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

一、关于方法

我们常说学习要讲究方法,那么到底什么方法是好方法,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呢。

我最近开始在学钢琴,一开始学的时候是拿到谱子就开始谈,但刚开始学,对于五线谱不熟悉,认谱子就已经很吃力了,还要再加上弹,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习过程很痛苦。后来换了老师,针对我对五线谱不熟悉,让我每次弹新的曲子之前先唱谱,唱熟了再弹,不但弹琴的时候由于对谱子熟悉谈的不费力,而且对于音符也越来越熟悉,很快就可以直接读谱了。弹钢琴从以前从头到尾的痛苦,到现在只是左右手合手的时候才痛苦,乐趣就变得多了。

还有就是不得不说的学英语,学英语可能是中国人面对的最多的困扰,学了十几年,见了外国人还是只能说my English is poor。其实学英语读原著是又快又不枯燥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语文,不也是一篇一篇课文的学,既理解句子的意思,又学遇到的生词吗,为什么一学外语,大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呢,不停的宣扬词汇量的重要性,逼得很多人背单词背到放弃英语,有几个人背汉语字典学会的汉语啊。

当然,方法还是要因人而异,别人推荐的不一定合适自己,需要尝试加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关于复习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会经常忘记,那么我们就需要经常复习。

之前我总觉得复习很浪费时间,忘得没有那么彻底,再看时总比看第一遍要轻松很多,有复习的时间不如多学点新知识了。可是我却轻视了遗忘的威力,是看得没那么费力了,可是却也是完全忘记了,想要再学习,简直同第一次学差不多,只是没那么费力而已,题目也都不会做了,当时会的知识点变得生疏了,不会的知识点完全不会了,这样岂不是更浪费时间。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知新就不要求了,温故总是要做的吧。

三、关于实践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前一直以为习是复习的意思,一直觉得为什么复习就开心呢,后来读了《论语译注》才知道原来习是练习,也就是实践,这样一解释就感觉豁然开朗了,为什么一实践就快乐了呢,因为通过反复实践,让学到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怎么能不开心。

秋叶老师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说:“读书要把自己变成’搅拌器’,而不是容器。容器的特点是只能装一点点东西,要进来新东西,就得扔掉一些旧东西,否则装不下。而’搅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

学英语的同学,是不是经常读英语名著,是不是会用英语来思考巩固自己的翻译;学经济的同学,有没有将生活中的经济实例用学过的经济学知识做分析;学会计的同学,有没有做一套账,填一个申报表。

“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了,恭喜你,这道理总算属于你了!”(秋叶老师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实践基本上也是这个样子。

四、关于好奇心,学习的热情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上说:“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正是我们对于学习应有的态度。求知若渴是对各种事物的敬畏。虚心若愚是不满足于现状,保持追求更好更完美的欲望。

当我们充满热情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多半是会用很多精力把事情做好的,如果对于学习充满好奇心和热情,结果一定会不一样吧。

五、关于独立思考

“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不是用来贩卖的,必须通过自己的脑子好好地加以思考。”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给独立思考一个定义:“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的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有时候读书发现一些错误,心里有些窃喜,编者校验了这么多遍都没有发现的错误,却被我发现了。但有时想想也非常正常,有时我们自己写的东西也会有一些错误,纵然检查很多遍也看不出来,就好像考试时检查不错错误,卷子发下来,其实错的很明显。但还是为自己发现了错误而窃喜,因为自己看的认真,同时又思考了,没有尽信书。这种独立思考也许太过于简单,但终究还是思考了的。

冯友兰的《中国简学简史》中讲到墨子用演练打仗的方式避免了一场战争,然后作者说如果战争都不打,只是工程师\科学家一起演示一遍就决出胜负多好。可是三十六计还有好多三国演义里的故事,都是怎样以少胜多,怎样抓住天时地利人和,以弱胜强的故事,如果演练的话他们一定失败,可是实战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结果不一定是什么样呢。

独立思考是不是都是从批判开始的,我要慢慢学习。

科学以怀疑始,以深信不疑终。嗯,就是这个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