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朱自清先生,周末总结

我读朱自清先生,周末总结_第1张图片
朱自清先生

01

这周主要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洲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时朴实、有时优美,让人读起来流连忘返。

02

书怀抒情散文《背影》一文。“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篇文章仿佛就一直在脑海里,这一次也说不清是第几次读了。再读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去对面买橘子的背景描写,鼻子还是酸酸的。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他们为了子女真是能克服任何困难,做任何事。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给儿子买橘子,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打动了作者的心灵。第二次,背影原来越小,最后找不到了,仿佛一个一个画面一样。第三次,读父亲的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整体刻画,平实,孕育着巧妙构思。读着这三次背影,自然而然的想起爸爸的背影,带动读者找寻那些父子、父女间最朴实又最有感情的片段。


我读朱自清先生,周末总结_第2张图片
朱自清旧居

03

儿时的我是在爸爸的背上长大的,那时是常常被爸爸扛起来玩,也常常被爸爸宽大的肩膀背着。甚至长大点了,有时候耍赖皮,不爱走,也会让爸爸背着,爸爸的肩膀在我的心里很坚实,仿佛小小的肩膀能够承载所有的一切。

工作以后,记得有一次,爸爸来我这个城市看我,带了一大兜子好吃的,小住了几天,后来家里有事爸爸急着要走。 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写文件,爸爸让我专心工作不让我送。当爸爸拿着他常背的大兜子关门离开时,我的心里升起了一种难过的感觉,爸爸一年来不了几次,我意识到我要去送送爸爸。就这样,换了衣服,拿上钥匙,追了出去。也是在爸爸常走的那条路上众多的陌生人的背影中找寻那个背着大兜子、瘦瘦的爸爸的身影。一路找寻,心里默念着一定要在爸爸上车前赶到。最后追到车站,也没看到爸爸,看来爸爸已经坐车离开了,心里怀着懊悔往家返,就在我走过一个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是爸爸,这时眼泪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为了不让爸爸看见,赶忙擦了眼泪,笑着面对老爸。原来爸爸返回去取钥匙,这才没有先坐车离开。我再次随着爸爸走到车站,看着车缓缓驶进站里,爸爸上了车,坐在靠窗的位置,冲我挥了挥手 , 我也挥了挥手。不多时,车开了,驶离了站台,我便离开了站台。回家的路上,心里感觉温暖了许多,庆幸还好没有错过。

04

书怀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描写太细腻,太美了。一对对叠词,载着节奏、载着美,读起来心里会自然打着节拍,仿佛融入一片荷的海洋。整篇文章仿佛一副月夜荷塘赏析,荷叶、流水、月光、杨柳、远山、灯光、蛙、蝉声,走一点、看一点、画一点,一点一点构成了一副完美动感的荷塘月色图。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随着作者的思绪,来到梁元帝《采莲赋》、《西洲曲》,最后巧妙的收尾,想着想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家门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朱自清先生,周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