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就正】篇

养生之道|【就正】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就正】者,(向有道者)请求指导纠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行者若能常向有道者学习并纠正自己的过错,善莫大焉!

至圣先师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所亦不求安稳舒适;勤于做事而谨慎言语,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学习并纠正自己言行举止……

孔子心专力勤,可以说是学到【道】的神髓了。即便这样,还向有道的人(比如老子)求教以纠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并不是过于谦虚的缘故,而是从中可以获得教益!

养生之道|【就正】篇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孔子之所以这么做,确实是看到了天下的道理无穷,而一人的学问有限之故。

大舜是天生的圣人,犹勤学好问且详细考察别人好的言论。舍弃自己意见,并以愉悦宽广地胸襟吸取别人好的建议!

颜回颜子是位大贤人!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求教,自己知识多却谦虚地向知识少的人学习;自己有才能而不自夸,满腹经纶却像什么都没有……。

自古以来,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的,反而能够成为圣人;贤人不认为自己是贤人,恰好印证了他是真正贤人的存在。

今天的人却不是这样做。自己说遇到了老师,却不去考察老师的真假;自己说自己知晓明白了道,而不去考察道的浅深。误入旁门,盲修瞎炼,最终一无所成!

这些人认假为真,执迷不悟。即使有可怜他误入旁门而告知以正道的,这些人也都是狐疑不信!

养生之道|【就正】篇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易经说:一阴一阳就是道。仁者见了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即不同的人均从不同角度去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

今天各家谈【道】的,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或见地上去解释【道】的含义。

而能真正做到“本末兼俱、上下顾全、性命双修、道明德立。”一定要等待那十分爱好笃信【道】的人士,并且时常拥有一颗纠正错误、改正误差之心境的求道之士,才可以和他一起探索【道】的奥秘!

如果能够持此【就正】之心,则对于已经有道的人士而言:不但自己可以成就,还能使身外的一切有所成就;并且会广泛适应各种环境,而无不恰当。

就像一口能够发出巨响的大钟,用大力撞击则大发出大的声音,小力敲打则发出小的声音;不去击打则沉默无声……

如果没有任何撞击就发出声响,人们就认为这是一口怪钟了……倘若使尽浑身解数敲打仍讶然失声,则人们以为这是一口废钟了……。

因此有道的人会采取因人施教去做,尤如谚云:天雨虽阔难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难度无缘之人。这样才不至失去了有缘的人,也不至于让自己的教导失去效应!

或许有人会问?当今世上纵有慕道的人士,但是真正有道的人却难以找到,怎么办呢?

养真子回答:世间的经书,都是有道之士所留下的!依据经书而去校正自己的修行,只要没有矛盾冲突,那教我的老师,不是很多么?

白鬓老人说:

仅就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件事而言,如果自己都没有道,哪能知道别人有道呢?

况且道有大小的不同,以及邪正的差别。自己有正,才能知道别人的正;自己无邪,方能知晓别人的邪!

如果一味皂白不分,逢人便求教。似这样不入旁门外道的,实在是少的可怜呀!

覚明居士:

修行尚须学谦卑,就正有道觉路昕;

君子食无求温饱,居所环境简约精;

敏事慎言循正道,孔圣教导语谆谆;

普天道理难穷尽,一人所学有限分;

大舜圣者犹好问,舍己从人至善忻;

颜子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虚实应;

圣不自圣终成圣,贤弗自贤耀古今;

今人不然恃己见,自称遇师闻道径;

真伪不察盲瞎炼,到老无成实堪矜;

一阴一阳之谓道,坎离逆返坤乾馨;

仁者见仁非至仁,智者见智我执殷;

本末兼该难寻见,上下具尽亦少卿;

性命双修常误解,道明德立口水经;

若非笃好就正士,岂可言道己物兴?

体认在身方明道,非己有道邪魔侵;

己正方晓人邪正,不入歧途大道骎;

譬之洪钟承击撞,大叩大鸣绕梁音;

小叩小鸣频率弱,不撞而鸣怪钟惊;

撞亦不鸣废钟是,因人施教怡然欣;

圣贤经书穷究竟,但得不悖仙佛钦!


2017年10月7日於美茵茨 菩提精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生之道|【就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