许多学术观点及假设、猜想。中国科学家目前也在认真开展相关研究,为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的起源,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从病毒溯源的科学研究全过程来看,这是一项科学难题,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将众多生物学信息和流行病学证据汇聚成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才能真正完成任务。人类历史上很多疾病比如艾滋病、SARS等,对其源头的探索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研究结果仅是推测,尚未得出最终的答案,研究工作至今仍在继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希望世界各国把精力和关注点集中放在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上,病毒溯源这一科学难题需要各国科学家深入研究。
疫情何时结束?是否会常态化流行?会变成慢性病吗?
施一说,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国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经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其对人类的威胁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难说在短期内结束。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常态化流行,有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有,但是发生概率比较低。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高传染性的特点,例如今年人群对流感免疫,但明年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株,导致再流行。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这么高的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也有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传播能力高,已有四种冠状病毒为季节性流行,新冠病毒形成季节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发展趋势如何,我们相信事在人为,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有效药物的发现,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发,必将帮助人类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关于新冠肺炎是否会变成慢性病的问题,专家分析认为,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复制,慢性携带不太可能。从其同类的两种冠状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症的两种冠状病毒,尚未观察到感染者持续带毒。从我国几万名新冠恢复者来看,也未观察到长期带毒的迹象。因此,目前的知识认为,个体感染新冠病毒后长期带毒的可能性极小,现阶段也尚未得到证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证据。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音:杨真宇
编辑:管仲瑶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