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地区都在发放消费券,但我认为就业券效果更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来养猪,我们猪就多了”;“我们全国粮食库存能够满足全国14亿人吃一整年的,没有哪个国家的库存比我们还多。”
农业巨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凤凰网财经等媒体采访时,坦然回应了包括裁员、猪肉价格、粮食安全等尖锐问题。
疫情之后,如何拉动消费成为很多专家热议的话题之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发放消费券。据商务部统计,疫情以来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70个地市已经累计发放消费券190多亿。
不同于直接发现金,消费券多为“满减”(例如满100减50元),对消费有一定的杠杆放大效应。据支付宝数据,3月份以来,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通过支付宝发放数字消费券,平均“杠杆效应”超过8倍,最高达到15倍。
从数据来看,消费券似乎效果不错,但也有一些老百姓对此颇有微词:“消费券就是个变相打折,现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不需要的东西打折也不买。”
对此,刘永好承认消费券对推进消费有一定的价值,“但我认为发放就业券效果更好。”
何为就业券?他解释,就业券主要面对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增加就业岗位,每新增一个就业就可以得到一张就业券,政府对每张就业券予以补贴。
就业券的提案来自于他的实地调研。“我们做了两次大的调查,收回了六七八千份调研的问卷,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外向型企业的员工转行了,转去做送外卖、滴滴司机,或者更加灵活的就业。”
概念听起来很美好,但也有一些疑问:如果企业一边裁员一边招工怎么办?招短工之后又裁员怎么算?一张就业券该补贴多少?就业券真的能拉动消费吗?
对于“一边裁员一边招工”的问题,刘永好表示应该计算净增加人数,要用新增人数扣减裁员人数。“比如你裁员10个,新招工20个,你的新增就业就是10个。”
另外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段发放来解决“招短工”的问题,例如年初发放一部分,年底发放一部分。“如果一年时间内都新增就业20个,才能享受20个就业券的(全额)支持。”
每张就业券该补贴多少钱?
“有人说发(补贴)1万,有人说发5000元,有人说发2万。究竟发多少,这是政府要考量的(问题)。”他算了一个账,假设每张就业券补贴1万元,全国花1000亿就能解决1000万人的就业问题。“稳就业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发放就业券有哪些好处?除了稳就业,就业券还能增加投资、拉动消费。“只有增加投资,才能增加就业,(企业)不可能为了就业券去增加员工,这是不可能的。” 同时还能促进消费,更多人就业有了收入之后自然会消费。
刘永好认为,发放就业券是稳就业、拉投资、增消费“一箭三雕”的好事。
他强调,就业券的发放要一视同仁。“不管是外资、民企、国企,都要一视同仁,公开、公正、透明,(消费券)可检验、可量化、可考核的。”
刘永好介绍新希望集团之前就提出了“千百万”的人才计划---三年内“招一百个博士,一千个硕士,一万个大学生。”现在加快了进程,“三年的计划一年完成”。
他特别提到有两个方向特别需要人才,其中一个是养猪。
“我们要大力扩大养猪规模,通过科学化方式,智能化的方式进行养猪。我们在数字科技这方面也要做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博士、硕士和大学生。”
02
对于新希望来说,猪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飙涨的猪肉价格,愈发火热的生猪养殖、进口猪肉的冲击,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新希望是全国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对生猪养殖是全产业链投入:从采购原料,到培育饲料,到繁育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终端销售。作为生猪养殖业的龙头,刘永好回应了很多关于猪的犀利问题。
肉价为何飙涨?老百姓的猪肉自由何时能来?
刘永好解释,肉价飙涨部分是因为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了40%,小猪产能不足,导致中国肉猪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也导致了中国猪肉价格大幅度的上升,拉动CPI的上涨,(形成)历年来最高的猪价。”
猪肉价格飙涨,产能不足,市场供不应求,让生猪养殖成为一个巨头青睐的新赛道。包括万科、恒大、网易等房地产和互联网巨头都开始“跨界养猪”,引发不少争议:“搞房地产还不如养猪。”
对于这些新入局的竞争对手,刘永好表现大度:“现在很多其他的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也进入养猪,好不好呢?我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来养猪,我们猪就多了,我们的技术水准、能力就高了,这是好事。”
“现在国家号召恢复生猪产能,给好政策,大家都在养猪。”但他也给出预警,养猪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互联网养猪,房地产也养猪,这样的发展一定会过量,最后的结局就是价格低过成本线,进入了低谷期。”
互联网、房地产巨头都开始养猪,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这是否意味着肉价将大跌,老百姓即将迎来“猪肉自由”?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刘永好介绍,养猪是周期很长的产业。从建猪场,到种猪的繁育,到原种猪,到父母代,再到商品代,一代代繁育过来需要长时间和高投入。
“大家都在养猪,虽然形成新的高度和热度,但今年猪肉相对短缺和价格高这种格局还会持续存在。”
“猪肉自由”何时来?刘永好预计,“今年猪肉不会过剩,但是明年和后年猪肉过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解释,过去几十年里,毛猪价格是“涨几年,跌几年,又涨几年,又跌几年”,跌的时候甚至跌破成本线,让不少养殖户农民受到很大的损失。
他预测,今年猪肉价格将有下行的趋势,但仍然维持在高位。到了年底价格会适度上涨,因为年底是猪肉消费的高峰期。
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生猪养殖行业,刘永好强调要用更科学的方式养猪。例如改造更新养猪宿舍,实现“楼层化养猪”。他介绍,将在北京平谷建一个“5S猪厂”,用智能化的手段养十几万头猪,“整个车间甚至看不到人”。
提到农业,一个略带尖锐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是进口。
当猪肉价格飙涨时,进口猪肉是否能平抑物价?是否会对本国生猪行业造成冲击?疫情之下,多国纷纷限制粮食出口,粮食安全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刘永好回应了凤凰网财经提出的上述问题。
当中国猪肉价格飙涨至历史高位时,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最新一起的数据:截至5月2日当周,中国买家向美国猪肉出口商发出了4.02万吨猪肉订单,创下近6个月来最大购买记录。
4万吨美国猪肉能否平抑物价?会否对国内猪肉生产商构成冲击?刘永好承认,现阶段美国进口猪肉能在一定程度上压低猪肉价格,“但长远来看,中国每年需求是6亿头猪,光靠进口完全满足中国猪肉的供给是不现实的。”
他直言:“国外的(进口)猪肉只能作为补充”。因运输原因,进口猪肉一般都为冻肉,“中国人喜欢吃新鲜的猪,这是消费习惯决定。”
刘永好总结,中国在养猪上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度不高,规模化不够。”生猪养殖以小散户为主,农民家家户户都养猪,在房前屋后养猪。“但我们通过这几年奋起直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养猪养的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对于猪肉的大量进口,多国已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引发了群众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民以食为天,一些居民开始考虑屯粮。
“我也看了相关报道,我们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我们全国14亿人吃一整年的,没有哪个国家的粮食库存比我们还多。”刘永好对于粮食问题非常自信。
对于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他提出要从一个全球的格局来看。“全球化的粮食供给的体系已经形成,并且已经维持了数十年,有一些国家会大量的进口粮食,有一些国家会大量出口粮食。”各国根据所在区域的土地、水、农作物和生产成本的优势做全球布局。
“(全球)总的粮食生产有所过剩的,而不是供不应求的”,刘永好判断并不存在所谓的“粮食荒”。“疫情之后,导致了我们供应链的暂时短缺,但是从长远看粮食供给没有问题。”
“中国粮食基本上自给自足。” 他指出,粮食主要指的是以大米和小麦为代表的主要口粮。玉米、大豆也是粮食品种,但是更多的是作为动物饲料和工业品原料来用。中国是全球大豆最重要的进口商,进口了全球超过60%的大豆。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印度等国都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商,现在市场是能够满足需求的。
“我们对粮食安全研究了很多,我们认为粮食现阶段不会造成短缺,对中国来说不会造成短缺。”刘永好明确表态:“往后走,我们粮食安全是基本能够保证的。”
从就业增长到生猪养殖再到粮食安全,这位农业大佬在三个小时里对行业现状深入分析。虽然目前依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但仍然可以明显感受他的信心:
“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养猪养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没有哪个国家的粮食库存比我们还多”;“疫情不单单带来了困难,也让我们看到了机会,我们要拥抱新的变化。”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凤凰网财经2020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