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是保险吗?与康爱、水滴、夸克等又有何不同?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可凯撒要当上帝,怎么办?

买保险不要钱?

去年10月,支付宝旗下的蚂蚁保险联合信美人寿推出一款医疗保险产品——“相互保”,覆盖99种大病加恶性肿瘤,赔付10~30万医疗保险金。这都平平无奇,骚就骚在它“免费”!不花一分钱投保,生病了照样报销费用。于是,短短十天,会员过千万,一个半月的功夫,达到2000万。干成了无数巨无霸保险公司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干成的事,这哪是参保,简直是残暴!

可紧接着,保监会的茶话会邀请函就到了。信美人寿退出,蚂蚁金服独家经营,所有责任由大东家支付宝一肩承担。“相互保”更名为“相互宝”,由一个标准的、正规的保险产品,退回“互助”的本质。

按保监会的说法,互助乃是单向捐赠的公益活动,组织机构不能给予可预期的兑付承诺,即不能卖保险。

相互保和保险有什么不同?

集资方式不同:

a) 传统保险先收取足够多的钱,再理赔。

b) 相互保等案件发生了再收钱。它并非真的免费,只是不用预付一笔固定的高额保费而已。平时,就让钱继续躺在各个会员的授信账户里,不妨碍大家储蓄和消费,待理赔案件发生时,再从所有授信账户里直接扣取平摊费用。如此,就不必永远囤积大笔资金,占用大家的日常需求。

资金花费不同:

a) 传统保险要求风险高度可控和高额利润,因此要尽可能多收钱、定高价。

b) 相互保的根本仍是互助,赔多少收多少,每次扣费极其低廉,人均分摊才几分钱,一年几十到几百元,而提供的保障却和花几千上万买的传统保险一样。

相互宝是保险吗?与康爱、水滴、夸克等又有何不同?_第1张图片

“互助”是什么?

即:互相帮助,基于互联网,快速集资,大家凑钱为一人解困,全称“网络互助”。虽然互助模式也承诺赔付金额,但那只是一个上限,告诉你平时出点小钱帮别人,轮到大家帮你时,最高能给你多少,而实际结算则要看当时的集资规模。所以,互助不是保险,它量入为出,有多少人,收多少钱,收多少钱,帮多大忙。这个逻辑和无偿献血如出一辙。

互助这件事,相互宝并不是第一家,早有人做。

康爱公社,成立于2011年,中国第一家互助机构,可能也是发展最慢、走得最稳的一家,8年了才188万会员,赔付金额前不久才刚破一亿。

水滴互助,目前最大的互助机构,成立于2016年,4400多万会员(不包含众筹和保险业务),赔付1200多笔,赔付1.5亿。

夸克联盟,成立于2014年,目前157万会员,已经赔付了1270起案件,互助总金额1.4亿,一直专注做互助。出于和相互保一样的理由,夸克联盟也曾被保监会点名。

其他还有很多,鼎盛时期曾冒出了300多家互助平台,现在存续的还有十来家。

相互保和互助有什么不同?

兑付承诺不同:

a) 按当前的法律法规,互助属于公益、慈善范畴,不得宣称提供确切回报,这便是相互保被“升级”成“宝”的根本原因。

b) 相互保弯道超车,把互助做成保险——承诺赔多少就得赔多少,这是“相互保”能被定义为“保险”的关键所在。

而现在,“保”升级为“宝”,也就不再具有刚性兑付属性。但实际上,倚仗支付宝十亿级用户规模的硬实力,每人扣几分钱就能瞬间筹集几十万、几百万,投保人信心并不会被一个名分摧毁。嘴上不能说,事情照样办就行。因此,相互宝的互助会员仍在高速增长,截至目前已超过4000万。

那么,现在的相互宝相比于康爱公社、水滴互助、夸克联盟等其他更早的互助平台,还有什么大的区别吗?本质上已经没有了,最大的不同无非是扣费方式而已,至于保障范围,各家已趋于同质化。放眼未来,买保险还是加入互助?人们很可能更倾向于后者,灵活无负担的,用同样一笔预算加入多个平台的多个计划,得到十倍于从前的保障。

虽然相互宝小小受挫,但消费者的认知和意愿已经被培养起来。总体上来说,超大企业的加入,为互助行业增加了社会信任背书,有助于促进行业快速合规、做大。互助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还释放了大量惰性资金的活性,百姓欢迎,社会早晚会全面接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互宝是保险吗?与康爱、水滴、夸克等又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