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301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幅增长,成都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成都市正抢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争创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极之外的中国‘金融第四极’。”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表示。
近些年,成都的发展堪称亮眼。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7万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增长7.8%,增速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并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争相涌入。成都这几年在金融业态发展中有哪些优势?“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建设情况如何?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成都,证券时报社社长何伟就这些问题专访了谢瑞武。
图为何伟社长与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右)合影 宋春雨/摄
打造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
何伟:一千年前,成都诞生了世界首张纸币“交子”;改革开放伊始,成都发行了新中国第一支股票。金融创新形式不断变化,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具有哪些优势?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谢瑞武: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具有多方面突出优势。一是成都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01家。2019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822.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增速位列第七,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内生动力。
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成都的经济、人居、文化等环境构筑了强劲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方面。成都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2019年,成都市签约引进重大项目442个,总投资7000亿元,同比增长10.5%。引进吉利集团全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都产业基地等12个百亿元以上项目,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50个。一大批全国性、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落户成都,发挥了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人居环境方面。“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近年来,成都努力营造天府绿道、山水生态、乡村郊野、城市街区、人文成都、产业社区“六大公园场景”,规划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着力建设具有高颜值、生活味、国际范、归属感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连续11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文化底蕴方面。成都作为“千年之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舒缓的生活节奏,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以“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为抓手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是积极吸引相关金融细分领域人才集聚发展。出台《成都市引进培育交子金融人才实施办法》,全方位打造鼓励金融人才聚集的生态环境,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政策支撑。截至2019年底,成都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拥有各类人才529万人,近年来累计吸引新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超过35万人。
四是未来发展前景良好。近年来成都提出了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从2020年到2035年,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创新提出了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中心,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组织经济工作;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为抓手,不断优化城市布局,为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五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成都坚持把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成都排名全国第4。成都市委市政府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全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市场、营造优商重商亲商良好氛围。成都先后制定营商环境1.0、2.0政策体系及104个配套文件,目前正在加快研究制定3.0版政策体系;建成“蓉易办”平台,全市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9.5%;成都税务首创“减税贷”银税互动模式,在国务院第六次大督察中作为全国可复制经验推广。
“天府蓉易办”微信小程序截图
未来,要因势利导,统筹谋划。一是着力提升金融资源聚集和辐射能力,与重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内陆国际金融中心。二是加大力度打造特色金融聚集区,突出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新金融业务。三是做大做强金融市场主体,加大金融机构、金融功能性总部机构、金融科技平台与企业的引入培育。四是着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积极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五是加大金融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全方位打造鼓励金融人才聚集的生态环境。六是营造更好的金融生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促进银政企金融大数据对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国际信用评级;强化监管科技应用,打造地方金融监管沙箱,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何伟:可否介绍一下近几年成都在“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
谢瑞武: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以高聚集度的金融机构体系、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体系、高科技驱动的新金融业态体系和高外向度的金融开放体系为特征,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实体企业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规划与政策同频共振,金融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出台《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高起点建设以成都金融城为核心的现代金融集聚区,加快培育金融总部,重点发展金融科技等新型业态,目前已入驻金融服务企业2700余家,金融配套服务机构2200余家。按照“一区一主业”思路推动特色金融多点布局,调动区(市)县政府积极性,在中心城区配套布局金融安全、文化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一批特色金融产业集聚区。系统构建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出台金融科技、金融人才等12个专项政策,针对产业功能区制定《金融产业精准支持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成都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方案》。搭建开放创新平台,与西南财经大学、英国卡斯商学院等一批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交子金融创新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都基地相继落地。
二是产业与资本互通互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资本市场核心功能不断增强,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西部基地落地,2019年新增上市公司13家,实现直接融资2298.06亿元,创历年来最好成绩。多层次基金体系初步建立,在市科技局和市新经济委分别设立规模为3.9亿元、2亿元的天使基金,分别带动设立16亿元、5.2亿元子基金群。围绕“5+5+1”重点产业领域系统设立产业基金,目前意向规模达255亿元。设立一期规模为3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各区(市)县已设立52支总规模达1059亿元的政府性投资基金。规模达1500亿元的国家级基金—国新建信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成都。产融对接服务逐步优化,今年1-5月已开展对接活动107场,达成协议金额1743亿元。截至目前,交子金融“5+2”平台已累计为全市十万余家企业提供超1100亿元投融资服务,服务模式推广至四川省13个市(州)。
三是发展与创新互促共生,新型金融生态日趋完善。以供应链金融促进自贸区金融创新,开展多式联运提单融资、“一单制”金融结算、平行进口车综合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推动跨境结算模式创新。中俄国际铁路联运“一单制”融资规则被纳入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以绿色金融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目前落地成都绿色金融中心共建联盟、成都绿色金融起步区、绿色金融控股公司,发布四川首个地方绿色金融标准,获批四川省绿色金融示范区。
何伟:目前金融科技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成都在金融科技建设方面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成都在金融科技方面如何继续努力作为?
谢瑞武:近年来,成都着力以金融科技为突破口,加快新金融产业生态圈建设。
一是加大金融科技政策要素供给。出台了支持金融科技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并在全国首先提出金融科技企业认定标准,从政、产、学、研、用等方面多措并举,着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如今,成都金融科技发展生态环境良好,涌现出新网银行、数联铭品、慧择科技等一批知名优秀金融科技企业。
二是率先建立金融科技孵化载体—“交子金融梦工场”。如今,金融梦工场以“科创园—加速器—产业园”梯度引育的形式,打造了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科创园、交子金融科技中心加速器与金融麦田创新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载体。经过几年的发展,“交子金融梦工场”的入驻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35家增长到如今的200余家,入驻人员数量从2016年的500余人增长到如今的4000余人。
三是积极打造金融科技场景应用。不仅率先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多式联运“一单制”的跨境区块链平台—“中欧e单通”,还积极争取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筹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四是加强金融科技研究和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英国、美国、香港等金融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设立了英国卡斯商学院成都中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金融科技研发机构,正在积极推动设立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为成都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快成都金融科技“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
近期,成都市政府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出台了《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提出要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科技中心。今后,我们将重点打造交子公园金融科技核心聚集区,有序推动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建设,差异化推进特色鲜明的金融科技集聚区发展,加快成都金融科技载体布局。
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何伟:近两年,成都大力实施“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上市公司新增数量明显增加,稳居中西部城市榜首,直接融资快速提升,创新型债券品种不断发行,成都具体的做法是什么?
谢瑞武:截至目前,成都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9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3家;去年,成都新增上市公司13家,今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天箭科技、成都先导)、2家企业已拿到发行或注册批文(康华生物、秦川物联),其中,成都先导是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一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一是发布了《成都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进一步提高经济证券化水平,提升培育孵化功能,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着力打造西部上市企业“蓄水池”。二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及四项配套文件,立足成都金融产业禀赋特色,对上市工作提出了系列工作举措和扶持政策,尤其是针对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阶段均给予奖励支持。三是在全国率先开展推进科创板上市启动会,并出台了《加快推进成都市企业科创板上市扶持政策》,动态构建科创板三级资源库,着重对成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予以扶持。四是债券融资实现增量扩面,2019年全年实现债务融资2172.16亿元,同比增长30.58%,创新型债券融资品种日益丰富。五是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的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企业上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两年时间里,已召开40次联席会,帮助60余家拟上市企业及时解决了上市过程中的问题。
何伟:在上市公司新增数量快速提升的同时,成都打算怎样用好目前改革措施,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谢瑞武: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我们印发了《支持我市重点产业上市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支持上市龙头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形成了资源倾斜、科技促进、人才支撑、业务拓展等多维度的引导保障体系和银行、证券、投资、保险、融资租赁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手段综合运用的格局,促进上市龙头企业融资,实现企业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成都市上市龙头公司少、总市值不高的现状,也提出了以下具体目标:力争到2022年,培育1—2家市值500亿元—1000亿元、6—10家市值100亿元—500亿元的重点产业上市龙头公司。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争创“金融第四极”
何伟:今年初,中央作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提出共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谢瑞武: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第四极”,形成更为平衡协调的金融中心发展格局。现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摸清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家底”。主动对接重庆,围绕成渝地区金融机构的现状、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功能定位等开展调研,以期对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有全面完整的把握。
二是研究国内外城市群共建金融中心的经验。借鉴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城市群、旧金山湾区等国内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金融集群。
三是下好成德眉资金融一体化的“先手棋”。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搭台、机构主推、产业承载、政策放宽”的思路,发挥成都作为“主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要素市场、企业上市、产融对接、金融科技等领域,构建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四市金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产业发展和加速融合。
四是画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同心圆”。完善金融协调机制、一体化金融大数据平台,形成成渝两地法人金融机构分支互设、地方金融组织互助、金融政策红利共享、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联动,共同做大成渝金融在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
五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窗口期”,争创一批金融试验区,争取一批金融试点,共同探索资本市场合作,探索蓉欧、渝新欧供应链金融创新,探索金融科技应用和标准化试点。
疫情下加快复工复产,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何伟: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成都在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谢瑞武:一是构建金融支持政策保障体系。针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提出精准务实的金融支持举措,通过“一增(融资总量)、一降(利率水平)、两减免(逾期利息、融资担保费)、三补贴(企业贷款贴息、金融机构疫情续贷损失、减免部分融资担保费)”,确保企业融资量升价降。研究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的实施细则》,从支持保险机构提供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搭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及畅通线上线下融资渠道等八个方面全方位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二是构建产融对接服务体系。出台《2020交子之星金融纾困专项行动方案》,构建一个小程序(“交子之星”云平台)+一个微信公众号(“交子之星”产融号)+120场线上线下活动的产融对接服务体系,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工作,实现资金供需全面对接,打造线上线下永不落幕的“产融云洽会”。今年1-5月已开展107场对接活动,达成协议金额1743亿元。
三是积极用好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债发行工作,科伦药业成功发行全国首只疫情防控债,利率2.90%,远低于市场同期同类业务利率水平。截至目前,成都交子金控集团等企业共发行疫情防控债券16笔,总融资125.9亿元。推动首批上市企业纾困基金20亿元实缴到位,推动设立一批总规模56亿元的产业创投基金,优先投资我市受到疫情冲击面临困难且具有成长性的新经济、电子信息等企业。
四是引导地方金融组织积极补位。鼓励地方金融组织为相关企业开辟金融服务“直通车”,创新定制化金融产品,锦泓科贷针对我市抗击疫情的一线企业推出专属信贷产品,提供无抵押授信、利率优惠等多项金融支持。兴成小贷创新定向产品“小微供应链金融战疫工具”,保障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市小贷公司累计为各类企业办理贷款业务3万余笔,贷款金额36.9亿元,全市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188.5亿元。
下一步将加大金融支持企业稳产满产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再贴现、再贷款政策,扎实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专项行动,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通过资金补贴引导推广复工复产责任险、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