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力、同创、共商、共建、共享,以竞合促共赢,以互鉴促共进,把赤水河流域建成‘生态基础最牢固、生产工艺最独特、产品品质最卓越、标准体系最权威、产区品牌最响亮、酱酒文化最鲜明’的国际一流产区。”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高卫东
在我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产业集群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来,随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定,产业集群被委以新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就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由此,越来越多的传统优势产业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以“产区模式”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茅台、郎酒、习酒、国台、珍酒、劲牌、钓鱼台共同签署企业共同发展宣言
放眼我国传统产业,白酒行业优势鲜明,最适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白酒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区域物理环境,与产地的水质、土壤、气候、原料、小环境和菌群等都密切关联。而酱香型白酒因其独特的香型和酿造技艺及标准,成为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佼佼者。
近年来,酱香型白酒因其高识别度,深受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酱香型白酒以占行业7%的产量,完成了行业21.3%的营业收入,实现了行业42.7%的利润总额,成为中国白酒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板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产能占据了全国酱酒的大半壁江山。2019年,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产能约为47万千升,占全国酱酒产能的85%,实现营收约1244亿元,占全国酱酒市场的90%以上,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产业集群效应。
但是,“酱酒热”的背后也乱象丛生,赤水河流域的100多家酱酒企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如何进一步提升赤水河流域酱酒企业的凝聚力,推动酱酒整体市场份额进一步正向放大,推动更多中国酱酒企业走出国门,香飘世界?这是包括茅台在内,赤水河流域所有酱酒企业的共同痛点。
6月8日,茅台、郎酒、习酒、国台、珍酒、劲牌、钓鱼台七家酱酒企业共同发起了“同心同向 聚势前行——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企业共同发展宣言签署仪式”,按下了核心产区建设的“快进键”,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硬核产品”树产区底气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葡萄酒、威士忌,还是朗姆酒、龙舌兰,都有明确的产区概念。产区也早已成为全球消费者判断酒类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不管是波尔多、干邑,还是赤水河流域,消费者对产区的追随,其根源仍是对优质“硬核”产品的认同。在高卫东看来,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产品,即便是放在全球烈酒产区来看,也是竞争力最强的。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高卫东
赤水河流域的酱酒品质享誉全球,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其酿造过程中的水、粮、曲、窖、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密不可分,整个酿造过程堪称“天人共酿”。正所谓水为酒之源、粮为酒之韵、曲为酒之香、窖为酒之魂、艺为酒之神。
先看看赤水河流域的水,赤水河是一条集灵泉秀水于一体的河流。据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刚刚发布的2020年4月份《贵州省赤水河中上游水质月报》显示,按照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等10 项指标对赤水河四个断面进行水质监测,结果为:毕节市清水铺断面(滇—黔交界处)和仁怀市小河口断面(茅台酒厂之前)水质为Ⅰ类,金沙县清池断面(金沙县—仁怀市交界处)和仁怀市黄歧坳断面(仁怀市—金沙县交界处)水质为Ⅱ类,均符合所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
再看看赤水河流域的粮,高梁最大的特性是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其支链淀粉含量达88%以上,且截面呈玻璃质地状,十分有利于酱洒工艺的多轮次翻烤,使每一轮的营养消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高梁皮厚并富含2%-2.5%的单宁,通过酱酒工艺发酵使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体物质,最后形成传统大曲酱香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
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之所以香味突出,其中关键之物便是酒曲。高温制曲是茅台镇大曲酱香白酒酿制所独有的制曲方式,原料为小麦,遵循端午制曲的传统,曲料被制成一块块的曲块,使温度逐渐上升到60℃,先经过40天的发酵,再经过6个月左右贮存才能使用。大曲发酵时间之长,温度之高,在白酒生产中首屈一指。
赤水河流域的酱酒“天人共酿”最为关键的当属酿造技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是茅台镇酱香酒的独特酿造工艺。以酒勾酒,就是勾酒师的点睛之笔。大曲酱香酒没有主体香,不能添加非发酵产生的香味物质(香精香料),只能用七个轮次的基酒进行勾兑,完成酒体设计,经过贮存,才走向市场。
与其他世界名酒产区的崛起相似,赤水河流域的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以茅台镇为焦点,以出色的品质和跨地域、跨文化影响力的品牌实力打造“硬核”产品。包括茅台酒在内,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之所以受人欢迎,就是因为用产区严苛的工艺要求、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厚重的历史积淀,塑造了品质与品牌并驾齐驱的商业逻辑。
“硬核行动”守产区底线
酱香型白酒是高度依赖于环境与生态的传统产品。“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出茅台酒”。目前,赤水河流域的酱酒主体香味物质没有破解,90%的产能必须依赖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水土、气候等产区环境天人共酿。因此,作为有幸成长于这片土地的受益者,酱酒企业有责任行动起来,为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做出更多贡献。
〓 签署仪式现场
大品牌体现大担当,视环保为“生命线”的茅台集团,近年来在环保方面身先士卒,多措并举,效果显现。例如茅台酿酒所用的高梁,全程不允许施化肥打农药,保证全有机全绿色生产。其实茅台酒的生产是“循环经济”,酿完茅台酒的酒糟,运到循环经济园区,生产有机肥,反哺到高粱基地。
茅台集团的绿色发展环保理念并非局限于茅台自身的发展,多年来,茅台实力反哺赤水河。2018年6月,酱酒生产企业就做过一次有益的尝试,茅台、郎酒、习酒、国台、钓鱼台等五家企业,联合出资2400万元,在赤水河源头贫困地区开展生态补偿扶贫公益活动。这次合作,只是过去几年来,本区域酱酒企业在赤水河生态保护方面的“硬核”行动之一。
事实上,茅台已连续六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投入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基金,加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仅此一项,已累计投入3亿元。同时,茅台与仁怀市政府达成协议,出资修建一座日处理1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提升茅台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2019年,茅台在长期投入赤水河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还大力建言、推进地方立法机构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将“水质、空气、土壤、微生物、文化遗产、规划建设”等领域作为重点立法保护对象,更好地保护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没有建造大坝的重要支流,赤水河生态多元而脆弱。在此次宣言签署仪式上,高卫东建言:“茅台与各兄弟企业生于兹,长于兹,身为这片土地的一员,我们受惠于周围的阳光、土壤、空气和雨水,切实保护好身边这条大河,保护好酱香型白酒酿造生态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赤水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驯化了世所罕见的微生物群落。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赤水河流域的生态容量总有一个“天花板”。在酱酒持续升温的当下,产区企业在规划与布局时,仍要充分考虑赤水河流域的环境与自然压力。守牢生态底线,需要更多的“硬核”行动。
“硬核企业”铸产区底蕴
正如提到“白兰地”就会想到法国干邑,说起“威士忌”就会想到苏格兰,提及“伏特加”就会想到俄罗斯、瑞典,提到“朗姆酒”则会想到波多黎各。未来,提到“酱香型白酒”就会想到赤水河流域。当然,赤水河流域作为产区品牌,其发展要依托更多聚集于此的“硬核”企业的集体壮大。
何为“硬核”企业?在高卫东看来就是要在坚守品质与品牌的同时,能够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并能推动产区发展,共同把酱香酒市场这块蛋糕做得更厚实、更有效益、更有质量。“产区成功的核心,离不开品质与口碑,也离不开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战斗力的企业。只有更多的产品起来了,更多的企业做强了,核心产区才能真正成型。”
庆幸的是,过去几年,酱香型白酒板块获得高速增长,吸引了外部资本开始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在各路资本的助力下,酱酒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已出现不同于以往的高水平增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酱酒市场和酱酒企业的成长并未停止。2020年一季度,茅台实现营业收入244.05亿元,同比增长12.76%;归属净利润130.94亿元,同比增长16.69%。
“各路资本的注入,给这个领域引入了不同的文化基因,推动了产业兴盛。”最近几个月,茅台、习酒等企业招聘一线工人,其热度不亚于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卫东表示,茅台能够吸引985、211高校高端人才,是酱酒产业兴盛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酱酒产业上升周期远未到顶。
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发端与成型,承载了赤水河两岸无数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也凝聚了地方党委、政府与企业同行的心血、智慧与远见。作为这片土地最大的受益者,茅台将进一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定位、定向、瘦身、规范、改革”要求,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前进。同时,茅台也愿与兄弟企业在技术、品牌以及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把“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打造为能够穿越地域限制、跨越文化障碍的品牌聚集带,为百姓多多造福。
此次签署“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企业共同发展宣言,旨在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协力打造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业集群。这是着眼于未来,有战略视角和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发展举措,是增强酱香白酒产业集群竞争能力,优化核心产区资源配置的明智之举。这份宣言释放出酱香型白酒企业响应政府号召、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信号和鲜明态度,在当前越加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形势下,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