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喜同学
首发于作者个人公众号:XI 区(ID:zhaoxitongxue)授权丁香园修改发布
实验背景与目的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
小龙虾也叫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 5.6~11.9 厘米,整体颜色包括红色、红棕色、粉红色,甲壳上有明显颗粒。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小龙虾好像不管吃多少只都吃不饱?
考虑到手工剥小龙虾的过程中,由于手法不同,可能会存在虾肉残留在虾壳内的情况,导致出现测量误差。
因此,作为一名前影像科医生,我决定借助更精准的 CT 分析一下这个夏天最为关键的问题:一只小龙虾有多少肉?为什么吃小龙虾不容易吃饱?如何利用本次 CT 检测结果更科学地指导吃小龙虾的实践?
实验设计
受经费限制,本次试验对象为一只来自著名产地的小龙虾(避免广告嫌疑,不公布产地),规格为 8 钱以上。
为符合实际情况,小龙虾已经过厨师烹饪(十三香口味)。烹饪完成后经过清洗,去除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脂,静置 12 小时,等待部分水分挥发后,进行 CT 扫描。
下图为本次受试小龙虾(旁边的贝壳作为大小对比,贝壳直径 4cm)。
作者摄
本次实验设备为 SOMATOM Force CT,使用 UHR 超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主要实验结果
以下是小龙虾重建图像。
后前位,cVRT 重建(作者供图)
前后位,cVRT 重建(作者供图)
头足位,cVRT 重建(作者供图)
局部特写,cVRT 重建(作者供图)
不同模板重建的图像 Cinematic Rendering 重建
小龙虾局部特写,cVRT 重建,空间分辨率为 27 个线对 @2% MTF(作者供图)
UHR 超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和普通高分辨率模式的比较,cVRT 重建,注意观察虾头的六根触须(左图为 UHR 超高分辨率模式,右图为普通高分辨率模式)
UHR 超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和普通高分辨率模式的比较,cVRT 重建,注意观察虾头的六根触须(上图为 UHR 超高分辨率模式,下图为普通高分辨率模式)
结果分析
接下来,让我们测量一下小龙虾的体积和密度。测量发现这只受试小龙虾体积为 36.94 ml,平均 CT 值为 162HU(烹饪过程会损失一部分重量)。
受试小龙虾体积为 36.94 ml,平均 CT 值为 162HU(作者供图)
可食用部分:虾肉体积为 4.22ml,平均密度为 65HU,占全虾体积比 11.42%。
虾肉体积为 4.22 ml,平均密度为 65HU(作者供图)
这两个漂亮的螯足也有肉,不能浪费。测量发现螯足内虾肉的体积为 4.09ml,平均密度为 58HU,几乎与腹部的虾肉重量相当。
螯足内虾肉的体积为 4.09ml,平均密度为 58HU(作者供图)
两部分可食用组织体积合计为 8.3ml,总体积占比为 22.47%。根据 CT 值推断,虾肉的密度比整虾密度低,因此,按重量计算的可食用部分占比会更低一些。按这个比例推算,本次受试小龙虾中至多 1/5 为可食用部分。
两部分可食用组织体积合计为 8.3ml,总体积占比为 22.47%(作者供图)
可食用部分 CT 三维重建,上方为螯足,下方为腹部虾肉(作者供图)
考虑到螯足内的肉很难被吃干净,而且很多小体型的虾或者某些时期的小龙虾螯足内几乎没有肉,因此可食用部分占比会更低一些。
按上述比例估计,一斤小龙虾,最后吃到嘴里的大约只有 50~100g。
小龙虾侧位图 cVRT 重建(作者供图)
也许有人会反驳,还有虾头里的虾黄没算呢!
那么,我们接下来利用 CT 扫描的数据了解一下虾的解剖结构。
可能是史上第一只小龙虾的 CT 断层解剖重建图像(作者供图)
对照网络找到的示意图如下:
小龙虾的解剖结构(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平时所说的虾黄对应的是小龙虾的消化腺和性腺,CT 测量发现,这部分密度角相对较低,说明含有脂肪。而颜色偏灰黑的部分多为胃及胃内容物,这部分不能食用,不小心吃到嘴里自然味道欠佳。
小龙虾的消化腺相对密度较低,说明含有脂肪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大多集中在虾鳃,内脏和虾壳中,如果吃虾肉的话,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较小。而相对重金属含量较多的内脏,尝尝味道就得了。
综上所述,我们费劲拨开虾壳,每只虾只有大约 1~4 克虾肉吃到嘴里,可能和剥虾耗费的能量相当,难怪总觉得吃不饱,搞不好会越吃越饿。
此外,由于经费限制,本次研究只采用了一只 8~9 钱的小龙虾,对于不同体型小龙虾的可食用部分含量、野生小龙虾和养殖小龙虾的区别仍需要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责任编辑:gyouza)
欢迎向丁香园投稿!
好文不怕贵,舍得给稿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后台回复「投稿」即可查看投稿规则
或点击菜单栏「投稿」查看投稿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