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参与知行合一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一位大善人的幼子,爱智求真,立志求道,要学习菩萨德行,受文殊指点,一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对象不分老幼、不论尊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弥勒、观音、文殊、普贤等极尊贵的菩萨,也有村妇、教师、医生等凡夫俗子,童子一路参悟,有慈悲、有忠诚、有节义、有执着,最终证悟大道,成就菩提。

我生于文殊道场,在少时受华严大德点化“一生唯五十三参足矣”,冥冥之中自有造化,这是我的福气,一路走来,不管身在何地,总是在躬行履践,向所有的人学习,一边行一边参悟,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都是信息的互换,只有内化并切实的有了行动才可以算是自己的东西,经时光之洗练,才有变为智慧的可能,修行之途就是体悟人生之路。

童子立下大愿,行一百一十国,以凡胎成菩提心,虽不如四大菩萨以及其他诸佛声名卓著,确实踏实精进、修得果位的大德,我想法师当初传我教义,舍了《心经》《大悲咒》等耳熟能详的大作,转而传授颇为小众的《五十三参》,应该是看出我资质平常,最该放下妄念,谦逊为怀,凡有助于我皆为我师,如此步步修行、步步寸进,才是正途,如此十数年,我很令法师欣慰的做的不错,倒不是德行出众,实在是得益于蠢笨,没奈何只能是以“万物戒备于我”的准则来行事,竟然暗合教义,可见一位睿智的导师和一条符合人性的心法对于整个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华严正统与禅宗最大的区别在于渐进和顿悟,华严教义在于勤奋修行,如胡适先生所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戒除“贪嗔痴”,舍弃急功好利的妄念,而勇猛精进本就是佛家用语,禅宗始于慧能,他自己根骨奇佳,悟性天成,旨在顿悟成道,不必苦行穷经,另一门同源的净土宗也说颂佛也只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足以往生极乐净土,在文化和认知程度不高的古代,这正容易普及和迎合了大众一蹴而就的心理,所以五百年间大行其道,成了民间广为流行的精神寄托,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来说,明显顿悟的路子不适合我,进而庆幸有华严的熏陶,没有落于速成的妄念,一心一意的、心无旁骛的步步生莲。

祖师阳明先生少时即立”成圣贤“的大志,其后付诸行动一生求索,沉溺于词章、出入佛老,还亲往居庸关实地考察边关民情,深研朱子理学,”守仁格竹“七日七夜,后招陷害,在贵州龙场几经生死,后干脆在为自己做的石棺中参悟,最终悟得”心外无物“,此后平乱剿匪,讲学授徒,临终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终成”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完人,不经磨难历练,从立志开始,可有立地圣贤的可能?!没有每一个祖师参访过的老师、大儒、僧道、高官、奸臣、土著、巨匪,又如何有传世的”知行合一“?!

而在现实中,向人求教印证,尤其是如善知识般的牛人,并不是一有疑惑就贸然请教,应该是深入践行、反复求索而不可得的关键窍门,这个时候会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实践中累积足够的领悟、经验,往往只需高人的一句话或稍加指点,就能打通关节,瞬间有融会贯通的感觉,而很多时候的提问不过是未经行动的偷懒。

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点寸步前行的耐心。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需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莫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唐贞观年间,相传为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参的机锋,我为世俗人,学不得唾面自干的气度,却自比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此处,却可仿效祖师知行合一,不怕蠢笨、不惧犯错、不理人言、不怵欲望,只埋首前行,踏实做事,过得十年,你且再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十三参与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