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来,中国疫情防控支出上千亿。(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全文共5133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四个月来,中国疫情防控支出已上千亿,全年复工复产的经济扶持预计逾两万亿。
“这些政策使几亿人受益,及时有效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
责任编辑 | 顾策
在2020年5月22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列出了有关财政资金安排的一系列数字:
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特别抗疫国债。2万亿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另,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均面临多重挑战。疫情发生以来,多个国家的抗疫相关支出均达到万亿人民币水平。美东时间2020年3月27日,美国众议院就投票表决通过一项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议案。
结合“两会”数据,南方周末记者根据财政部官方公众号和新闻发布会数据,梳理出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中国政府的抗疫账本:
四个月来,中国疫情防控支出已上千亿,全年复工复产的经济扶持预计逾两万亿,全年财政支持规模逾八万亿元。
财政部是疫情开始时反应最快的政府部门之一。
就在武汉“封城”的1月23日当天,财政部公众号第一次发布了关于疫情支出的信息:紧急下拨湖北省疫情防控补助10亿元。
三天后,全国各级财政已下发疫情防控补助资金112.1亿元,分别用于医疗救治、防控设备和物资采购等。
从10亿到1000亿,只用了一个月。2月24日,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达到1008.7亿。3月24日,达到1226亿。“两会”期间公布的最新数据是,截至4月底,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499亿元。
抗疫期间,中央财政也在源源不断向地方提供支持。
截至3月5日,在疫情防控资金中,中央财政下拨257.5亿,其中给湖北省的防控经费62亿。
每年10月底,中央财政会提前下拨下一年度给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2019年第四季度已下拨了2020年的转移支付预算6.1万亿。在此基础上,2020年3月又预拨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839亿元。按照预算法规定,在全国人大批准2020年中央预算后,将下拨剩余部分的转移支付预算。
此外,中央扩大了地方财政资金的留用比例,即把本应缴入国库的中央收入按一定比例划入地方国库,留给当地使用,省去了收上来再拨下去的流程。2020年3月至6月,在已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测算下来将新增留用资金1100亿。
拨付资金外,财政部在央行配合下,建立了下沉到县一级的监测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每级政府库款的监测和督导。
在抗疫资金中,最重头的支出之一应该是治疗费用。
3月3日,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符金陵介绍患者的医疗费用时说,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兜底,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0%。对疑似患者的治疗费用,按规定支付后由就医地来制定补助政策并安排资金,中央财政酌情给予补助。
那么针对疫情的医疗费用支出目前有多少呢?根据河北金融学院讲师臧建文梳理,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公布过两次数据,最近一次是截至4月6日,中国政府投入新冠肺炎的治疗费用14.9亿,其中医保支付9.9亿,财政投入5亿。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表示,截至4月6日,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已经达到2.15万元。
臧建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部分支出的确切记录,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一项。
根据财政部“两会”期间发布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19年末,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9.4万亿。2020年社保基金收入预计7.7亿元,同比下降4.4%,支出8.23万亿,增长9.7%。本年收支缺口4996.73亿元。2020年财政对社保基金的补贴将达到2.16万亿元。不过,其中并未细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一项。
全国医保池子的大小,可以从《2019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中看到:2019年全国医保基金总收入2.33万亿,支出1.99万亿,年末累计结余2.69万亿。即医保余额约占社保基金的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相应的医疗支出,但同时其它疾病的支出总体上也有下降。从短期来看,医疗保险支出正常进行总体上没有问题。
相较于短期、突发的疫情防控支出,政府财政对于经济复苏的支持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李克强提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这主要是指,为企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20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
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2020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此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2020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政策支持。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
在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总结了有关部门对此前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多达90项。其中,减免各类企业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降低电价气价,上半年为企业减负670亿元。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介绍春节期间收费公路三次延长了免费通行政策,三个月共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1590多亿元。
此前政府决定免征2020年民航企业缴纳的民航发展基金,该基金2019年收入478亿元,其中航空企业缴纳143亿元。
在一系列的经济扶持中,离普通公众生活最近、曝光度最高的是“消费券”。
5月8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介绍,据初步统计,在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累计发放消费券达190多亿元,取得了明显的促销效果。但实际上,与两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相比,190亿占比不重。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李克强这样总结这90项政策:
“这些政策使几亿人受益,及时有效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0年财政“四本账”预算收入共计42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万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12.9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7万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4万亿元。
“四本账”的支出达到45万亿元,收支相差3万亿。其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8万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6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2万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3万亿元。
从已发生的收支情况来看:
5月18日,财政部公布了2020年1-4月的财政收支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万亿,支出7.4万亿;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万亿,支出2.6万亿。总体来看,支出比收入多了1.9万亿。
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一季度,中国名义GDP增速-5.3%,公共财政收入下跌更多,为14.3%,这一降幅创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新高。据5月8日的统计数据,一季度28个省份财政收入负增长,仅西藏正增长。
据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介绍,财政收入的大幅下降,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疫情影响,包括防控、纾困、复工复产的帮助措施,拉低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约10个百分点;延续2019年的巩固减收降费成效,拉低约5个百分点。
在这个背景下,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
他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
2019年初,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就表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中央财政带头,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
2020年5月,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表示,在年初预算一般性支出压减不低于1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不低于5%,“三公”经费压减不低于5%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减政府开支,力争减支230亿元,统筹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北京、广州等地都有类似要求。
但即便在困难时期,多位人士也表达了对经济“家底”的信心。
5月1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2020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演讲中列举,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在央行的存款余额超过3万亿,财政的存款余额3.7万亿,机关团体这类广义的政府部门和财政性资金存款30万亿。央企、国企、行政事业性单位的净资产共有约100万亿。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市场经济从会计学、统计学的角度是资产负债经济,企业都有资产负债表,国家也有资产负债表。最新的资产负债表表明,我国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300万亿元。”
他说,这个资产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多年的投入、多年的发展形成的。我们的基础设施,无论是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还是市政,都已经在这些投入的支撑下形成了很有效的资产。“我们要促进一定合理的负债投资,形成大量有效的资产,这样就能使得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有更加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曾任央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现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的吴晓灵近日演讲说,目前各国政府都面临支出增加、收入困难的窘境,赤字增加是常态。
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救助措施一般有四类:减免税收,补助困难群体,加大应急和医疗支出,提供财政贷款或财政为企业担保。四类中,第一项减少财政收入,后三项增加财政支出。“在此格局下财政赤字必然扩大,增加政府债券的发行是唯一的出路”。
政府发债,目前有三条路:地方政府的一般债、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其中一般债计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和特别国债有还本付息的能力,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不计入赤字。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列出了这三条路的年度计划: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赤字规模比2019年增加1万亿;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比2019年增加1.6万亿;另发行1万亿元特别抗疫国债。
通过财政部预算和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算出,政府年度债务规模为8.5万亿(包括3.76万亿赤字、3.7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和1万亿特别抗疫国债)。其中,为此次疫情特别增加的债务规模3.6万亿,占42%。
“两会”之前,关于赤字率的讨论已经非常热烈。
4月27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专题会议中,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说,“我国去年赤字率是2.8%,今年即使再加3个百分点也只是5.8%,相比美国的赤字率从3%提高至14%,并不存在特别的压力。”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赤字率是财政上的一个老问题。我们总是不愿意提高赤字率或提高得很有限,但实际上这点钱根本不够用,我们一直卡在这个数上,而美国、日本、欧洲在2008年以后的十年赤字率都在6%左右,今年的情况下到10%甚至20%都有可能。”
他解释,“不要总觉得政府花钱不好。政府花钱,就减少了企业的负担。面对困难带来的损失,政府不承担,企业就要担、居民就要担,这种时候政府应该冲在前面。”
关于专项债,近年来它已成为地方债的主要增长极。据人民日报报道,2016至2019年,中国赤字规模从2.18万亿元增长到2.76万亿元,增幅不大。而同期专项债新增限额则从4000亿元扩大到2.15万亿元。
截至4月底,财政部已经下达了2020年2.29万亿专项债的额度,逼近了2019年全年的专项债额度(2.59万亿)。
财政部表示,专项债额度的扩大不是为了扩大财政投资,而是在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的背景下,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4月3日表示,中国政府债务规模这些年的增加幅度是可控的。截至2019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21.31万亿元,债务率为82.9%,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标准,同期中央政府债务16.8万亿元,也低于欧盟警戒线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志勇对南方周末记者预测,地方债(包括一般债和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规模预计在8万亿到10万亿,“十万亿级的财政刺激计划,符合现实的要求。”
张斌也说,10万亿要跟GDP总量比,那是GDP的10%,这个刺激力度在全球并不算高,美国第一轮刺激是2万亿美元,已经是GDP的10%,欧洲则更高,“我们相对来说还是偏谨慎、偏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