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甫一上映,我就买票看完了。尽管电影情节大多根据史实改编,但是看完过后,却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也一直提不起写影评的兴趣。
最近,很多影评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的确,就电影所传递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以及导演和演员为这部电影所做的努力,都是十分优秀,并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对于主题思想的表现,却有很多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
1.画面
电影中,出现了那么多的民国精英,却没有及时在人物边上打上名字和简短说明,大大影响了观众的即时体验,降低了电影的感染力。
虽然普通观众都对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物十分熟悉。但大部分人物,我们对于他们的长相,特别是年轻时候的模样,差不多是一片空白。
所以,这些人物在电影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基本就是云里雾里。
特别是泰戈尔访问清华大学的时候,远景镜头一直在侧面和背面乱扫,除了泰戈尔的小帽子,一个人物也看不清,让人有一种小时候挤在人堆里看马戏团的感觉。
还有后来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们,我想我应该先买一本岳南的《南渡北归》复习一下,再看这部电影比较好!
尽管在电影的最后,彩蛋的时候给出了教授的名字。但电影高潮已然退去。
如果在人物一出现的时候,就作了适当的文字补充,那么 ,观众的体验将会完全不一样。
其实,在人物出场的瞬间,打上文字说明,有时候不但不会影响电影的体验,反而会使情节和人物的表现更加完美。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电视剧《红楼梦》。当然,我不是指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她似乎想让我们在电视上,看《红楼梦》的小说!
2.人物
中国电影的通病,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沈光耀在飞机上向孩子们投送食物的时候,电影接二连三地特写他面部僵硬而作做的表情。
像这样的特写镜头,电影中有很多。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七十年代的红色电影之中,话剧般的违和感掉了一地!
让·米特里在他的《电影美学和心理学》中指出:特写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最具体,然而,它让你理解的含义却最抽象。
对于这种极具抽象化的镜头,如果把握不好,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似乎个个都一本正经,故作深沉的样子,完全失去了现实中本应该有的自然状态。这样先入为主的状态,使人物性格的转变,没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我并非说《无问西东》没有这样的考虑。比如,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他遵循母亲教导,准备安分地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到他义无反顾地当上飞行员并为国捐躯,导演为了表现他性格的转变过程,是花了一些笔墨的。
但是,很多时候,人物性格的转变,往往需要用很细腻的生活,通过整部电影来表现的。其次,人物也要有聚焦,不能让人感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比不过《红楼梦》的原因。
这部电影中,导演试图表现四个人物性格之间的转变,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可以看一看周星驰电影,他对小人物性格的转变,通常涉及整部影片。
有些人觉得表现小人物心理更容易,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借用数字来分析,那么就能很容易看出来。
我们可以试着把小人物比作-1,普通人比作0,高尚的人比作1。
那么小人物要达到1,通常情况下,要经过0的过程,而普通人要达到1就比小人物来得更容易一些。
但是普通人要达到1,首先,他应该是0,这个0如果不充分表现出来,那么1就显得很突兀。
3.台词
精彩的台词,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但同时,也是它是弱点。
电影的最后,有这样的独白: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台词很好,要是去掉这个台词,更好!
因为如果观众看明白了电影,根本不需要你画蛇添足;如果你的电影让观众看得稀里糊涂,那说了也是白说。
我觉得主人公这样大段家长式的独白,更适合放在纪录片里,而不是电影里面。
因为观众有脑子,根本不需要你告诉我们怎么做,你只需要把电影表现好,感动我们,之于如何去做,我们观众自然会通过电影,自己想明白。
自己顿悟了的东西,往往比别人强塞进来的更为有力。
关于台词,让我想到陈丹青笔录的《文学回忆录》,在梁文道所作的序言里面,提到一个木心关于红楼梦审美的精妙比喻: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无问西东》正是把这些人生的大道理,都赤裸裸地提了出来,大段大段地念给我们听。
本来观众理解的着重点,可能是另外一个感动之处,毕竟一万个观众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你这一念,直让人不知西东。
如果把这些想要表达的理念,放在合适的故事情节中,并不一定非要用台词的方式,我想,这就像水草放在水里一样,好看!
结语:
一部电影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思想,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和场景都是为表达这一主题思想而服务的。
不管是动画电影、科幻电影,或者人文历史类电影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向观众表达一个主题。
而这种主题的表达,要让观众发自内心地领受,其方式方法也是非常讲究艺术性的。
艺术是相通的。很多人都读过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小说里面没有一句话痛骂封建伦理道德、没有一句话陈述祥林嫂的遭遇如何悲惨。
但是我们读过这篇小说之后,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痛恨,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电影的表现也是如此!
高喊口号和故作表情,并不是电影传达思想的最佳途径。抓不到要点,往往使尽力气也搔不到痒处。
很多人不爱看国产电影是有道理的。这并非是他们崇洋媚外,或者吹毛求疵。
而是一直以来,让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很多导演会热衷于老一套而不愿意做丝毫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