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罡简介】
职业创意策划人。现系四川省广告协会理事、四川省广告协会平面组评委、德阳市广告协会常务理事、德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德阳市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德阳市家政行业协会副会长。
周中罡先生著有广告营销策划类作品集《色技随笔》,生活随笔集《闲庭笔记》《城里城外》,选题编辑出版《财富德阳》《诗画德阳》。其创意设计的广告平面作品2000年入选中广协第七届全国广告作品展获铜奖,2001-2003年度四川省广告作品展获优秀奖、铜奖、银奖。
《宽诗堂》和《中国土裙部落》微刊编委之一。
写在《栅栏内外遗落的文字》之外
文/周中罡
01
栏不住的诗生活
似乎前面六本书还滚烫着,贵沿兄的新集子又来了,以新产品抢市场的速度,在我书架上作刷屏状。作为他多年的小兄弟兼粉丝,阅读他主持的“土裙部落”“宽诗堂”公微便是每日功课(只是我“长期潜水偷窥,偶尔冒泡献花”),更为他的每一本纸质集子的出版而同乐。
贵沿兄说自己“当文人灵气不够,做商人又狼性不足”,这话你千万认真不得,得反起听!这家伙,单是看看这册书名,赤裸裸地卖弄自己职业嘛,还有最后一页长长的鸣谢名单,尾巴就露出来了吧!其实人家本来就毫不避讳自己生财的饭碗,俨然是做栅栏里写诗最棒的,写诗里面做栅栏最牛的。
对于写作的热爱与工作敬业的状态,我和贵沿兄算是同一个频道,心意相通。严格的说,我从文字打工者到拓展开自己的商业生涯,背后的原动力其实仰仗贵沿兄的鼓动。换言之,是以他的影子做了榜样,当年我在市作协下属一中学生文学刊物应聘编辑,使用的恰恰是他坐过的办公桌椅,这自然在以后的交流中就多了某种默契,相互的每一步新动作都互通信息心领神会。
收到这本集子,正遇年终休假,厚厚一本,权作旅途消遣,尽管其中大多数都在网络中有所品鉴,但在纸质上、且是连贯起来阅读,自是另外一番感受。
02
翻越栅栏的疏狂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据内心导引和自身行动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演绎多重身份;很多时候,我们会依据某种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颇像一副牌的若干种打法,关键看,面前是何种局。脸谱未有从一而终,这亦是生命精彩之处。
文学热潮漫卷全国,他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诗人汪贵沿;全民皆商,理想黯落,财富当道,他摇身一变,依然是傲立潮头一呼百应的汪总。
世界的疆域,不一定用脚步丈量,是眼界、是心胸,是内心那个“需要”勾勒出来的。岁月催人,长发削短;财不外露,衣带渐宽。却终于觉悟,内心执着不变的,是对缪斯的虔诚。
安抚内心狂野,回归本真宁静,岂非无欲无求之老朽?时代,无所谓征服,唯顺应与体验耳。何不以诗歌作双桨:笑看千帆陷迷途,漫随轻舟过江流。
无意标榜,抛弃“诗人”那顶高帽子,应酬唱和亦然,嬉笑怒骂也罢,无时不在的分行文字,随日子而自心底流泻,凝固成一面生活的镜子。长长短短两百首,竖起一道诗歌的栅栏,背后立着一个笑意盈盈的汪生。
凭栏观云,闲抛文字,从心所欲,不亦快哉!有滋有味,无遮无拦,贵沿找到了他的生活常态,你呢?
03
虚实意向的栅栏哲学
若说经济下行,提起新常态,大家都是一副过紧日子的苦逼脸,独贵沿兄优哉游哉,乐在其中,不经意显露了他诗人本色面孔。新作接连问世,且一年更比一年厚实,对于这份亦商亦文的双面角色,倒像是坐跷跷板,这头低下去,那头翘起来。
但这绝不是说贵沿兄在商业上开始懈怠,转而借题发挥在诗歌创作上薄发了。表面看,不再大张旗鼓开疆拓土,对于同行,可能会是一种错觉;但对于企业经营者的定性判断,便是烟幕弹后的一种错误。
众所周知,贵沿兄作为总经理身份执掌的栅栏企业,是国内行业标准起草单位,这种江湖地位,几乎任何风吹草动就是业界风向标。
无锡有金,商界大鳄范蠡携西子逍遥太湖便是后人艳羡的楷模。陌生的行业、陌生的区域,贵沿兄却能迅速融入,除了在产品上下游和同行间交流,亦广泛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在刚性硬朗的工作之外,树立起一个川西男人浪漫和文化气息的一面。
贵沿兄的商业智慧,融在诗歌里。
审时度势,转型升级,把做企业挥洒得写诗一般,这番举重若轻,是栅栏哲学使然。很多次与贵沿兄聊起行业与产品,在他眼中,这些硬邦邦的钢铁真的可以化作绕指柔。谁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看似灵活百变,实则无我,是虚的。订单作业,从商业角度来解读,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实体产品的,也就是说,靠天吃饭,说断就断。因而,未雨绸缪,他早就在思索,要摆脱这种貌似繁荣的寄生日子,这也是行业的致命穴位所在。
把粗陋简单的钢构产品,开发进入精细化、标准化的家居品市场,一直是他的梦想。先前艾克赛尔的主产品是依赖房地产市场,随着开发量缩减,当然作为配套产业也就一路下滑了。但,贵沿兄却在表面上诗酒作乐,私下里暗度陈仓,又一次走在行业前列,把产品进行了DIY,在超市里,连家庭主妇也可以买回去自己组装,这不正是目前国家大力鼓动的自主创新么。
作为商人角色,我以为,贵沿兄是尽职的。
变革思维,感谢诗歌。
04
诗与商的对立统一
每一个有思想的灵魂,都在寻找一种表达方式,来讴歌与见证生命的存在,以音乐、美术、舞蹈等等一切艺术形式,固化感悟,影响他人。贵沿兄选择了诗歌,于是,在大步流星的岁月里总有诗意相伴。
他用《栅栏内外遗落的文字》这首做书名的诗歌作自序,其中“那一行行独立的宣言,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隔离复杂的尘世恩怨,立于天地之间,黑白人世沧桑,自己的世界做自己的王”。读到这里,眼前竟然出现的是一个奇特换面:一头猛虎左右徘徊,透过面前竖起来的栅栏,显露出困惑、无奈,却又甘愿于此的解脱与坦然。这是现实世界与内心之间求和的一种安全方式,诗人找到了这个临界点。这道栅栏,从你的角度看,他是被困,从他的角度看,却是刻意的隔离,一道中立,究竟谁在内外?只有洞穿尘世,才有这番觉悟。
诗意,不只是浪漫,商业,也不只是哗啦啦只数钞票,背后是对社会、对人性、对竞争的解析,是真刀真枪的搏杀。有收获的喜悦,自然也有揪心的疲惫。诗人的特质,惯于从这些现象之中,去体会更层次的内核。写作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种特权,因而,在经历商业和生活的风浪中,渴望用诗歌营造一个宁静的桃花源。这些诗行,就是作者害怕陷入世俗角色的一种抗拒,而他告诉我们:竖起栅栏,就可以做自己的王。
在阅读电子版的时候,产生一种假象,感觉作者大量的诗作是应酬性的,因为那些作品来的太快了,一日之内,乃至顷刻之间,会见到连续性作品像被作者放羊一样排起队赶出来。通读了这本厚达300余页的诗集,却是另外一番感受,这些诗作直白轻快,感觉诗人像个好奇的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睁大眼睛观察,随口道来,直抵内心,有你所见惯而未思及之处。像他的诗作《喷嚏》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和条件反射,“越想憋着,越憋不住”,然后,“喷出太阳,喷出月亮,喷出一个自由的春天”,这就施施然坦荡荡找到理由了。
细读之间还发现作者创作的几个有趣现象,当然与作品的类型和质感并无多大关系,就是写作的场景化,有机场旅途、有蜗居宿舍、有同题斗诗,有景点现场等等。诗作留下写作的时间地点,这只是一种习惯,然而,透过这些痕迹,串起来,就摸到了一些脉络。呈现了诗人在商旅途中行程匆匆,却又一路奔忙一路歌的欢快。
独自僻静之时的人生思索,多是孤独夜深在宿舍,之所以是“宿舍”而不是家里或者书房。他忠实地报告:自己是一个异乡客。他不是游子,游子想家的时候还可以拔身而起;他是“封疆大吏”,是带着使命的驻守,这就多少有了些羁跘。独在异乡,也多了独自的内心体验与时间闲暇,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恰恰是格外的收获。在宿舍的深夜,也让作者写下了不少思乡之作。
旅途见闻与所思,借时间的错峰间歇,将心中郁结已久的那些句子,像蚕儿吐丝一样,细细长长的拉出来。或许正因为这种常态化的快节奏折腾,才让他习惯与思维转换的灵敏,再加上高空与陆地的视野波动,又开阔了心胸与见地。而这种诗性审美,自然也就让他在商业领域里可以洞见未来而游刃有余了。
05
网络里的宽诗新韵
诗歌应该是网络时代最合拍的文学样式,它简单轻快,自由灵动,而如蓝天白云,变化多端百看不厌。《栅栏内外遗落的文字》的面世,不得不归功于网络的促进,贵沿兄与健鹰、昌平发起,并主持了《宽诗堂》和《土裙部落》诗歌群,汇聚了全国的诗歌写作与爱好者数千人,每日里有诗作互赏、互动。相隔千里如在一堂,举杯言欢斗诗都嘴,妙趣横生。而作为堂主的主持人,自是当仁不让,秋风扫落叶般,不经意间,作品堆积,竟然数百首之多,顺便推出纸质集子,是众诗友相互砥砺结果,也是一个开端,其他人员不甘落后者,将牵起绺子出场。
宽诗堂的开辟,功劳起码有三,一是唤醒与回归,二是促新手上路,三是开斗诗之趣,成果斐然。
志同道合,建立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既是时代趋势使然,更是一群人的心理默契合拍所致,在这里,很多青少年时期就是诗歌狂热痴迷者,甚至不乏本身就是曾经各个诗刊的主力作者、圈子里的大腕,因生活忙碌而搁置笔墨,待得再其他路途奔袭疲累,猛然间又找到回归的酣畅,厚积薄发佳作迭出更上一层楼。还有那即便尚在其他领域嗨得正欢者,被同道的热烈所唤醒,偶尔甩一点过来,也会炸起涟漪引来惊叫。
原本,宽诗者源于健鹰做策划的宽思堂,而此番宽诗,也就顺一条大道,邀约众人打拥堂豪迈挺进。大门很宽,不设门槛,堂闹热得象一个菜市场,一首小诗,如水灵灵的青菜萝卜可以来;一个诗群,像批发海鲜大虾的集装箱阔佬,也可以大大方方挤进来,把自己的招牌挂到堂里来。堂屋很阔,也有堂规,每日里有执勤的举行有模有样开门关门仪式,招呼应酬一应周全。实在不过瘾了,吆喝一声,借着某个节日的名义,一起啸聚,举行赏月赛诗。想来当年竹林七贤,童子荷担郊游,也不过如此。更可爱是那群里赛诗,同题接龙,宛若当年兰亭边上曲水流觞。
诗歌像生命激荡的河流,灵动多变,永远流不出同样的线路和标准,因而,每一个人,你有独立的感觉,用分行的文字呈现与表达,而恰恰另外的人又读懂了,这就激发起了更大的创作欲望,愈加顺畅起来。宽诗堂里不乏这样的写作者,从纯粹站在边沿的欣赏者,渐渐成为舞台中央的歌唱者。宽诗堂,也是一个诗歌学堂,或者说是一个游泳池,管你用什么姿势,噗通跳下水了,也必须游得欢快。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话是酒撵出来的,而诗歌,也是斗出来的。这些当时在兴头上的斗趣之作,待闲暇回头一看,嘿!吓自己一跳,我竟然也可以写这么安逸的诗,宽诗堂则功莫大焉!
06
诗画联袂写乡愁
《栅栏内外遗落的文字》拾起来的是诗歌,而藏起来的还有一枚未引爆的炸弹!宽诗堂发起人、诗人、策划家健鹰先生的插图。除了平常在微信群里看见电子版,这是健鹰先生首次以纸质相对集中出现的绘画作品。
观看这批画作,健鹰明显是有深厚西画底子的,他现在的阶段应该是心中归零,然后往传统水墨路子上很认真地走。尽管是小品写意,几幅山水小景,运用勾、皴、擦、染、点,平远构图、渔舟泛江、一派古雅气息,一看便是客客气气地遵循着宋、元人笔墨,带着浓重的临习痕迹。
而另外的几束插花,却是画风突变,露出了诗人狂野而洒脱气质,或清雅、或浓烈,虽然也用水墨纸张材料,却并不拘泥于水墨相破的陈式,而有繁复层次感的枝叶饱满之上,是干浓的锌白挥洒点缀,宛若油画中的点高光,用刀挑着颜料“摆上去”,那种干脆、直率、厚实,别有张力,恍惚感觉到梵高画向日葵时的那种激情,不经意地流露了多年手上的那些“积习”。这种手感的自然行为,像你开车经过家门口,本来还要去办事,汽车却拐进了车库,这叫习惯运动,同样动作做久了,肌肉就自然有了记忆。这种意外,巧妙的造就一番独有的中西结合了。如果说寻找健鹰绘画的特色,乃至一种风格的形式,我倒更加愿意看到这种景象继续大胆的推进。
绘画语言不是求照相般还原与写实,千篇一律的写生与创作,那种俄罗斯美术教学技法,压制了中国几十年,也荒废了很多才情过人的艺术天资。我所认识的不少美院油画科班的,却在多年后自觉地玩起了水墨,这不仅仅是绘画表现形式的转型,背后是思维模式与人生态度的转变,是从“形似”进入中国智慧中“尚意”的表达。
我以为,这批画是在健鹰平常的习作里挑选过来“装配”的,它们和这些诗歌之间的关系,偶然巧合,但绝不是看图写诗,也不是为诗插图。因而,画作就自身有了它的体系,三十几幅,连贯起来,读到的是一番浓烈的乡愁,仅这一点,便于诗集气韵相合了。
前些日子在《四川文学》读到健鹰一篇关于故乡和儿时记忆的散文,开篇提到每每静心面对砚台,看到的是家乡的水塘影子,连将干未干层层叠叠的宿墨,也是泥土的形状与味道。这番描述,是我见过对于乡愁最浓郁也是最贴切的刻画,也只有作为惯常于砚台笔耕者特有的觉悟。
这批画中川西的院坝村落、瓦屋老街、小鸡小狗,熟悉的乡土气息,配合着厚厚的诗集里的分行文字,和起来读,有种刨几口饭又夹一筷子泡菜的感觉,是那般的亲切可口。这些是画,也是诗行,诗意藏在一笔一划里,画得轻松随意,甚至带着些童趣。人在回忆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善意,甜蜜的会放大,而那些曾经的伤痛与恩仇,却会被时间淡化,最后成为一种笑谈随风而过。所以,看这批风景图画,反而看出从心底流泻的思乡情切,或许是作者在他乡异地奔波的间歇,涂抹几笔,聊以自慰。读着读着,我在千之外的旅途,便格外的有了回家的念想,所以赶紧打道回府,也顺便记下这些不是书评的阅读感受,与诸友分享。
2017.1.22--2017.2.4(泰国清迈--中国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