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到口罩了吗?”
那时候,不管是医院还是普通家庭,口罩都极度缺乏。
朋友圈、家庭群,都在关心哪里可以买到口罩。
每天刷新闻,也总是能看到国人“扫光国外口罩”的消息。
当时河马哥天真的以为这是国外华人或组织自发的行为。
我还奇怪,他们怎么能搞到数以亿只的口罩?
直到看了今天这部纪录片才恍然大悟:
原来疫情期间,采购口罩早已成为“暴利行业”。
嗅觉敏锐的“口罩猎人”们,早已赚的盆满钵满——
《口罩猎人》
这不是一部专业导演的作品。
而是来源于一位著名微博博主:花总丢了金箍棒。
与他拍摄的本片相比,他更著名的事件应该是网络反腐。
他鉴定过数百位官员的手表,扒价格、曝信息。
几年前著名的“表哥”杨达才被扒手表,就是他的手笔。
花总在微博上曝光过很多不合规范的事件,甚至曾收到过死亡威胁。
而这一次,他和口罩商人林栋在土耳其寻找物资,仍然是过着刀尖上行走的日子。
口罩商人林栋,30岁,广东湛江人。
从事医疗行业8年,有正规的采购资格和渠道。
国内疫情刚爆发,他就在海外采购了1500万个口罩。
这次成功后,很多国内医院和基金会等机构便找他买口罩。
林栋呢?
把自己采买的基点定在土耳其。
他的解释是:土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汇集了欧洲和亚洲的情报资源。
所以,这里是他入局的优选。
彼时,口罩的利润甚至已经超过毒品,利润率高达100%——300%。
因此,很多人变成了“口罩黄牛”,连当地的军火商都做起了口罩生意。
所以,当怀揣着口罩订单和若干现金的林栋来到这里,他首先找到一家安保公司。
雇佣保镖,携带枪支,护其左右。
然后,他找到从事军火生意的人当中间商。
毕竟,在鱼龙混杂的土耳其,
林栋人生地不熟,需要“地头蛇”帮他寻找资源。
再加上,他自己的渠道资源也在主动寻找物资,
因此,林栋迅速在伊斯坦布尔打开了知名度。
用他自己的话说:
当地人都知道在香格里拉大酒店有两个中国人在采买口罩。
由于有大量现金和订单,主动来找林栋合作的人很多。
只是由于不符合国内标准,合作成功的很少。
比如,在寻找口罩的过程中,
有一家当地制衣厂直接改成生产口罩,只是由于缺少中间的熔喷布,直接被pass。
在寻找熔喷布的时候,他也看过无数家生产商,但大多铩羽而归。
这就使得林栋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却面临无法交付国内买家的困境。
在拍摄期间,主要负责和花总沟通的是林栋的助理。
而林栋则忙于各种电话沟通。
和国内买家协商,和国外渠道资源对接······
原本只有7天的行程,硬生生拖了一个多月。
直到视频发布前,林栋还在土耳其主动隔离中。
在拍摄过程中,花总问林栋:“后悔接下这单生意吗?”
他回答:后悔。
因为在国内,他没想到出国购买口罩这么困难。
每天过着刀尖上行走的生活,焦虑、烦恼、安全问题时刻伴随在他左右。
甚至经常需要靠酒精才能放松下来。
跟随着摄像机,河马哥看到了林栋曾经面临的困境。
土耳其的有些卖家,没有能力生产口罩,但拿定金拿的很愉快。
比如,有一对生产口罩的兄弟,口头答应会按期交付商品。
但多日过去了,他们却生产不出符合标准的口罩。
他们本想用DIY口罩蒙混过关,但林栋方不接受,要求他们退款。
但退款之路何其漫长。
每次去要账,土耳其商人从今天推到明天,从这个月推到下个月。
不得已,林栋找来了军火商来协商。
无奈之下,兄弟俩保证明天下午5点前完成退款。
但最后林栋还是在一个月之后才追回货款。
作为一个旁边者,我不知道这笔货款对林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要和买家低头道歉?又或许意味着他自己会亏掉这笔款项?
不管是哪种,他的焦虑透过屏幕我能感知到。
同时,我也能感知到他拥有的财富超乎想象。
林栋,带理查德·米勒手表,着高级西装,住高档酒店,坐奔驰S级轿车。
谈生意一开口都是千万美元级别。
在土耳其他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终于找到了符合标准的熔喷布生产商。
老板态度强硬,每吨熔喷布报价高达三万五美元。
如果按照这个价格算下来,加上关税和运输成本,和国内不相上下。
于是,林栋提出以物换物的合作方式,甚至帮助对方扩大中国市场。
但他不在乎,他只关心林栋能买多少。
而林栋在这场交易中,也非常果断。
他几乎没有过多思考,就报出自己可接受的报价。
而且一开口合同都是签两年,每月150吨。
但对方要求提前支付1200万美金的保证金。
经过几天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合作。
具体合作条件是什么?不得而知。
但原谅河马哥这个穷人,被他们开口动则千万、亿万美金的交易惊了一哆嗦。
到后期全球疫情爆发,林栋干脆直接以天使轮投资的方式入股相关企业。
此时的他,已经不是起初那种“赚上一笔就回国的心态”。
回顾林栋的土耳其之旅,刚开始他只是为国内机构采买口罩而来。
那时候他每天接待不同的人,忙于各处寻找物资,
经历过被骗,达成过交易,迅速成长。
在这场为国内输送口罩的过程中,他直言赚了一点,但赚的不多。
但全球疫情爆发后,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口罩商人。
他手里有资源、有渠道、有商品,本来打算卖到国内的口罩转而卖给国外,一下子他的财富暴增。
他由以前的亏损快速转亏为盈。
在这部纪录片中,林栋尽情展现了他魅力的一面。
果断勇敢、眼光独到、理智现实、智商情商很高·······
但导演花总在一开始就表明了,他要客观真实的记录采买口罩的过程,所以虽然片中虽然展现了林栋的魅力,但也抛出了一些尖锐问题,凸显了林栋身为商人的本质。
花总问:你怕不怕大家说你在发“国难财”?
听到这个提问,林栋几乎没有迟疑,发出了一系列反问:
为什么赚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为什么口罩就应该捐赠?为什么我一定要做个好人?
一系列反问,林栋相当于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
我就是一商人。
没那么伟大,没那么无私,没什么道德制高点。
我要吃饭,员工也要吃饭。
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采买口罩,赚一点钱怎么了?
况且为这笔买卖他已经垫资上亿,担负很多风险,
无论是安全上还是资金上,一个操作失误,他也会赔的裤衩也不剩。
而且按照他在片中的说法,一片口罩运到国内他只赚3——5毛钱。
河马哥觉得他的回答没毛病。
林栋虽然有钱,但和马云、任正非、雷军之流相比,他渺小的不值一提。
他也只是恰好在这个风口浪尖打上了顺风车,幸运的赚了一笔而已。
河马哥想过,如果有这样一个赚钱机会,我会去土耳其吗?
我不会。
因为不管是资源、胆量、资本、能力,我都做不来。
所以,林栋赚的钱我不羡慕,更不会道德绑架他。
就像他说的:“这个生意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轻松,发了国难财,赚着高回报和高利润,绝对不是。”
而且当后期全球疫情爆发后,欧洲人、中东人、非洲人都在做口罩生意,
这笔钱你不赚,别人也会赚,此时,那更谈不上发“国难财”了。
然后,花总继续追问说:
你现在住着包酒店、包私人飞机、过着奢侈生活,担心会被骂吗?
他回答:不会。
首先,他说每个人的消费观不一样。
他是一个兜里有一百块就全花掉的那种人。
自己赚的钱想拿来自己享受,怎么了?
同时,他也说不怕别人骂,只希望不要连累家人。
虽然在看本片的过程中,河马哥对花总的有些提问有异议,但不可否认这些问题会是某些杠精的杠点。
在视频中提前规避了被杠的问题,对林栋,对导演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都不容易,都担负很多风险,
他们不需要你感同身受,不需要你的夸赞。
当你看到了贴满“中国加油”的医疗物资,你能知道它们的来历及背后的事故,那就足够了。
Ps:腾讯视频有资源。
一句话表明自己很谦逊
鄙人是个帅逼
点「在看」,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