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呈现飞速发展态势。而新事物的发展必然对已有事物产生冲击。本文浅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现状,分析二者融合所产生的问题与制约融合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简述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其主要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为人们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主要依托了互联网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并在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金融产品、金融咨询、金融服务等多种金融活动的展开。相比于传统金融活动来说,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更低、服务获取更加便利、参与人员更为广泛。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模式。由此能够看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电子化发展的结果。现阶段,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战略等的融合发展条件下,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推动了其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现状
1.传统金融陆续推广创新型线上银行客户端。
由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基本可以满足人们从线上电子渠道所需要的业务服务且不受环境位置的限制,传统银行物理网点出现客流量流失的现象。据统计,在2017年9月至12月,从中国五大银行至各股份制银行、农、城商行以及农村合作信用社共关闭326个网点。
银行赶上了网点轻型化的新趋势,积极升级服务形态和开发具有银行特色的服务软件,如中行推出的“海淘场景金融”、以“融e行”为代表的工行手机APP。截至2017年末,各大行发布的手机银行用户统计,中国银行交易客户为1.15亿户,工商银行的“融e行”用户数为2.82亿户,建设银行达2.66亿户。尽管传统金融机构大力推广线上服务,但对比支付宝移动支付,仍有明显的用户量差距。
2.第三方支付改变了传统支付的布局结构。
随着传统银行业的职能解构,在服务银行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艾瑞网公布的《2017年第三方支付年度数据研究报告》,我国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120.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04.7%。自2016年以来,移动支付更是占据支付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远超银行与银联的网上支付总额。因此,传统金融机构纷纷通过与第三方平台搭建合作桥梁来升级用户体验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挖掘金融产品多元化销售渠道,增强对长尾客户的支付供给以及对业务服务渠道下沉,进而推动收益增长。
3.互联网借贷是对传统信贷体系的补充。
在2016年3月提出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试点并鼓励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
互联网借贷的发展使金融进一步脱媒,传统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的媒介作用弱化,动摇了银行借贷中介人的地位。
4.现行模式对比。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资金渠道、贷款模式、信贷产品、支付手段、征信体系这五个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
(二)制约融合的因素分析
1.互联网金融本身潜在风险过大。
我国传统金融以“一行三会”监管体系严格监控我国传统金融的健康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监管范围,来自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不成熟的安全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外部监管风险等都会影响到市场的运行。
2.传统金融固有模式难以突破。
传统业务流程复杂和网络新型业务的方便快捷使得业务融合变得困难重重。相比银行1-2月的贷款流程,蚂蚁金服开创的“310”模式:三分钟决定是否放贷以及放贷金额,一秒到账,无需人工接触,日均即可完成1万笔交易。同时,银行通过低成本、低风险的金融服务获取高额利润,而互联网金融走向是惠普金融、发布小额贷款等较高风险业务获利,在双方的融合过程中,原有经营模式被打破,可能会引起资金链的断裂。
3.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经营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清算系统和服务平台,以满足大中企業对境外综合业务处理的无缝对接和资产清算系统全球化整合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则针对商业银行所疏漏的“草根”市场,满足各类消费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例如:社交软件结合支付功能、理财功能等。
构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模式
传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融合模式发展思路
融合发展思路:明确原有模式缺陷——模式差异化发展——共享资源,合作共赢。传统商业银行已建成了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且在巨大客户资源、风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相对于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大数据整合与潜在客户挖掘等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劣势。二者的优劣势正是彼此之间相互合作融合的最优方向,因此,未来两者发展最好的形式是二者各自发展自身优势,发展潜在客户,差异化发展,同时形成融合态势。
1.明确原有模式缺陷。
(1)商业银行:审视市场需求,重视支付业务缺口。
传统商业银行因存在的风险不易规避,对资产较少、收入不稳定的小微型企业和普通居民客户始终不够重视,而在我国二者对金融市场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深得多数普通居民和小微企业客户青睐,若银行继续流失这部分客户群体,将会对银行储蓄来源、信贷利益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因此,商业银行应重新重视小微企业的需求,注重支付业务所带来的衍生效应以及潜在的丰厚利润,从而创新支付模式来弥补支付业务缺口。
(2)第三方支付:重视发展缺陷,规范网络支付环境。
网上支付带来的便利伴随信息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个人信息的泄露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作为信用中介的第三方支付,现金流、信息流流动速度极快,但体系却不完善,一些不良商家会利用备付时间15天进行套现和洗钱,不完善的数据保护体系容易遭受攻击。因此,第三方支付必须规范第三方支付环境,设置入户行为规范,针对客户沉淀资金的使用、资金的清算等相关问题制定可行性的实施细则,网络支付管理质量要跟上支付发展速度,对平台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开展监管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支付环境。
2.模式差异化发展。
(1)商业银行:加大创新力度,完善支付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为进一步吸引不同的客户群体,应该以自身成熟的结算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央行推行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建立起能培育客户粘性的配套支付系统,用以拓宽支付渠道、提高交易便捷性。对已有的大中小企业、机构等量身定制现金流管理支付系统,在体系中加强对资金的信用和担保,从而打造用户粘性稳固的一站式网上支付管理新平台。
(2)第三方支付:坚持技术创新,运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性。
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大额资金交易的发展。因此,第三方支付应借鉴银行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继续创新和使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以及数字签名技术,加强内部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安全管理,合理有效地设置防火墙,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
3.共享资源,合作共赢。
建立实体合作平台,互通资源。商业银行机构规模庞大,在小额支付方面,需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共同为金融市场带来更高效科学的金融服务体系。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客户交易记录,建立完善信用系统,商业银行以其成熟的结算系统完成结算,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将自身持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如此一来,实现了大数据信息库重组,就可以解决第三方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支付安全、个人金融服务体验度较差等问题。进行人才整合,加快研发新型金融产品。除了共建平台之外,结合二者优势,创新金融产品也是促进双方融合的路径。第三方支付企业和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专业人才合作,共同进行金融产品和项目的开发研究工作,所开发的新产品在使客户实现更高层次体验金融服务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使各自原有的产品也能够实现更多的业务场景融合,更好地融入金融生态圈。