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引发的争议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引发的争议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一书历数了应届毕业生的十大诟病:
诟病一:成功的欲望很强烈,却不愿脚踏实地的做事;
诟病二: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
诟病三: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欠稳定成熟;
诟病四:就业心态浮躁、缺乏主见、求职目标模糊不清;
诟病五:永远都在抱怨;
诟病六: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诟病七:名校生不如普通院校毕业态度踏实;硕士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高职;
诟病八:“唯我意识”膨胀,道德滑坡、品质缺失;
诟病九: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企业愿意支付的标准;
诟病十:缺乏职业忠诚和职业道德,频繁跳槽,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一走了之。


当今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几位知名企业的主考官,从大学生学业以外的诸多角度,谈了各自的筛选标准,其中不乏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精神、品行的评价。“我们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人品好、有上进心、踏实的中上等年轻人”,这几乎成为知名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共同看法。
眼高手低 自我评价过头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人事经理陈博雅:我们不聘用所谓学习好的“尖子生”的理由,多集中在不踏实、眼高手低、团队协作能力差、易跳槽等方面。他们有的进来以后总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连进门、打电话的礼貌规矩都不懂,企业对他们的培训往往要从最基本的礼仪开始,真是很无奈。还有的在面试时口若悬河,说自己做过什么项目,一副非常有能力的样子,招进来让他们负责做技术,才发现根本做不好,让当初负责招聘他们的人处境尴尬。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一些软件专业大学生的突出问题是太功利,脱离现实。现在成绩好的大学生不算少,但其知识面扎实而系统的不多。我们在面试中发现,许多学软件的大学生只追求编出复杂的程序,却把一些诸如内存管理这样的基础知识抛在一边,而后者恰恰是我们工作中要应用的重点。我们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是首先应该了解社会的需要,然后既能把研究转换成技术,又能把用户的需求变成软件所能完成的服务。

最怕碰到不负责任的大学生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莉萍:
我们的面试要经过好几关,持续数日,不同领导分别审查后还要“三方会审”,所以经常要留求职者在公司吃顿便饭,这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求职者的考查,看其能不能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坚持下来.而有些大学生可能觉得自己有名校的光环,就可以在面试时迟到。一次面试要开始时,我通知前台,凡迟到十分钟以上的面试者都要告之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而那次迟到的大多为清华的高才生。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彭玉冰:我们的用人标准除专业素质外,最基本的要求是勤奋、敬业、忠诚、合作。我们最怕大学生眼高手低,还斤斤计较讲条件。每年在他们实习之后我们开座谈会时,总有大学生说到待遇,他们认为在科龙的实习待遇一个月2000元太低。对这种还没有工作能力就与公司讲条件的态度,我们很不欢迎。我跟他们说,进公司的前两三年是你们的学习阶段,在学习阶段与公司讲条件是很荒唐的。
搜狐人力资源高级经理张雪梅:大学生在面试时通常有两类情况不会给我们留下好印象,一是不修边幅,二是过分修饰,比如女生浓妆艳抹,男生把头发弄得很怪异或服装搭配得很怪异。你应聘时着装整洁,态度自然,我们才会有继续了解你的愿望。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解冻:我最不希望招聘时碰到不负责任的大学生。有些毕业生明明说好电话联系,可到了通知他的时候,我们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最晚打到半夜一两点钟,就是联系不到他。还有些毕业生面试后就不再打电话询问了,殊不知这也是我们考查他的一个环节。他们在面对求职这么重要的事情时,都不能做到认真负责,谁还敢把工作交给他们干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处。大学生毕业时一定要明白自己长在哪里。我认为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人注意你,你也不会在公司的职业发展生涯中奠定基石。

社会经验严重匮乏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学了很多的理论,总习惯把课本上的东西拿来跟社会进行比较,认为所有的工作都能胜任,这是大学生刚毕业时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我们有很多案例,说明大学生在工作中怕吃苦,怕损失眼前的利益,不愿在不同岗位上接受锻炼。他们不懂得经验的取得和得到别人的认同,是要损失一些时间和经历的。他们有的很聪明,很快能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然后就出去玩。我们不欣赏这种耍小聪明而不尽心工作的人。
我个人走的是创业之路。有大学生问我创业应做哪些准备,我说没有参与过社会活动甚至是学校活动,就不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更谈不上什么创业了。还有我们招聘的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多数要派到各地的小城市和农村,工作环境要相对辛苦,而有些应聘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通用电气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王晓军: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强调大学生的工作经历,概念是哪怕在一些工厂或小店里实习过、在社会上做过义工都属于工作经历。有大学生问我招聘时证书的作用大不大,是不是越多越好,我说如果证书能真正体现你的才能, 当然有证书好,其实,我们更注重一个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工作中综合性的能力。我们的价值观强调的是要真切地表现自我。有的大学生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而刻意做出一些姿态,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一家用人单位的老板公然声称:坚决不用大学刚毕业的人。在他看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毛病”太多,几乎不可用,以下是这位老板从应届毕业生身上挑出的主要问题。这样的看法未免偏激,但正在求职或已经求职成功的大学生不妨对照一下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在好像很多大学毕业生都觉得工作不好找,每天怨天尤人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打心眼里说,我自己是坚决不用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用过一些大学毕业生,他们都叫我心寒了。

一、现在大学生刚毕业都期望找个好工作,至少得是坐办公室的。可是,实话实说,你刚从学校毕业,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怎么就敢开价3000、5000?刚毕业的学生个个说话头头是道,人也长得蛮机灵的,但就是不会做事。我曾让刚进公司的大学生去买箱复印纸,结果给我搬回来的是25块钱一包的,他还好像很有功劳,觉得搬东西辛苦,累得要命,然后就想早点回家,下午找个理由就溜了。我呢,是一肚子气,买个复印纸用得着你去搬吗,打个电话人家就会送上门来,而且只要16块一包,可他偏偏要去电脑城买,而且是打出租车过去然后找我报销,我还要付他一天100元的工资。算到最后一箱纸的成本得300元。

二、心理不稳定。有好几次招来了大学生,刚来才一两个星期,上了几天班,人却不见了,问谁也不知道,原来他们是找到别的工作,走了。你要走就走吧,我还不是客客气气地请你吃一顿饭,然后祝贺你一下,工资给你,但不通告一声就走,吓我一大跳,因为他是在我公司工作,人突然不见了,我总得有个交待的。后来我明白了,不见了就十成是到别的公司去了,我也习惯了。

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踏实做事。往往是新人来了两三个月后,我想让他们担任某个重要岗位锻炼一下他们时,他们就跑过来对我说,干这个岗位可以,但是现在要交女朋友,要买房,要买手提电脑,要穿名牌西装……我就问,你是不是要求加工资?这时他好像很不好意思地说,不是他想加,是社会逼得他想加。

四、影响公司团结。一天到晚都在公司里叫嚷外面多么好,他的某个朋友一个月拿多少万,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坏,除了泡公司前台小姐和文员外什么也不干。还有的中午喝酒是英雄,喝得脸红红的回来,在办公室里撒酒疯。

五、工作时间煲电话粥。打电话打个不停,天天打长途电话,一个电话可以打一个小时,结果业务电话进不来,在招了三个大学生后我有一个月电话费涨了7000多块。

六、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没事就跑来对我说,他们觉得公司应该怎么做,举的是世界五百强的例子,全是让我花个上千万元的投资,我知道他们提想法是好的,但公司资金有问题。书上的东西是好,可得从实际出发啊,我说以后再试试,他们就生气了,觉得不按他们的想法去做,公司就迟早得倒。

大学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
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近400万人,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职位却空缺着。杨雄说,国内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据已达到25%以上,大学生的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
杨雄分析说,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很多,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速高等教育发展,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保持每年20%~30%、150万人的增幅增长,一定程度超过职场可提供岗位的增幅,成为促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同时,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这几种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一般而言,男性、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和理工科的毕业生相对其他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使得这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呈现结构性的失衡。
其次,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2~3年的工作经验,有35%的被访毕业生表示,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人力资本含量较低,影响了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竞争力。这相对于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构成了问题的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还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开始工作没法上手,而专门为新手举办的职业培训,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此外,毕业生对“薪情”的期望过高也影响了就业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