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朋友圈被一条微电影刷屏了,同学,老师,姐姐,同事转发。
到底是什么电影呢,居然这么多人转发,好奇的我点开了其中一个人发的看了。
时长2分24秒,我很耐心的从开头看到了结尾。不得不说招商银行波广告可以打99分,营销太有人情味了,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内心。
1
微电影讲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要做一道地道的中国菜款待国外的朋友,一边夸攒说肯定做的好吃,另一边在手机里请教妈妈怎么做,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菜做的很成功。
电影放出之后下面的评论很多,大多数是留学生妈妈还有远在异乡的游子,一道菜勾起了无数的回忆。
西红柿炒鸡蛋是一道很普通的家常菜,可是为什么会感动那么多人?
我想那是因为这道菜里蕴藏着亲情,孩子问母亲怎么做,母亲不嫌麻烦,毫不犹豫的半夜爬起床。亲手做菜拍视频教儿子,生怕他听不会。
有一个评论说:自己煮方便面的时候就会想到爸妈的话:不能给你做饭了,你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别管钱,吃好的。
是啊!无伦何时何地,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好,照顾好自己!无偿的给予孩子,没有时差,永远处于待机状态。
儿时父母对孩子百般照顾,生怕委屈了孩子。长大了父母选择了忍爱退出,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世界。所有的爱都是以聚为目的,只有父母的爱以离为目的。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2
西红柿炒鸡蛋,到底是先放西红柿还是先放鸡蛋?很多人都没弄明白这事。其实放哪个根本不重要。只要是你自己亲手做的,味道都是极好的!
小时候我妈总会做一大堆好吃的菜给我吃,什么酱排骨,焖茄子,炒甜瓜等等。
每次看着原本平淡无奇的菜经过我妈一番摆弄下变得色相味俱全,我就边啃排骨便对我妈说.:“妈,等我大点教我做菜吧。”
妈拿着餐巾纸帮我擦脸上的菜汁说:慢点吃,瞧你这点出息,妈妈做给你吃就好了,以后得事以后说吧!。
上初中了,放假回家兴致冲冲的跟妈妈说:妈教我做菜吧,好不好!
妈说:小孩子家的,你好好读书就好了,学什么做菜,以后你自然就会了。
后来的后来,吃着妈妈做的菜到上大学离开家,到毕业了工作了,我也不会做菜。
说来惭愧,二十几岁的人了,却不会做菜,母亲说长大了你就会了,哪里有这样,做的菜太难吃了,别说别人赏脸吃下,自己尝的都难以下咽。
如果母亲以前教过我,我也不至于这样吧!很多东西当时看着无用,后来的作用有多大你永远也不知道。
父母从小抓起,以身试教,长大了孩子才不会惊慌失措,什么也不会。
3
我身边的朋友和我一样不会做菜的比比皆是,问其原因都是小时候父母一手操办,根本不用关心这些。
父母对孩子的好早已超越自己,为了孩子的学习及将来,她们承包了一切苦活。只是如果手伸的太长,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村有一位学霸,成绩从小就很牛逼,不出老师意料高考轻而易举的考上了清华大学。只是意料之外的是两个月之后被学校劝退了。
原因嘛,听了你可能会有点苦笑不得:因为她不能生活自理!
这是一件真实事件,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的反射。孩子的学习大如天,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关心。就像微电影里的留学生,出国了连一道简单的菜都不会做。
儿子:妈,我想学吉他
母亲:学什么吉他,学习去!
儿子:妈,这周末我想出去玩!
母亲:玩什么,你的作业写好了?
儿子:妈,我让把衣服洗了吧!
母亲:放心,不用你操心的事,听你的英语课去!
等等,不是我们不学习,而是当我们想学的时候被父母所谓的爱抹杀在摇篮中。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想去国外读书,因为国外的教育主张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中国的教育是一张成绩单定输赢。长期学习学习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当然想出国拥有有自己的世界!
硬式教育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孩子身上企图实现自己的第二次人生梦想,对孩子的变相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而不是成绩单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
生活都不会自理,我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后要如何在社会上存活。
父母能庇护我们一时却不能庇护我们一世,与其找父母帮忙,不如早点学会独立。
如果我是电影中的留学生我不会深夜造访母亲询问如何做番茄炒鸡蛋。
点个外卖就好了呀,外卖多方便,快捷,分分钟解决。
下次你妈要是对你说:你怎么又点外卖呀?
你可以跟你妈说:妈,我不会做菜,只能点外卖了,不然我的饿死。做什么蕃茄炒鸡蛋丫,多麻烦呀!
外卖是不干净,不卫生,可是你没教我做过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