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1张图片

640?wx_fmt=gif

在文章“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中提到: 云计算解决了基础资源层的弹性伸缩,却没有解决PaaS层应用随基础资源层弹性伸缩而带来的批量、快速部署问题。于是容器应运而生。


容器是Container,Container另一个意思是集装箱,其实容器的思想就是要变成软件交付的集装箱。集装箱的特点,一是打包,二是标准。

640?wx_fmt=jpeg


没有集装箱的时代,假设将货物从A运到B,中间要经过三个码头、换三次船。每次都要将货物卸下船来,摆的七零八落,然后搬上船重新整齐摆好。因此在没有集装箱的时候,每次换船,船员们都要在岸上待几天才能走。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2张图片


有了集装箱以后,所有的货物都打包在一起了,并且集装箱的尺寸全部一致,所以每次换船的时候,一个箱子整体搬过去就行了,小时级别就能完成,船员再也不能上岸长时间耽搁了。


这是集装箱“打包”、“标准”两大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下面用一个简单的案例来看看容器在开发部署中的实际应用。


假设有一个简单的Java网站需要上线,代码的运行环境如下: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3张图片


那么容器如何对应用打包呢?还是要学习集装箱,首先要有个封闭的环境,将货物封装起来,让货物之间互不干扰,互相隔离,这样装货卸货才方便。好在Ubuntu中的LXC技术早就能做到这一点。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4张图片


封闭的环境主要使用了两种技术,一种是看起来是隔离的技术,称为NameSpace,也即每个NameSpace中的应用看到的是不同的IP地址、用户空间、程号等。另一种是用起来是隔离的技术,称为Cgroup,也即明明整台机器有很多的CPU、内存,而一个应用只能用其中的一部分。


有了这两项技术,集装箱的铁盒子我们是焊好了,接下来是决定往里面放什么。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5张图片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将上面列表中所有的都放到集装箱里面。但是这样太大了!因为即使你安装一个干干静静的ubuntu操作系统,什么都不装,就很大了。把操作系统装进容器相当于把船也放到了集装箱里面!传统的虚拟机镜像就是这样的,动辄几十G。答案当然是NO!所以第一项操作系统不能装进容器。


撇下第一项操作系统,剩下的所有的加起来,也就几百M,就轻便多了。因此一台服务器上的容器是共享操作系统内核的,容器在不同机器之间的迁移不带内核,这也是很多人声称容器是轻量级的虚拟机的原因。轻不白轻,自然隔离性就差了,一个容器让操作系统崩溃了,其他容器也就跟着崩溃了,这相当于一个集装箱把船压漏水了,所有的集装箱一起沉。


另一个需要撇下的就是随着应用的运行而产生并保存在本地的数据。这些数据多以文件的形式存在,例如数据库文件、文本文件。这些文件会随着应用的运行,越来越大,如果这些数据也放在容器里面,会让容器变得很大,影响容器在不同环境的迁移。而且这些数据在开发、测试、线上环境之间的迁移是没有意义的,生产环境不可能用测试环境的文件,所以往往这些数据也是保存在容器外面的存储设备上。也是为什么人们称容器是无状态的。


至此集装箱焊好了,货物也装进去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将这个集装箱标准化,从而在哪艘船上都能运输。这里的标准一个是镜像,一个是容器的运行环境。


总而言之,容器是轻量级的、隔离差的、适用于无状态的,可以基于镜像标准实现跨主机、跨环境的随意迁移。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6张图片


有了容器,使得PaaS层对于用户自身应用的自动部署变得快速而优雅。容器快,快在了两方面,第一是虚拟机启动的时候要先启动操作系统,容器不用启动操作系统,因为是共享内核的。第二是虚拟机启动后使用脚本安装应用,容器不用安装应用,因为已经打包在镜像里面了。所以最终虚拟机的启动是分钟级别,而容器的启动是秒级。容器咋这么神奇。其实一点都不神奇,第一是偷懒少干活了,第二是提前把活干好了。


因为容器的启动快,人们往往不会创建一个个小的虚拟机来部署应用,因为这样太费时间了,而是创建一个大的虚拟机,然后在大的虚拟机里面再划分容器,而不同的用户不共享大的虚拟机,可以实现操作系统内核的隔离。这又是一次合久必分的过程。由IaaS层的虚拟机池,划分为更细粒度的容器池。


容器管理平台


有了容器的管理平台,又是一次分久必合的过程。

容器的粒度更加细,管理起来更难管,甚至是手动操作难以应对的。假设你有100台物理机,其实规模不是太大,用Excel人工管理是没问题的,但是一台上面开10台虚拟机,虚拟机的个数就是1000台,人工管理已经很困难了,但是一台虚拟机里面开10个容器,就是10000个容器,你是不是已经彻底放弃人工运维的想法了。


所以容器层面的管理平台是一个新的挑战,关键字就是自动化: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7张图片

自发现:容器与容器之间的相互配置还能像虚拟机一样,记住IP地址,然后互相配置吗?这么多容器,你怎么记得住一旦一台虚拟机挂了重启,IP改变,应该改哪些配置,列表长度至少万行级别的啊。所以容器之间的配置通过名称来的,无论容器跑到哪台机器上,名称不变,就能访问到。


自修复:容器挂了,或是进程宕机了,能像虚拟机那样,登陆上去查看一下进程状态,如果不正常重启一下么?你要登陆万台docker了。所以容器的进程挂了,容器就自动挂掉了,然后自动重启。


弹性自伸缩 Auto Scaling:当容器的性能不足的时候,需要手动伸缩,手动部署么?当然也要自动来。


当前火热的容器管理平台有三大流派: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8张图片



一个是Kubernetes,我们称为段誉型。段誉(Kubernetes)的父亲(Borg)武功高强,出身皇族(Google),管理过偌大的一个大理国(Borg是Google数据中心的容器管理平台)。


一个是Mesos,我们称为乔峰型。乔峰(Mesos)的主要功夫降龙十八掌(Mesos的调度功能)独步武林,为其他帮派所无。而且乔峰也管理过人数众多的丐帮(Mesos管理过Tweeter的容器集群)。后来乔峰从丐帮出来,在江湖中特例独行(Mesos的创始人成立了公司Mesosphere)。


一个是Swarm,我们称为慕容型。慕容家族(Swarm是Docker家族的集群管理软件)的个人功夫是非常棒的(Docker可以说称为容器的事实标准),但是看到段誉和乔峰能够管理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有一统江湖的趋势,着实眼红了,于是开始想创建自己的慕容鲜卑帝国(推出Swarm容器集群管理软件)。


三大容器门派,到底鹿死谁手,谁能一统江湖,尚未可知。


网易云之所以选型Kubernetes作为自己的容器管理平台,是因为基于 Borg成熟的经验打造的Kubernetes,为容器编排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开源方案,并且社区活跃,生态完善,积累了大量分布式、服务化系统架构的最佳实践。


容器初体验


想不想尝试一下最先进的容器管理平台呢?我们先了解一下Docker的生命周期。如图所示。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9张图片


图中最中间就是最核心的两个部分,一个是镜像Images,一个是容器Containers。镜像运行起来就是容器。容器运行的过程中,基于原始镜像做了改变,比如安装了程序,添加了文件,也可以提交回去(commit)成为镜像。


如果大家安装过系统,镜像有点像GHOST镜像,从GHOST镜像安装一个系统,运行起来,就相当于容器;容器里面自带应用,就像GHOST镜像安装的系统里面不是裸的操作系统,里面可能安装了微信,QQ,视频播放软件等。安装好的系统使用的过程中又安装了其他的软件,或者下载了文件,还可以将这个系统重新GHOST成一个镜像,当其他人通过这个镜像再安装系统的时候,则其他的软件也就自带了。


普通的GHOST镜像就是一个文件,但是管理不方便,比如如果有十个GHOST镜像的话,你可能已经记不清楚哪个镜像里面安装了哪个版本的软件了。所以容器镜像有tag的概念,就是一个标签,比如Dev-1.0,Dev-1.1,Production-1.1等,凡是能够帮助你区分不同镜像的,都可以。


为了镜像的统一管理,有一个镜像库的东西,可以通过push将本地的镜像放到统一的镜像库中保存,可以通过pull将镜像库中的镜像拉到本地来。


从镜像运行一个容器可使用下面的命令,如果初步使用Docker,记下下面这一个命令就可以了。

640?wx_fmt=jpeg


docker stop可以停止这个容器,start可以再启动这个容器,restart可以重启这个容器。在容器内部做了改变,例如安装了新的软件,产生了新的文件,则调用docker commit变成新的镜像。


镜像生产过程,除了可以通过启动一个docker,手动修改,然后调用docker commit形成新镜像之外,还可以通过书写Dockerfile,通过docker build来编译这个Dockerfile来形成新镜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前面的方式太不自动化了,需要手工干预,而且还经常会忘了手工都做了什么。用Dockerfile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Dockerfile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10张图片

这其实是一个镜像的生产说明书,Docker build的过程就是根据这个生产说明书来生产镜像:


  • FROM基础镜像,先下载这个基础镜像,然后从这个镜像启动一个容器,并且登陆到容器里面;

  • RUN运行一个命令,在容器里面运行这个命令;

  • COPY/ADD将一些文件添加到容器里面;

  • 最终给容器设置启动命令 ENTRYPOINT,这个命令不在镜像生成过程中执行,而是在容器运行的时候作为主程序执行;

  • 将所有的修改commit成镜像。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主程序,是Docker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镜像里面可以安装很多的程序,但是必须有一个主程序,主程序和容器的生命周期完全一致,主程序在则容器在,主程序亡则容器亡。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11张图片


就像图中展示的一样,容器是一个资源限制的框,但是这个框没有底,全靠主进程撑着,主进程挂了,衣服架子倒了,衣服也就垮了。


了解了如何运行一个独立的容器,接下来介绍如何使用容器管理平台。


容器管理平台初体验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12张图片


容器管理平台会对容器做更高的抽象,容器不再是单打独斗,而且组成集团军共同战斗。


多个容器组成一个Pod,这几个容器亲如兄弟,干的也是相关性很强的活,能够通过localhost访问彼此,真是兄弟齐心,力可断金。有的任务一帮兄弟还刚不住,就需要多个Pod合力完成,这个由Replication Controller进行控制,可以将一个Pod复制N个副本,同时承载任务,众人拾柴火焰高。


N个Pod如果对外散兵作战,一是无法合力,二是给人很乱的感觉,因而需要有一个老大,作为代言人,将大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就是Service。老大对外提供统一的虚拟IP和端口,并将这个IP和服务名关联起来,访问服务名,则自动映射为虚拟IP。老大的意思就是,如果外面要访问我这个团队,喊一声名字就可以,例如”雷锋班,帮敬老院打扫卫生!”,你不用管雷锋班的那个人去打扫卫生,每个人打扫哪一部分,班长会统一分配。


最上层通过NameSpace分隔完全隔离的环境,例如生产环境,测试环境,开发环境等。就像军队分华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一样。野战军立正,出发,部署一个Tomcat的Java应用。


作者简介:刘超,网易云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10年云计算领域研发及架构经验,Open DC/OS贡献者。长期专注于kubernetes, OpenStack、Hadoop、Docker、Lucene、Mesos等开源软件的企业级应用及产品化。

原文标题:云计算前世今生(下)


编者总结:

编者注意到更多文章把容器和虚拟机进行比较,他们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和联系,下面进行简单总结。


容器和虚拟机都是虚拟化技术,用来解决资源隔离、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技术,容器比较轻量(容器空间在MB级别、VM是GB级别),部署密度高,性能损耗小。基于容器镜像分层技术可以实现通用依赖库和系统特定库分离,实现应用、配置文件和特定库依赖打包,可以做到了一处编译、到处运行。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13张图片

容器运行效率基本接近于物理机,容器操作(启动,停止,重启等)毫秒到秒级,容器的灵活性极大促进混合云场景负载迁移。最重要的一点是,容器共享宿主机资源,所以可以最到弹性收缩,不像虚拟机,分配的物理硬件资源固化,不能灵活调整给其他资源使用。 


但是容器也存在不足,如无热迁移,网络隔离性、安全性支持比较薄弱,Docker发布libnetwork增强网络特性,很多项目也在致力改善容器网络。容器应用只能针对应用和特定库进行修改,不能有kernel及通用库改动,因为任何改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容器运行。


容器随着用户进程的停止而销毁,容器数据和日志数据无法更好管理和收集,运维能力较弱。业务相关高可用、可恢复性、容灾等需求,暂时还无法满足企业应用要求。 


容器还有个重要约束,Linux容器在Linux主机上运行不同跨系统。也可以在Windows Server上运行Windows容器,采用Windows版的Docker容器管理器进行管理。如果要在Windows上运行Linux容器,可以在Windows下启动Linux虚拟机,使用Linux虚拟机作为容器宿主系统,或采用Boot2Docker完成安装。


容器主要通过依赖Linux系统的NameSpace、Cgroups和文件系统、镜像分层机制技术,实现容器资源隔离、空间隔离和跨平台打包部署。


NameSpace(命名空间)是Linux内核针对实现容器虚拟化而引入的特性。每个容器都可以拥有自己单独的命名空间,运行在其中的应用都像是在独立的操作系统中运行一样,保证了容器之间彼此互不影响。在操作系统中,所有包括内核、文件系统、网络、PID、UID、IPC、内存、硬盘、CPU等资源都是应用进程直接共享的。不但要实现对内存、CPU、网络IO、硬盘IO、存储空间等的限制,还要实现文件系统、网络、PID、UID、IPC等的相互隔离。前者相对容易实现,后者则需要宿主主机系统的深入支持。


随着Linux系统对于命名空间功能的逐步完善,虽然,在容器间都共用一个Linx系统内核和某些运行时环境(系统命令和系统基础库),但是他们彼此是不可见的。

 

Cgroups(Control Groups)是linux内核提供的一种可以跟踪、限制、隔离进程组所使用的物理资源的机制。仅从资源管理上看,Linux Container是在Cgroups的基础上做了一层封装,Docker在LXC的基础上又做了一层封装。


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_第14张图片

 

Cgroups提供了给容器分配资源的控制机制,避免多个容器同时运行时的系统资源竞争。控制组可以提供对容器的内存、CPU、磁盘IO等资源进行限制和计费管理。控制组的设计目标是为不同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实现对单一进程到系统级虚拟化(包括OpenVZ、Linux VServer、LXC等)的控制。



温馨提示:

请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原文链接获取更多技微服务和容器术资料总结

640?wx_fmt=jpeg

640?wx_fmt=gif

你可能感兴趣的:(容器微服务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