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当“绩考”遇到“疫考”,公立医院面临着哪些全新问题,又该如何创新管理、降本增效?5月23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宣传司指导,《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举办,杰特贝林公益支持的“两会精英汇”座谈会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交流探讨、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
“发挥好区域医疗核心作用
”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作为公立医院,在疫情发生时,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在做好本院防疫的基础上更好地保障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复工复产。
疫情前期,山东省立医院的发热门诊患者激增,其中很多患者是出于恐慌心理,盲目就医。为此,医院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科普、引导患者理性就诊。此外,医院还紧急利用帐篷医院的形式,将就诊和候诊患者严格分开,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全面恢复医疗秩序后,经过稳步推进,医院目前每天的住院人数在3500人左右,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95%以上。
按照相关要求,大型公立医院应该解决疑难、危重、应急问题,担当起区域医疗救治的带头职责,发挥核心作用。后疫情时代,针对山东省立医院老院区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山东省将从规划建设方面,在传染病、创伤、应急救治综合建设等几个重点领域给予大力支持。
对于医院本身来说,保证医疗安全是永恒的主题。除了要继续依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两大支柱外,还应通过“三医联动”搭建平台,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让公众得到更方便、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医疗机构更好地进行数据溯源和信息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互联网医院时代全面开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此次疫情中遇到了一些挑战,相信也是大部分医院管理者都面临的挑战:首先是院内感染的压力。一位患者感染相对来说容易救治,关键是要防止出现医护人员、病人或者陪护人员的聚集性发病。同时,还有人力资源调配的压力。疫情中,很多大型公立医院既承担着本部的新冠肺炎防疫救治工作、武汉一线的援助工作,还要保障本部普通病人的救治不间断。怎样在第一时间调配好医护力量是对管理者的重大挑战。此外,要面对防控物资短缺的压力。除了要保障本部、援鄂医疗队的防控物资外,还有很多医联体医院需要提供物资支持。最后,还有运营的压力。当前,很多医院都面临着应对亏损的考验。
后疫情时代,如何把过去和此次疫情期间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医院管理当中;如何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应该说,互联网医院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一直没有全面开通。疫情发生后,一方面医疗机构希望减少来院病人数量、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很多慢病患者用药不能间断。于是,华西医院在2月1日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医院的日门诊量已经接近1500人次,日处方量近200张,日配送药品约150次。
互联网医院并不适合所有病人,主要用于分流慢性病患者、术后定期复查复诊病人、健康咨询人群、检查预约以及初诊病人的检查预约。对于初诊病人,互联网问诊之后,医生初步判断需要检查的,会在网上开单并为其预约,线下到华西医院或当地医院检查。
在互联网医院的管理中,华西医院采取了“医院主导、统一规划、公司参与、市场机制”的原则。按照公立医院的管理办法,提供公益性服务。按照医院整体的业务发展、业务规范进行统一部署,明确线上、线下就诊标准和流程。无论是门诊还是互联网医院都是通过华西医院的门诊部进行管理,从而使线上、线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引进公司化、市场化机制,比如通过物流公司把药品送到病人家中。
互联网医院上线后,华西医院的病种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分流出去的病人很大一部分去了基层医院做检查和治疗,真正达到了分级诊疗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
“医院运行应更加优质高效
”在此次疫情中,协和医院在两个方舱、两个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和院本部隔离病房等“五个战场”承担救治任务。如今,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医院发展正面临全新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于患者来源的萎缩。一方面,患者普通就医需求被压制;另一方面,人员流动受到限制,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医主要首选居住地附近的医疗机构,医院外埠患者比例明显降低。其次是就诊模式快速更新。慢病、复诊患者更愿意线上问诊,医院实体门诊遭遇较大冲击。此外,疫情期间,正常医疗服务暂停,业务收入明显下滑,医院经济运行面临很大挑战。
后疫情时代,要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打造安全就医环境。为此,协和医院重点把好门诊关,坚持“一医一患一诊室”;把好入院关,严格住院患者前置排查,设置缓冲病区,做好分类管理;把好住院关,实施危急值预警管理,提升疑似和确诊病例应急处置能力。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调动员工积极性,需强化绩效引导作用。因此,要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不动摇,在恢复正常医疗秩序的过程中,因时因势调整绩效重点,针对当前核酸检测、CT扫描工作量增加等问题,及时给予绩效调整和引导;要推动微单元绩效管理,探索将临床医疗组、单机检查团队等作为绩效考核和分配的基本单元,释放“毛细血管”活力,最大程度调动个体积极性。
技术水平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医院复工复产中,恢复最快的还是拥有王牌技术的专科。在技术创新方面,医院将坚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育和奖励,促进形成器官移植、基因诊疗等核心技术。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医院应对经济运行危机上了一堂课。今年第一季度,很多医院业务收入断崖式下滑。后疫情时代,要将财务管理的理念不断延伸到发展战略制定、预算、采购、科研等更加广泛的领域,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药品、高值耗材、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控制运行成本,推动经济管理由“收支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华树成:
“高质量发展要突出五个注重
”近些年来,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不断从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等方面入手,努力追求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与多个方面密切相关。为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注重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公立医院,救死扶伤是首要职责。疫情发生后,吉大一院一方面组建队伍,分7批214人驰援武汉。另一方面,坚守本院病区主战场,做到疑似病人零漏筛、医务人员零感染、新冠肺炎患者零死亡。此外,医院还进行了多项创新,比如将自助设备、核酸检测中心等设置在楼外,避免患者在楼内流动,增加防控风险。
注重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一方面,医院和第三方公司合作,以质量和安全作为标准和内容,对医院进行评价评审。另一方面,强化绩效考核。医院和第三方公司共同设计绩效考核新方案,于2019年1月实施,正在不断磨合调整。目前来看,新方案取得较好效果,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吉大一院在2011年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持续做好转化医学研究。2016年,医院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倡导全院医护人员医工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合作,将临床需求与大学相关研究结合,提出临床需求1300多项,目前立项开发300多项,实现多学科合作,优势互补。
注重学科建设。近年来,吉大一院在人才引进、学科评价上下功夫,今年将开展第五次学科评价。每次学科评价,每个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都要在全院中层干部会上述职,将学科科研、教学、临床指标全部量化,做到公平公正。医院将评出优秀科室,进行奖励。为了做到客观评价,医院还请外部专家到医院进行学科评价,为医院学科把脉。
注重面向未来。医院目前开展的基因检测、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和3D打印在医学中的应用等先进技术,都代表着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医院正在谋划,单独设立一栋建筑,打造未来医学治疗中心,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
“以稳为先 创新驱动提高效益
”当前,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形势下,云南省作为边境省份压力较大。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前期的疫情防控中承担了公立医院应有的责任。在现阶段,医院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在稳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益和创新驱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体现在通过医院管理更加高效、医疗技术更加精湛、医疗质量更加安全、人才团队更加壮大、医疗服务更加贴心、后勤保障更加有力,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要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诊疗模式创新。目前,医院的预约挂号率已经达到98%。特别是疫情后,预约挂号和分时段诊疗改变了公众的就诊模式。今后,医院将进一步扩大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比例,力争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缩短患者在院候诊时间。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
努力提升运行效率。在提升运行效率的过程中,绩效改革非常重要。近两年,医院实行医疗组长管理模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在床位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外科手术量增加了近40%,职工的平均绩效增加了50%左右。
着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制约云南省公立医院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加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原因,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对较难,专业领军人才主要靠自己培养。医改以来,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全国相比,高端技术的发展仍然滞后,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加强远程医疗建设。云南省地域广阔,通过远程医疗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云南省正在规划建立一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医院,希望通过医院自身建设和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邻近国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
“信息化助决策更精准
”江西省和湖北省接壤,疫情之初,江西省防控任务艰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江西省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定点救治医院,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部署和指导下,开展了救治患者、指导基层、科研攻关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
在疫情考验下,医院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疫情相关支出增加。除了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的使用大幅增加外,诸如消毒类用品的支出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就诊患者明显减少。疫情暴发后,医院的门诊量、住院量大幅削减。同时,为保障医患安全,医院内跟病人接触比较近的科室,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除急诊24小时应急处置外,门诊暂时停诊。
不过,尽管目前医院的内外部形势严峻,但医院管理者还是应该增强信心,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医院战略目标任务,将重大发展指标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当中。实行精细化管理,有些医院已经成立了运营部,利用信息化作支撑,基于医疗大数据分析,专职于精细化成本核算,帮助医院管理者决策更精准。明确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重点,把钱用在刀刃上,该用的钱用,不该用的钱暂缓。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感染性疾病、呼吸与危重症、重症医学科等相关学科将是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需要加大投入。加强互联网医疗建设,在疫情救治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5G远程会诊室,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培训,对口支援武汉协和医院的远程协作,以及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远程指导,均做到了30分钟响应。同时,今年1月至3月,我院接受网上寻医问药咨询的患者人数接近7000人次。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医疗建设和普及,重点完善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的收付费机制。此外,还要提高学科建设能力。三级公立医院的一个重要定位是救治疑难危重症病人。这就要求医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通过提高病种难度系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医院效益整体提升。
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公立医院作用,建议采取“平战”结合策略,用好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的“医疗弹性”。承担定点救治任务的综合医院应该腾空一个院区或者一栋楼,“平时”用于其他疾病患者的收治或者作为健康教育主阵地,“战时”专门用于疫情患者的收治。
全国政协委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
“让感染科成为公卫哨兵
”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因此是疫情早期重点关注的地区。为了防控疫情,医院除了派驻专家在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还派驻3批医疗队赴武汉和孝感进行援助。
目前,公立医院一方面要做好常态化的防疫工作,另一方面要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院业务。我院逐渐分区、分步骤恢复医疗秩序。与去年同期相比,现已恢复90%~95%的工作量。
对于广大公立医院来说,在常态化防疫过程中,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医院在创新学科建设方面紧抓两点:首先,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搭建科研平台,建立转化医学中心。其次,面向未来医学,搭建技术平台,加强对基因检测、免疫治疗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还应突出医院特色。感染病学科一直是医院的优势学科。如何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建设区域公共卫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理念,发挥“哨兵”和危重病人救治阵地的作用,将感染科建成平战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中心,是医院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此外,智慧医院的建设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医院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日常的临床诊疗行为之中,惠及更多患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提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坚定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原则和方向,也给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模式、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探索适宜的发展速度等,都值得思考。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于公立医院改革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同时也倒逼各个领域共同关注和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改革行动,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更好地推动公立医院发展进入高质量轨道。
文:健康报记者孙梦 刘也良 宁艳阳 连漪 郭晓薇 王祎然 通讯员 张义丹整理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