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nk漫谈(一) : 从KMeans算法实现不同看Alink设计思想

Alink漫谈(一) : 从KMeans算法实现不同看Alink设计思想

0x00 摘要

Alink 是阿里巴巴基于实时计算引擎 Flink 研发的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平台,是业界首个同时支持批式算法、流式算法的机器学习平台。本文将带领大家从多重角度出发来分析推测Alink的设计思路。

因为Alink的公开资料太少,所以以下均为自行揣测,肯定会有疏漏错误,希望大家指出,我会随时更新。

本系列目前已有七篇,欢迎大家指点

Alink漫谈(一) : 从KMeans算法实现不同看Alink设计思想

Alink漫谈(二) : 从源码看机器学习平台Alink设计和架构

Alink漫谈之三] AllReduce通信模型

Alink漫谈(四) : 模型的来龙去脉

Alink漫谈(五) : 迭代计算和Superstep

Alink漫谈(六) : TF-IDF算法的实现

Alink漫谈(七) : 如何划分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

0x01 Flink 是什么

Apache Flink是由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的开源流处理框架,它通过实现了 Google Dataflow 流式计算模型实现了高吞吐、低延迟、高性能兼具实时流式计算框架。

其核心是用Java和Scala编写的分布式流数据流引擎。Flink以数据并行和流水线方式执行任意流数据程序,Flink的流水线运行时系统可以执行批处理和流处理程序。此外,Flink的运行时本身也支持迭代算法的执行。

0x02 Alink 是什么

Alink 是阿里巴巴计算平台事业部PAI团队从2017年开始基于实时计算引擎 Flink 研发的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平台,提供丰富的算法组件库和便捷的操作框架,开发者可以一键搭建覆盖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模型预测的算法模型开发全流程。项目之所以定为Alink,是取自相关名称(Alibaba, Algorithm, AI, Flink, Blink)的公共部分。

借助Flink在批流一体化方面的优势,Alink能够为批流任务提供一致性的操作。在2017年初,阿里团队通过调研团队看到了Flink在批流一体化方面的优势及底层引擎的优秀性能,于是基于Flink重新设计研发了机器学习算法库,即Alink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在阿里集团内部上线,随后不断改进完善,在阿里内部错综复杂的业务场景中锻炼成长。

0x03 Alink设计思路

因为目前关于Alink设计的公开资料比较少,我们手头只有其源码,看起来只能从代码反推。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还有其他角度来帮助我们判断推理。所以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推断。

1. 白手起家

FlinkML 是 Flink 社区现存的一套机器学习算法库,这一套算法库已经存在很久而且更新比较缓慢。

Alink团队起初面临的抉择是:是否要基于 Flink ML 进行开发,或者对 Flink ML进行更新。

经过研究,Alink团队发现,Flink ML 其仅支持10余种算法,支持的数据结构也不够通用,在算法性能方面做的优化也比较少,而且其代码也很久没有更新。所以,他们放弃了基于旧版FlinkML进行改进、升级的想法,决定基于Flink重新设计研发机器学习算法库。

所以我们要分析的就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出一个新的机器学习平台/框架

2. 替代品如何造成威胁

因为Alink是市场的新进入者,所以Alink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替代市场上的现有产品

迈克尔·波特用 “替代品威胁” 来解释用户的整个替代逻辑,当新产品能牢牢掌握住这一点,就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非常好的表现,打败竞争对手。

假如现在想从0到1构建一个机器学习库或者机器学习框架,那么我们需要从商业意识和商业逻辑出发,来思考这个产品的价值所在,就能对这个产品做个比较精确的定义,从而能够确定产品路线。

产品需要解决应用环境下的综合性问题,产品的价值体现,可以分拆了三个维度。

  • 用户的角度:价值体现在用户使用,获取产品的意愿。这个就是换用成本的问题,一旦换用成本过高,这个产品就很难成功。
  • 竞争对手的角度: 产品的竞争力,最终都体现为用户为了获取该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成本上限,当一个替代品进入市场,必须有能给用户足够的洞理驱使用户换用替代品。
  • 企业的角度:站在企业的角度,实际就是成本结构和收益的规模性问题 。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分析。

3. 用户角度看设计

这个就是换用成本的问题,一旦换用成本过高,这个产品就很难成功。

Alink大略有两种用户:算法工程师,应用工程师。

Alink算法工程师特指实现机器学习算法的工程师。Alink应用工程师就是应用Alink AI算法做业务的工程师。这两类用户的换用成本都是Alink需要考虑的。

新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有两个大的问题:产品底层逻辑和开发工具。一个优秀的新产品绝对不能在这两个问题上增加用户的换用成本。

底层逻辑Flink

Flink这个平台博大精深,无论是熟悉其API还是深入理解系统架构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Alink用户还需要熟悉Flink,那势必造成ALink用户的换用成本,所以这点应该尽量避免。

  • 对于算法工程师,他们应该主要把思路集中在算法上,而尽量不用关心Flink内部的细节,如果一定要熟悉Flink,那么越少越好;

  • 对于应用工程师,他们主要的需求就是API接口越简单越好,他们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完全感觉不到Flink的存在。

综上所述,Alink的原则之一应该是 :算法的归算法,Flink的归Flink,尽量屏蔽AI算法和Flink之间的联系

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就是究竟用什么语言开发。Flink的开发语言主要是JAVA,SCALA,Python。而机器学习世界中主要还是Python。

  • 首先要排除SCALA。因为Scala 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语言,它的规则是基于数学类型理论的,学习曲线相当陡峭。一个能够领会规则和语言特性的优秀程序员,使用 Scala 会比使用 Java 更高效,但是一个普通程序员的生产力,从功能实现上来看,效率则会相反。

    让我们看看基于Flink的原生KMeans SCALA代码,很多人看了之后恐怕都会懵圈。

        val finalCentroids = centroids.iterate(params.getInt("iterations", 10)) { currentCentroids => val newCentroids = points
            .map(new SelectNearestCenter).withBroadcastSet(currentCentroids, "centroids")
            .map { x => (x._1, x._2, 1L) }.withForwardedFields("_1; _2")
            .groupBy(0)
            .reduce { (p1, p2) => (p1._1, p1._2.add(p2._2), p1._3 + p2._3) }.withForwardedFields("_1")
            .map { x => new Centroid(x._1, x._2.div(x._3)) }.withForwardedFields("_1->id")
          newCentroids
        }
    
  • 其次是选择JAVA还是Python开发具体算法。Alink内部肯定进行了很多权宜和抉择。因为这个不单单是哪个语言本身更合适,也涉及到Alink团队内部有哪些资源,比如是JAVA工程师更多还是Python更多。最终Alink选择了JAVA来开发算法。

  • 最后是API。这个就没有什么疑问了,Alink提供了Python和JAVA两种语言的API,直接可参见GitHub的介绍。

在 PyAlink 中,算法组件提供的接口基本与 Java API 一致,即通过默认构造方法创建一个算法组件,然后通过 setXXX 设置参数,通过 link/linkTo/linkFrom 与其他组件相连。 这里利用 Jupyter 的自动补全机制可以提供书写便利。

另外,如果采用JAVA或者Python,肯定有大量现有代码可以修改复用。如果采用SCALA,就难以复用之前的积累。

综上所述,Alink的原则之一应该是 :采用最简单,最常见的开发语言和设计思维

4. 竞争对手角度看设计

Alink的竞争对手大略可以认为是Spark ML, Flink ML, Scikit-learn。

他们是市场上的现有力量,拥有大量的用户。用户已经熟悉了这些竞争对手的设计思路,开发策略,基本概念和API。除非Alink能够提供一种神奇简便的API,否则Alink应该在设计上最大程度借鉴这些竞争对手。

比如机器学习开发中有如下常见概念:Transformer,Estimator,PipeLine,Parameter。这些概念 Alink 应该尽量提供。

综上所述,**Alink的原则之一应该是 :尽量借鉴市面上通用的设计思路和开发模式,让开发者无缝切换 **

从 Alink的目录结构中 ,我们可以看出,Alink确实提供了这些常见概念。

比如 Pipeline,Trainer,Model,Estimator。我们会在后续文章中再详细介绍这些概念。

./java/com/alibaba/alink:
common		operator	params		pipeline
  
./java/com/alibaba/alink/params:
associationrule	evaluation	nlp		regression	statistics
classification	feature		onlinelearning	shared		tuning
clustering	io		outlier		similarity	udf
dataproc	mapper		recommendation	sql		validators

./java/com/alibaba/alink/pipeline:
EstimatorBase.java	ModelBase.java		Trainer.java		feature
LocalPredictable.java	ModelExporterUtils.java	TransformerBase.java	nlp
LocalPredictor.java	Pipeline.java		classification		recommendation
MapModel.java		PipelineModel.java	clustering		regression
MapTransformer.java	PipelineStageBase.java	dataproc		tuning

5. 企业角度看设计

这是成本结构和收益的规模性问题。从而决定了Alink在开发时候,必须尽量提高开发工程师的效率,提高生产力。前面提到的弃用SCALA,部分也出于这个考虑。

挑战集中在:

  • 如何在对开发者最大程度屏蔽Flink的情况下,依然利用好Flink的各种能力。
  • 如何构建一套相应打法和战术体系,即middleware或者adapter,让用户基于此可以快速开发算法

举个例子:

  • 肯定有个别开发者,其对Flink特别熟悉,他们可以运用各种Flink API和函数编程思维开发出高效率的算法。这种开发者,我们可以称为是武松武都头。他们类似特种兵,能上战场冲锋陷阵,也能吊打白额大虫。

  • 但是绝大多数开发者对Flink不熟悉,他们更熟悉AI算法和命令式编程思路。这种开发者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属于八十万禁军或者是玄甲军,北府兵,魏武卒,背嵬军。这种才是实际开发中的主力部队和常规套路。

我们需要针对八十万禁军,让林冲林教头设计出一套适合正规作战的枪棒打法。或者针对背嵬军,让岳飞岳元帅设计一套马军冲阵机制。

因此,**Alink的原则之一应该是 :构建一套战术打法(middleware或者adapter),即屏蔽了Flink,又可以利用好Flink,还可以让用户基于此可以快速开发算法 **

我们想想看大概有哪些基础工作需要做:

  • 如何初始化
  • 如果通信
  • 如何分割代码,如何广播代码
  • 如果分割数据,如何广播数据
  • 如何迭代算法

让我们看看Alink做了哪些努力,这点从其目录结构可以看出有queue,operator,mapper等等构建架构所必须的数据结构:

./java/com/alibaba/alink/common:
MLEnvironment.java		linalg MLEnvironmentFactory.java	mapper
VectorTypes.java		model comqueue			utils io

./java/com/alibaba/alink/operator:
AlgoOperator.java 	common  batch	 stream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BaseComQueue,这是把通信或者计算抽象成ComQueueItem,然后把ComQueueItem串联起来形成队列。这样就形成了面向迭代计算场景的一套迭代通信计算框架。其他数据结构大多是围绕着BaseComQueue来具体运作。

/**
 * Base class for the com(Computation && Communicate) queue.
 */
public class BaseComQueue<Q extends BaseComQueue<Q>>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
	 * All computation or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
	private final List<ComQueueItem> queue = new ArrayList<>();
	/**
	 * sessionId for shared objects within this BaseComQueue.
	 */
	private final int sessionId = SessionSharedObjs.getNewSessionId();
	/**
	 * The function executed to decide whether to break the loop.
	 */
	private CompareCriterionFunction compareCriterion;
	/**
	 * The function executed when closing the iteration
	 */
	private CompleteResultFunction completeResult;
	/**
	 * Max iteration count.
	 */
	private int maxIter = Integer.MAX_VALUE;

	private transient ExecutionEnvironment executionEnvironment;
}

MLEnvironment 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类。其封装了Flink开发所必须要的运行上下文。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类来获取各种实际运行环境,可以建立table,可以运行SQL语句。

/**
 * The MLEnvironment stores the necessary context in Flink.
 * Each MLEnvironment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a unique ID.
 * The op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MLEnvironment ID
 * will share the same Flink job context.
 */
public class MLEnvironment {
    private 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private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streamEnv;
    private BatchTableEnvironment batchTableEnv;
    private StreamTableEnvironment streamTableEnv;
}

6. 设计原则总结

下面我们可以总结下Alink部分设计原则

  • 算法的归算法,Flink的归Flink,尽量屏蔽AI算法和Flink之间的联系。

  • 采用最简单,最常见的开发语言。

  • 尽量借鉴市面上通用的设计思路和开发模式,让开发者无缝切换。

  • 构建一套战术打法(middleware或者adapter),即屏蔽了Flink,又可以利用好Flink,还可以让用户基于此可以快速开发算法。

0x04 KMeans算法实现看设计

Flink和Alink源码中,都提供了KMeans算法例子,所以我们就从KMeans入手看看Flink原生算法和Alink算法实现的区别。为了统一标准,我们都选用JAVA版本的算法实现。

1. 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的思想比较简单,假设我们要把数据分成K个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聚类中心;
  • 计算每个点分别到k个聚类中心的聚类,然后将该点分到最近的聚类中心,这样就行成了k个簇;
  • 再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均值);
  • 重复以上2~4步,直到质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

2. Flink KMeans例子

K-Means 是迭代的聚类算法,初始设置K个聚类中心

  1. 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算法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每个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
  2. 每个点被分配到它最近的聚类中心
  3. 随后每个聚类中心被移动到所有被分配的点
  4. 移动的聚类中心被分配到下一次迭代
  5. 算法在固定次数的迭代之后终止(在本实现中,参数设置)
  6. 或者聚类中心在迭代中不在移动
  7. 本项目是工作在二维平面的数据点上
  8. 它计算分配给集群中心的数据点
  9. 每个数据点都使用其所属的最终集群(中心)的id进行注释。

下面给出部分代码,具体算法解释可以在注释中看到。

这里主要采用了Flink的批量迭代。其调用 DataSet 的 iterate(int) 方法创建一个 BulkIteration,迭代以此为起点,返回一个 IterativeDataSet,可以用常规运算符进行转换。迭代调用的参数 int 指定最大迭代次数。

IterativeDataSet 调用 closeWith(DataSet) 方法来指定哪个转换应该反馈到下一个迭代,可以选择使用 closeWith(DataSet,DataSet) 指定终止条件。如果该 DataSet 为空,则它将评估第二个 DataSet 并终止迭代。如果没有指定终止条件,则迭代在给定的最大次数迭代后终止。

public class KMean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Checking input parameters
		final ParameterTool params = ParameterTool.fromArgs(args);

		// set up execution environment
		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getConfig().setGlobalJobParameters(params); // make parameters available in the web interface

		// get input data:
		// read the points and centroids from the provided paths or fall back to default data
		DataSet<Point> points = getPointDataSet(params, env);
		DataSet<Centroid> centroids = getCentroidDataSet(params, env);

		// set number of bulk iterations for KMeans algorithm
		IterativeDataSet<Centroid> loop = centroids.iterate(params.getInt("iterations", 10));

		DataSet<Centroid> newCentroids = points
			// compute closest centroid for each point
			.map(new SelectNearestCenter()).withBroadcastSet(loop, "centroids")
			// count and sum point coordinates for each centroid
			.map(new CountAppender())
			.groupBy(0).reduce(new CentroidAccumulator())
			// compute new centroids from point counts and coordinate sums
			.map(new CentroidAverager());

		// feed new centroids back into next iteration
		DataSet<Centroid> finalCentroids = loop.closeWith(newCentroids);

		DataSet<Tuple2<Integer, Point>> clusteredPoints = points
			// assign points to final clusters
			.map(new SelectNearestCenter()).withBroadcastSet(finalCentroids, "centroids");

		// emit result
		if (params.has("output")) {
			clusteredPoints.writeAsCsv(params.get("output"), "\n", " ");
			// since file sinks are lazy, we trigger the execution explicitly
			env.execute("KMeans Exampl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Printing result to stdout. Use --output to specify output path.");
			clusteredPoints.print();
		}
	}

3. Alink KMeans示例

Alink中,Kmeans是分布在若干文件中,这里我们提取部分代码来对照。

KMeansTrainBatchOp

这里是算法主程序,这里倒是看起来十分清爽干净,但实际上是没有这么简单,Alink在其背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可以看出,算法实现的主要工作是:

  • 构建了一个IterativeComQueue(BaseComQueue的缺省实现)。
  • 初始化数据,这里有两种办法:initWithPartitionedData将DataSet分片缓存至内存。initWithBroadcastData将DataSet整体缓存至每个worker的内存。
  • 将计算分割为若干ComputeFunction,比如KMeansPreallocateCentroid / KMeansAssignCluster / KMeansUpdateCentroids …,串联在IterativeComQueue。
  • 运用AllReduce通信模型完成了数据同步。
public final class KMeansTrainBatchOp extends BatchOperator <KMeansTrainBatchOp>
	implements KMeansTrainParams <KMeansTrainBatchOp> {

	static DataSet <Row> iterateICQ(...省略...) {

		return new IterativeComQueue()
			.initWithPartitionedData(TRAIN_DATA, data)
			.initWithBroadcastData(INIT_CENTROID, initCentroid)
			.initWithBroadcastData(KMEANS_STATISTICS, statistics)
			.add(new KMeansPreallocateCentroid())
			.add(new KMeansAssignCluster(distance))
			.add(new AllReduce(CENTROID_ALL_REDUCE))
			.add(new KMeansUpdateCentroids(distance))
			.setCompareCriterionOfNode0(new KMeansIterTermination(distance, tol))
			.closeWith(new KMeansOutputModel(distanceType, vectorColName, latitudeColName, longitudeColName))
			.setMaxIter(maxIter)
			.exec();
	}
}  

KMeansPreallocateCentroid

预先分配聚类中心

public class KMeansPreallocateCentroid extends ComputeFunction {
    public void calc(ComContext context) {
        if (context.getStepNo() == 1) {
            List<FastDistanceMatrixData> initCentroids = (List)context.getObj("initCentroid");
            List<Integer> list = (List)context.getObj("statistics");
            Integer vectorSize = (Integer)list.get(0);
            context.putObj("vectorSize", vectorSize);
            FastDistanceMatrixData centroid = (FastDistanceMatrixData)initCentroids.get(0);
            Preconditions.checkArgument(centroid.getVectors().numRows() == vectorSize, "Init centroid error, size not equal!");
            context.putObj("centroid1", Tuple2.of(context.getStepNo() - 1, centroid));
            context.putObj("centroid2", Tuple2.of(context.getStepNo() - 1, new FastDistanceMatrixData(centroid)));
            context.putObj("k", centroid.getVectors().numCols());
        }
    }
}

KMeansAssignCluster

为每个点(point)计算最近的聚类中心,为每个聚类中心的点坐标的计数和求和

/**
 * Find the closest cluster for every point and calculate the sums of the points belonging to the same cluster.
 */
public class KMeansAssignCluster extends ComputeFunc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c(ComContext context) {

        Integer vectorSize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VECTOR_SIZE);
        Integer k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K);
        // get iterative coefficient from static memory.
        Tuple2<Integer, FastDistanceMatrixData> stepNumCentroids;
        if (context.getStepNo() % 2 == 0) {
            stepNumCentroids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1);
        } else {
            stepNumCentroids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2);
        }

        if (null == distanceMatrix) {
            distanceMatrix = new DenseMatrix(k, 1);
        }

        double[] sumMatrixData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_ALL_REDUCE);
        if (sumMatrixData == null) {
            sumMatrixData = new double[k * (vectorSize + 1)];
            context.pu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_ALL_REDUCE, sumMatrixData);
        }

        Iterable<FastDistanceVectorData> trainData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TRAIN_DATA);
        if (trainData == null) {
            return;
        }

        Arrays.fill(sumMatrixData, 0.0);
        for (FastDistanceVectorData sample : trainData) {
            KMeansUtil.updateSumMatrix(sample, 1, stepNumCentroids.f1, vectorSize, sumMatrixData, k, fastDistance,
                distanceMatrix);
        }
    }
}

KMeansUpdateCentroids

基于点计数和坐标,计算新的聚类中心。

/**
 * Update the centroids based on the sum of points and point number belonging to the same cluster.
 */
public class KMeansUpdateCentroids extends ComputeFunc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c(ComContext context) {

        Integer vectorSize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VECTOR_SIZE);
        Integer k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K);
        double[] sumMatrixData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_ALL_REDUCE);

        Tuple2<Integer, FastDistanceMatrixData> stepNumCentroids;
        if (context.getStepNo() % 2 == 0) {
            stepNumCentroids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2);
        } else {
            stepNumCentroids = context.getObj(KMeansTrainBatchOp.CENTROID1);
        }

        stepNumCentroids.f0 = context.getStepNo();
        context.putObj(KMeansTrainBatchOp.K,
            updateCentroids(stepNumCentroids.f1, k, vectorSize, sumMatrixData, distance));
    }
}

4. 区别

代码量

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实际业务代码量角度说,其实差别不大。

  • Flink的代码量少;
  • Alink的代码量虽然大,但其本质就是把Flink版本的一些用户定义类分离到自己不同类中,并且有很多读取环境变量的代码;

所以Alink代码只能说比Flink原生实现略大。

耦合度

这里指的是与Flink的耦合度。能看出来Flink的KMeans算法需要大量的Flink类。而Alink被最大限度屏蔽了。

  • Flink 算法需要引入的flink类如下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functions.Map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functions.Reduce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functions.RichMap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DataSet;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ExecutionEnvironment;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functions.FunctionAnnotation.ForwardedFields;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operators.IterativeDataSet;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tuple.Tuple2;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tuple.Tuple3;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utils.ParameterTool;
import org.apache.flink.configuration.Configuration;
  • Alink 算法需要引入的flink类如下,可以看出来ALink使用的都是基本设施,不涉及算子和复杂API,这样就减少了用户的负担。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common.functions.MapFunction;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DataSet;
import org.apache.flink.api.java.tuple.Tuple2;
import org.apache.flink.ml.api.misc.param.Params;
import org.apache.flink.types.Row;
import org.apache.flink.util.Preconditions;

编程模式

这是一个主要的区别。

  • Flink 使用的是函数式编程。这种范式相对新颖,很多工程师不熟悉。
  • Alink 依然使用了命令式编程。这样的好处在于,大量现有算法代码可以复用,也更符合绝大多数工程师的习惯。
  • Flink 通过Flink的各种算子完成了操作,比如IterativeDataSet实现了迭代。但这种实现对于不熟悉Flink的工程师是个折磨。
  • Alink 基于自己的框架,把计算代码总结成了若干ComputeFunction,然后通过IterativeComQueue完成了具体算法的迭代。这样用户其实对Flink是不需要过多深入理解。

0x05 本系列其他文章

Alink漫谈(二) : 从源码看机器学习平台Alink设计和架构

Alink漫谈之三] AllReduce通信模型

Alink漫谈(四) : 模型的来龙去脉

Alink漫谈(五) : 迭代计算和Superstep

Alink漫谈(六) : TF-IDF算法的实现

Alink漫谈(七) : 如何划分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

0x06 参考

商业模式的定义——做产品到底是做什么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简析

flink kmeans聚类算法实现

Spark ML简介之Pipeline,DataFrame,Estimator,Transformer

开源 | 全球首个批流一体机器学习平台

斩获GitHub 2000+ Star,阿里云开源的 Alink 机器学习平台如何跑赢双11数据“博弈”?|AI 技术生态论

Flink DataSet API

★★★★★★关于生活和技术的思考★★★★★★
微信公众账号:罗西的思考
如果您想及时得到个人撰写文章的消息推送,或者想看看个人推荐的技术资料,可以扫描下面二维码(或者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个人公众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001_机器学习,200_Alink漫谈,002_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