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 社会与阶层

北京折叠| 社会与阶层_第1张图片


这是一本获得了雨果奖的科幻小说,


用科幻的方式讲社会的阶层分裂.


北京折叠| 社会与阶层_第2张图片


虽说《北京折叠》拿到了科幻界的奥斯卡雨果奖,但这部小说中的科幻的部分也只有城市可以被折叠的设定,除此之外可以说都是对于现实社会的映射。


所以有人打趣的说,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怎么能拿科幻界的大奖呢?

也许是因为他借科幻小说的外壳,残忍的卸下了现实社会的滤镜。




背景设定




话说在100年之后的北京,城市被分割出了可以折叠的三个空间。


在同一个时间之内,只有一个空间的人可以在地面上生活,三层空间以48小时为一个周期,轮流翻转。


第一个空间住着500万人,他们是社会精英,他们有能力,有权利,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 他们从早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在地面上生活24个小时。


第二个空间中生活着2500万人,他们是城市的中产阶级,每天忙碌工作,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秩序。他们从早上6点到晚上的10点,在地面上生活16个小时。


第三个空间中生活的则是最庞大,也是最无力的5000万居民,他们只从事最基本的工作,其中两千万都是垃圾工,其余的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生活。他们的时间也最少,是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的早上的6点,在地面上生活8个小时。

因为都是夜晚,所以看到的太阳,享受到的阳光,都是第一空间的人为他们制造的。


那没有露出地面的时间怎么办呢?所有居民都钻进自己家里的休眠仓当中,被气体催眠,一直睡到下一次露出地面。在每个48小时的周期当中,第一层的人被催眠24小时,第二层的人被催眠32小时,第三空间的人则要被催眠40小时。


三个空间的人拥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绝不允许相互穿行的,不然就有牢狱之灾。




主线故事




主人公老刀是一位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他从20岁开始就在垃圾站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每个月拿着1万元的工资,只能勉强温饱,生活处处都是捉襟见肘。


48岁还一直未婚,有一个叫做糖糖的养女,是他从垃圾站门口捡来的,眼看糖糖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级,老刀想把糖糖送去一所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因为那里有糖糖喜欢的音乐和舞蹈的课。但是高额的学费可不是月薪一万的老刀能够负担得起的。为此,他接到了故事的主线任务,帮人穿越空间送信


送信任务的雇主生活在第二层空间,叫做秦天,是一个在读的研究生,他在一次去一层空间实习的时候,邂逅了女生依言,回来时候是朝思暮想,于是,他愿意拿出20万让老刀给他自己的心上人送一封信。


这20万对于老刀来说,是一笔值得铤而走险的巨款,可对于第二层的秦天来说,即便是他还是一个在读书的学生,都可以轻松的赚到。


老刀带着信跑到了第一空间,他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美丽日出,第一层空间在他眼中宛如天堂一般。这里的居民们除了工作和生活之外,还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老刀和他们一比,越发感觉自己生活是有多么的操蛋。他见到了秦天的心上人依言,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被秦天视若珍宝的女孩,其实早就已经嫁人了,或者说是被包养了,她的丈夫是一个年龄大到可以当她父亲的男人。


依言面对老刀送来的信,她一边无法放弃自己贵妇的身份,一边又不想放弃秦天,于是她拿了十万块钱收买老刀,要求他不要将自己已婚的事实告诉秦天,兴许未来自己仍然有与秦天在一起的希望。


面对依言拿出的十张面值一万的封口费,老刀显得非常的窘迫,他从来都没有见过面额这么大的纸币,而这十万块钱不过只是身处第一层的依言每周上半天班的工资。


虽然他觉得不告诉秦天有违良心,但最后,老刀还是在现实面前妥协了。


后来,老刀在返回的途中,被人发现了,眼看就要东窗事发,遇到了在第三层生活过的老葛,经过多年的努力,老葛已经成为了第一空间的底层管理者,他放了老刀一马。还带他去北京折叠工程成功50周年的庆祝晚宴上蹭饭。


在席间,老刀无意中听到了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对话,其中一位搞垃圾处理自动化的土豪向管理者提建议说,用工业自动化完全取代第三层空间的人工垃圾场。但是管理者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北京已经折叠了半个世纪了,你以为没有人提过这件事情吗?


老刀感觉到他接触到了这个城市的核心秘密,这个时候老葛进一步向他解释说:科技的发展让机器的成本不断的下降,自动化逐步取代了人工,这造成了大量的失业。


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管理者的解决办法是压缩这些人的时间,于是,第三层空间只有8个小时,第二层空间只有16个小时。只有管理者才拥有24个小时,大量的居民做着本可以被机器所取代的工作,当城市不需要他们的时候,就将他们塞进了黑暗的角落。


老刀即便是看清楚了这一切,但他的生活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他等到第一空间准备折叠的时候返程,但其中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他最终带着自己受伤的一条腿,回到了第三层空间,故事也就此落幕。


看完这篇小说的人,都会默默的把自己对标到故事中,想象着我该会被折叠到哪一层呢?但是又转念一想,就算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并没有被折叠,我们不依然也是身处在某一个难以穿行的阶层当中吗?




社会现实的映射




教育分层


故事的起因,是老刀希望糖糖受到良好的教育,鲤鱼跳龙门,有朝一日能从第三空间穿越到第二空间,以此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应该是普天之下最朴素的父母心了吧?


但是,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治,在其治下的环境、教育、见识乃至我们能想到的所有资源,都会因为贫穷而被限制,被固化。富者恒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该就是这世间最冰冷的规则了吧。


我们过去常说寒门出贵子,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不是这样了。如今北京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只占10%,清华大学大概占17%,就连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都不到30%。这就是一种财富划分所造成的结果。


一个家庭能给自己的孩子所投入的教育资源是完全不一样的。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可以专门拿一个人出来,比如说妈妈陪孩子读书,在学校旁边租房子甚至买房子,而这其中的很多消耗都是一般家庭承受不起的。


我暑假去兼职当家教,愈发能感受到,不同家庭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有些家庭,因为父母收入的有限,平常几乎并不会有时间陪着孩子,而这,又能怪谁呢?怪那些孩子的父母吗?可是你知道一个家庭月收入,靠两个人每人3,4千元共同支撑的时候,哪还有资格谈其他呢?


当我们很多的父母像小说中的那样,狼狈地通宵在幼儿园门口痛苦而忐忑地排队时,等待另一些孩子的是清洁的空气、高质量的纯外语教学、绿色有机的食物、非富即贵的同班同学,这是另一种人生起点。这其实一点儿都不科幻。


精英阶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下限,差不到哪里去,他们最糟糕的时候,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在山顶上摔个跟头,但也不会就此滚落到山脚下。


这道理残酷而森严:即使山顶上的草,也比平地里白杨站的高,只因为它生下来的时候就在山顶上。


底层民众被剥削的价值都将失去


《北京折叠》这样的反乌托邦的设定,在好莱坞众多的电影当中也是屡见不鲜,像是饥饿游戏、极乐空间、雪国列车等等,都是在讲述这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直到在物理的意义上被完全的隔绝开来。


不过呢,掌权者还是需要依靠剥削底层的劳动者,才能维持自己的财富。但是在《北京折叠》当中则不一样了。连同老刀在内的2000万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人,他们的工作是完全可以被机器人彻底取代的,但是为了让他们有事情可做,这部分工作被施舍般的保留了下来,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已经没有任何的贡献了,换言之,他们连被剥削的价值都彻底的丧失掉了。


我们曾经都以为,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会越来越平等,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通过互联网都变得触手可及,我们所有人的价值取向,所有的好恶都得以在互联网上流动起来,它会把所有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把我们彼此都链接起来,所谓的互联网把世界变平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到了现在我们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的。


比方说,社会上的精英们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极大的加速了自己的成长速度,不断的完善自己,反而增大了与其他人的差距。而更多的人在沉浸在互联网的无用社交和网络游戏当中,大量的杀死自己的时间。而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长足进步,基本也将不需要底层的劳动力。


在《北京折叠》当中所延展的,就是互联网科技在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直到底层劳动者的价值消失,就连被剥削的意义都丧失殆尽。说到这里是不是很像我们之前分享过的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所提到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将出现两个新的阶层,一边是通过科技对自身改造进化的神人,另外一边则是诞生数量庞大的无用阶级,这些人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彻底的失去价值。


而郝景芳给这些人的出路就是被气体催眠,他们生命中的大量时间都被塞进了沉沉的黑夜当中,而短暂的醒来之际,也是去做毫无意义的工作。


社会治理是妥协的艺术


梁宏达曾在他自己的节目中评价过《北京折叠》这本书,他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说《北京折叠》所体现的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社会治理艺术。什么意思呢?故事中的穷人,如果你整天在太阳下生存这,你就要消耗,就要消费,就要花钱。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与周围的人,与你能看到的那些富人对比。


那好,现在把你与富人完全的隔绝开来,让你看不到富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消费的。现在让你每48个小时当中睡40个小时,降低你的消费时间和消费欲望。这样你可能就感觉不到物价上涨和消费比较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老梁说,我们国家的城市,都是主动的把城中村消灭掉,把大量的贫民往外迁。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这还不仅是公平与否的问题。为什么呢?比方说,美国的穷人都是住在贫民窟都是在城市里面的,而富人住在哪里呢?他们都在青山绿水的郊外,开车来回。那么当富人往返的时候,就能看到城市中的贫民是怎么生活的,这会激发他们的怜悯之心。但是中国的富人都是住在城里最好的地方,反而是穷人住在五环六环,而穷人偏偏还都要挤到城里来上班,这样他们就都能看到有钱人是如何消费的,心中的欲望与不平等的感觉也会变得异常的强烈。


所以让哪些人住在哪里,这其中是有很大的政治学问的。


《北京折叠》当中三层的分法是一种回避,是对于底层阶级的麻痹。索性让你每天看到的,周围也都是穷人,那自然也就无所谓了。毕竟没有几个人像老刀一样的。冒着风险跑到第二阶层,去看那些有钱人。



未来的希望




其实虽然书中描绘的世界已经让你有些担忧但是还好我们的社会分层还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


因为当社会发展到阶层之间完全固化,无法流动的时候,那么底层人民会出现一种极大的绝望,这种绝望是一种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这非常的容易引发一些剧烈的变化,那这样一来上层也无法维持原有的优势。所以他们也一定会主动的考虑与底层和解,怎么让更多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空间,只有彼此的合作才能共赢,否则一旦发生巨变,上层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底层人们自然失去的也会更多。


其实政治和社会治理,就是妥协的艺术,怎么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激烈的冲突,社会动乱甚至是通过战争,解决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因为利益不同产生的冲突,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所以,到那个时候自然会出现解决的办法。但我们今天需要把这些社会现象给揭示出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和《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预见了相同的未来,但他们也都说:

我在书中写的只是未来无数种可能中的其中一种罢了,当然,我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邀请所有人一起,参与改变这个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折叠| 社会与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