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希 言
编辑丨吴晋娜
才刚迎来报复性复工,新一波疫情又把投资人的节奏打乱了。
大约一周前,他们开始1天开7个线下会,一周有两三天需要工作到凌晨2~3点,有些机构为了完成今年的投资目标,出手频率是之前的2倍……
在这段窗口期极短的小阳春里,一部分创业者确实融到资了,但大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比如,某位创业者被一家VC拖延了4个月,最终还被拿掉了30%估值。“很多公司的估值在重新调整,降幅至少20%-30%;有些To C项目估值甚至直接减掉80%。”一位机构管理合伙人透露。
当然,也不乏创业者重回2015年的融资场景,一轮刚刚Closed,又被新投资人紧追快速完成下一轮。
而今,这波资本小阳春犹如一位娇羞的小姑娘,才刚刚露脸又扭头离去了。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自降身价或被降身价融资,只为活命
最近,陆艾终于与另一家机构签订了投资协议,只等融资到账了。其实,如果不是陆艾选择妥协,最终接受机构的“附加条件”,这次融资可能又要泡汤。
“大年三十的时候,我就隐约感觉不太对劲,借着拜年的机会,隐晦地问了一下投资人融资的事情,结果被对方搪塞过去了,说要等到复工之后再谈。”陆艾回忆当时的情景。
2月份复工后,陆艾又两次与对方提起了关于融资这件事情,但是一直未得到明确答复。除了拖延之外,对方没有别的实质性进展,一直没能够推进到下一步。
对方没有说不投,更没有说要投资,双方就一直僵持住。可是,机构能等,创业公司却没有等待的资格。
陆艾承认,他缺钱。公司盈亏尚未平衡的前提下,业绩因为疫情又被砍去一大截,项目还在烧钱,公司亟需输血。2020年的这场疫情格外漫长,他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以过冬粮草。
感觉到这家机构的搪塞态度,陆艾加紧开始寻找其他融资机会。2月与3月,他至少与20家投资机构有所接触。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他从家飞回北京落地的第一站就是去与投资人见面,哪怕之后要隔离14天。
结果并不如人意。缩衣节食的不仅是创业者,还有投资人。
“现在融资不易啊,哪怕到了疫情末期,投资人依旧是看得多投得少。”陆艾介绍道,身边很多创业者已经对投资机构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是一只被“耍来耍去却不给饭吃的猴子”,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宁愿找贷款、精简机构、咬牙死撑。
最“靠谱”的一次是,一家机构的投资人临走时却暗示陆艾:“昨天刚谈了一个很优秀的项目,对方为了拿到融资愿意自降20%的估值。”
他当时脸就红了,那是被气的。热血上涌,什么话都被堵在喉咙里,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然而,对方压根没有注意他,说完话扭头就离开了。
疫情爆发后几个月的遭遇早已磨平了陆艾的棱角,只要有融资,只要公司能活下来,什么都好谈。后来,又经过多次接触,一直到5月,这笔融资才算敲定下来。
“估值降的不是20%,而是30%,不过这已经不是陆艾关注的重点了,他关心的是,什么时候钱才能到账。”与陆艾一样,自降身价或被降身价融资,已成为诸多创始人当下心照不宣的选择。
对于这样的状况,投资人也有自己的看法。“目前很多公司的估值在重新调整,降幅至少20%-30%;有些To C项目估值甚至直接减掉80%。”Fusion Fund创始管理合伙人张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早期,公司的估值其实是一个幻象,并不一定能客观反映公司的价值。对于创始人,及时调整企业估值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有些项目,却被资本追着跑
1天要开7个线下会,一周2~3天都需要工作到凌晨2~3点。为了完成业绩,当下的出手频率更是之前的2倍……
这是一位投资人5月线下复工后的日常。
的确,因为募资难加上这场疫情,投资人变得更加谨慎。但是好的项目永远不缺资本追求,为了拿下项目,最近一个月内,这位投资人从北京飞往杭州四次。
直播带货火爆后,他数次主动找上一家相关项目想要投资。然而,对方一句“我们不需要融资”,就把他打发回去。
另一位创业者田晓的项目也很受资本欢迎。作为一家新零售项目,自创立以来就迅速发展,年销售额上亿元。2019年年末,田晓就成了投资机构们的座上宾,融资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早在今年的4月,田晓就已完成该轮融资。
这场疫情并没有打乱田晓的任何计划,甚至借助直播带货的东风,田晓的项目在大部分人都叫惨的2020年里,发展得越来越好。这个618,田晓的项目第一次出战,前期订单已到百万,对于整体战绩,他有很大的信心。
并且,新一轮数千万元融资已经在路上,尽调环节即将完成。
事实上,这两轮融资的时间很是接近。
今年4月某一天,上轮融资完成前夕,田晓的办公室来了位“不速之客”。对于这次交谈,田晓隐晦地拒绝了数次,但是对方就仿佛听不懂似的,非要面谈。碍于情面,他还是见了。
茶几的对面,茶水雾气背后是某投资机构高管,他眼神很诚恳,让人不禁心生好感。“我知道你们刚完成了一轮融资,我来不是追问你上一轮为什么没有选择我们,而是想跟你聊聊未来,我看好你们的未来。”
2020年的“崩坏式”开局让很多创业者与投资者受挫,没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个所谓的风口刚升起就迎来泡沫,资本在时局未明显之前押注,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2020年也是你们与同赛道的人拉开距离的最好时机,你需要跑得更快。”田晓承认,他被投资人的这些话打动了,不仅是因为对方的诚意,还有正确的方向与战略。
这次简短的会面后,双方很快就敲定下一轮的融资。
资本冷淡期的产业整合,抱团取暖
2019年12月,小黄人完成了3000万元Pre-A 轮融资。就在上周,小黄人刚投资了一家大数据+算法的创业公司。从准备投资,到最后合同的敲定,这个过程只有一个多月。
这也不是小黄人在疫情期间第一次出手了。李兰伟很重视产业上下游公司的价值,“一些公司与我们的价值很互补,这种联合甚至可以是1+1>2,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客户除了在我这块业务有需求外,可能还有一些像开发之类的需求,这样我就可以交给我的投资对象来做。”
在李兰伟看来,工业互联网是个两头分化的行业。一头是华为、阿里这种大巨头;另一头其实是比较小的公司,它们可能只是在某一个行业做一些小事,可是规模却很小,抗风险能力较弱。
“我们的想法就是在类似行业中做一些整合,我们之间并不冲突,可以抱团取暖,并且还相当于大家一起做最后一公里的事情。”李兰伟认为,他们刚刚投资的这家公司就是这样,其实按照原有轨迹发展的话,这家公司在西安可以生存得还不错,但是很难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种公司在中国有很多,资本市场上也一直不缺同行,并且它们做的事情投资人也未必精通,因此一直不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抱团取暖,也成了它们活下去,获得更好资源手段之一。资本寒冬、疫情来袭时,这类企业在创投圈更是躲在墙角的小透明,没有人会关心它们的死活。
虽然小黄人半年前刚刚完成融资,也并不急于进行下一轮融资,但李兰伟也明显感受到今年上半年开始的“资本冷淡期”。过往每周都有几个投资人来找他了解项目,但是在疫情期间,来交流的投资人明显少了,有的投资人想了解项目,但也直言机构没有太多钱。
资本冷淡,在李兰伟看来,未必是坏事。“以前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里面有很多‘伪创业’,一些创业者拿个PPT就想融资,现在几乎不可能。现在如果能坚持下来,或者在疫情之后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企业,反而能凸显出自身的价值。”
有时候市场的考验,反正是好事。“融资是输血,可是活下来首先靠的是造血的能力,造血能力强,接受输血的能力也会更强。”李兰伟表示。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陆艾、田晓为化名)
阅读完莫急走
我是本文作者希言,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hanxinye0925(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哦)
想获得媒体报道,请联系:wujinna1015
想了解PR、融资服务,请联系: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创业社群,请联系:liuxiao201492
想进行市场合作,请联系:liuxiao201492
(加微信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