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名句二十条注释


坛经名句二十条注释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行由·第七节》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是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尘埃?

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世界变化的生生死死,既是无中生有,又是有中归无。万事万物本来面目就是无,现在也是无,未来还是无。一切都是无。


2、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六祖坛经·机缘·第五节》

世界将要毁坏时,劫火从海底燃烧,狂风令山峰互相碰撞。即使在这样的动荡中,见性者知真常,无有恐惧,依然安住觉性,如如不动,涅槃相就是象这样。

见性者知真常,见性即佛,如如来,大彻大悟,无有恐怖,风雨不动,泰然处之。


3、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六祖坛经·行由·第八节》

迷惑的时候需要老师来救度,悟了之后就是自己救度自己了。

明师而非名师,明师指路,容易明了。觉悟还是靠自己,悟了之后要自度,而后度人,普度众生。


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六祖坛经·顿渐·第一节》

生来可坐可不卧,死去了就卧倒不能坐了。人体是一具骨头,或坐或卧,到底坐好还是卧好,与修禅功课没有必然关系。

这是六祖针对北渐南顿之说而言。禅本无顿渐,只是人性有顿渐。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哪里一样不是禅的境界?禅,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明心见性。见性即明禅。不见性,顿渐皆无功。


5、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六祖坛经·行由·第三节》

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本来没有南北之分。

直指人心,见性是佛。人人皆有佛性。与儒家说人人皆可圣贤,道理是一样的。

六祖初见五祖时,就有此言,说明六祖自性已足,已是悟道。


6、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般若·第一节》

没有觉悟仍然迷惑的人靠嘴说,而有智慧的人总是用心去行动。

这与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君子应慎于言而敏于行,修行的道理是一样的。


7、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六祖坛经·付嘱·第四节》

有悟道的人可以获得正果,没有痴妄执着之心的自然会通晓道理。

凡有所得必是有道者,即凡事取之有道。无心者通,不是不用心,而是没有痴妄心,不要执着。有如道家的无为而为。


8、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六祖坛经·顿渐·第二节》

所谓无常,就是佛性;所谓有常,就是一切善恶诸法的分别心。

无常,是世界变化的真谛。有常,就是有分别心。佛性无常,凡夫有常。


9、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

心平气和何必辛苦地持戒?行为正直何必用修禅?

修行重在目的与结果,不在形式与手段。持戒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平气和,修禅的目的是为了做到行为正直。已经做到了,就不必刻意去持戒修禅。


10、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行由·第一节》

人人都有菩提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只需用此菩提心,直接了悟,即可见性成佛。

心是菩提心,性是菩提性。以菩提心悟菩提性,直接了悟,即可成佛。关键在于心是否是菩提心,如何修得菩提心。


11、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六祖坛经·付嘱·第三节》

心地自性含藏在一切的种子,得到及时之雨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都可以生出芽生长。顿悟就像已经开花的情形一样,菩提果就这样,是自然而然的形成。

顿悟明心就像开花一样,见性成佛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关键在你心地里的种子是否得到普雨的滋润。


12、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六祖坛经·顿渐·第一节》

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觉得别人有错的观念,这就是自性中本有最好的防错的守戒行为;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对佛性的怀疑与迷惑,这就是自性中本有的无上般若智慧;在自己心中,从来没有杂乱躁动,而是宁静安详,这就是自性中本具的无上禅定。

所谓戒定慧,自性本足。求佛在求己,求己在求心。如同儒家的修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3、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六祖坛经·付嘱·第五节》

心本清净,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见无闻,心是不染著,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不刻意去修善,更不刻意去造恶,凡事不生分别、不生是非,不生执着,依本归真。


14、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定慧·第一节》

万象本无,念念不住,故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万象之体,万象为无相之用,故以无相为体。无住乃无常,无常是万事万物之本,故以无住为本。

五蕴皆空,万有皆无。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以贯之。无者,性也。


15、乘是行义,不在口争——《六祖坛经·机缘·第四节》

乘是实践修行的意思,不在于口头上的名义争论。

与迷人口说,智者心行,道理一然。重在实修,不在口争。


16、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

每天多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成道不是因为刻意的布施几个钱。

多做善事没有错,错的是把做善事直接等同修道成功。成道是靠明心见性,而不是靠外在施舍得来。


17、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六祖坛经·机缘·第一节》

接近心性,发自真心就叫智慧,靠近佛性,心有佛性才叫定。

心性佛性本为一体,自性心一显现,方能开智慧,才能见菩提。


18、定慧等持,意中清净。——《六祖坛经·机缘·第一节》

在实践中修持定与慧,在意念中保持清净。

修持定慧,才能保持内心清净。内心清净,才能顿悟,明心见性。


19、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六祖坛经·机缘·第一节》

领悟明了定慧之法门,在于你的习性。运用根本的法门,无生歧路,定慧双修是正道。

定慧双修,即心即佛。即心即佛,自证菩提。


20、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

如果在家能够修行,如同在东方凡尘,人心为善;如果在寺中不修行,如同在西方净土,人心却是恶。

真修行,不在于是否呆在寺庙。在家在凡尘也是可以修佛行善。在寺庙不修行,如同作恶。

顿悟法门有很多,没有固法。修行的目的在于是否真能悟道,明心见性,而非只有在寺庙的修行形式。

真修行是直指人心的,唯有明心见性,方达彼岸,究竟涅槃。


白云山人  编辑

20191210

欢迎转载,请注出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祖坛经名句二十条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