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pixabay
文 |《财经》记者 降蕴彰
编辑| 王延春
“两新一重”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主要指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5月22日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同时还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而短期新基建还不能从规模上取代传统基建,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等重大工程仍然是重要的投资项目,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加强改造升级。此外对于扩大有效投资,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和“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防止再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对民间投资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5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0年中国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等专家一致表示,中国政府没有设定2020年经济增速目标,并不等于对经济增长没有要求。
一位不愿具名的财政专家提示,不要低估中国政府这种“化零为整”的一系列刺激措施,它对引导预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提振作用。
供、需两端逐步回暖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公布主要经济数据显示,1月-4月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比增长均为负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6.2%、货物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整体上,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和逆周期政策发力,中国二季度主要经济数据将会明显好于一季度,经济同比将转为正增长。如果全球疫情控制比较好,中国下半年经济形势必定进一步好转。
2020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虽然中国政府没有提出2020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面对并不乐观的出口形势和增长平稳的居民消费,年内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就需要强有力的稳投资等措施。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中央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称之为2020年中国财政政策“三箭齐发”;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为加大宏观刺激政策实施力度,中国政府2020年将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加之,将实施的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2020年中国政府将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多位专家表示,年初以来,中国政府针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和个人,给与了一些专项资金支持,综合5月22日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政策措施,综合起来看,这等于是2020年中国政府推出一个10多万亿元量级的重磅财政政策大包。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更进一步,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不简单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上。拿异常状态下的GDP去检视正常状态下确定的经济翻一番目标,明显不合适,也不符合客观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5月中旬公布的1月-4月主要经济数据来看,虽然中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但这个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应该是短期和阶段性的。仅从4月中国主要经济数据来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已经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从-1.1%提高到3.9%,年内首次转正;制造业增加值改善幅度最大,同比从-1.8%提高到5.0%,已基本回到2019年的中枢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2.2%,较前值-10.9%回升幅度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从-15.8%回升到-7.5%,实际增速从-18.1%回升至-9.1%,虽然消费没有出现报复性反弹,但显示实物性消费品的通胀压力缓和;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2%(3月份下降3.5%),进出口相抵,4月贸易顺差为3181亿元。整体上,4月中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均在提高,供、需两端都在回暖。
事实上,一季度中国经济大幅滑坡主要是受到2月经济的拖累。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仅为-6.8%,其中3月该数据为-0.8%,与之相对应的投资、消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数据的降幅明显收窄,均呈现好转势头。伍戈对此分析说,3月中国经济数据较2月有所企稳,说明逆周期调节已经取得积极效果,“中国政府已经为下半年的经济复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二季度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从疫情中恢复,但是考虑到疫情海外扩散,对外贸部门的影响或在二、三季度集中显现,外贸部门压力或向内需(消费、投资)传导的风险仍然很大。
历史经验表明,在出口情况差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很难有较快增长,因此2020下半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极有可能是向正常增长趋势缓慢修复,而不可能呈现V型反转。
落实好稳投资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就必须实施强有力的稳投资措施。
2020年中国政府总计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财经》记者从中国财政部获悉,截至目前,中央已经分三批下达2020年新增专项债2.29万亿元,地方政府已发行1.274万亿元,提前完成下达额度的55.6%。其外,中央还下达了2020年的5580亿元一般债券。合计中国政府已经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债券限额共计2.848万亿元。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目前中央下发的专项债资金“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这意味着,2020年3.7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将主要用于基建投资。《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在中国部分地方省份已经公布的2020年1-4月新增专项债募集资金用途中,与基建相关已经大幅提升至80%左右,主要是投入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领域,以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型基建领域。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国家允许专项债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这样就可以通过“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方式,吸引金融机构、民营资本参与基建投资,各路资本发力,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按照他的预测,2020年新增3.75万亿元的专项债,或将撬动5—8万亿元左右的基建投资。
新增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之外,外界普遍关注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新出炉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扩大有效投资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具体到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资规模有多大?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带领团队,通过对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8个新基建重要类目的分项测算,认为2020年中国新基建的投资规模约2.18万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预计2020年中国新基建投融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至3万亿元。
外界对中国新基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特高压、充电桩、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这7个领域,但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说,实际上,中国新基建项目远不止这些,前些年,中国已经建成一些支撑现代数字化平台运行的新基建工程,现在要趁势总结抗疫的经验,再结合老基建所说的架桥修路、医院学校、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等,互相渗透结合,在全中国打造更好的一些经济增长的集群、增长点区域、新的开发区,进一步形成战略性的、对经济成长有支撑意义的基地。
“珠三角、长三角和现在北方看重的环渤海,是最基本的三个增长极了。其他那么多城市群、城市圈,还有现在要开发的另外的一些区域性中心,都应该把新基建的因素合理注入到它们的开发中间去。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投资重点。”贾康说。
在民间投资活力不足的情境下,中国新基建投资目前主要是依靠政府和央企、国企。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中国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等专家提示,新基建项目存在较多商业性、逐利性、可变性,有诸多不确定和高风险因素,并不适合政府财政和国企、央企为投资主体,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放开新基建投资的市场准入,破除信贷、创新、招投标等隐性壁垒,让机制灵活、产权盈亏明晰、决策自主分散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社会资本也能加入新基建的投资当中。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疫情报道
责编 | 刘思言 siyanliu@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